作者:百檢網 時間:2021-12-07 來源:互聯網
西安新聞網訊 一張張泛黃的老照片、一個個具有年代感的老物件、一枚枚沉甸甸的獎章、一份份珍貴的文獻……6月23日上午,灞橋區(qū)“織染成城 我心永紅 那時紡織城”文獻實物展在半坡國際藝術區(qū)壹空間開展,百余名干部群眾和紡織城的老勞模、建設者們一起在紡織城變遷的生動縮影中感受時代脈搏、汲取前行力量。
上世紀五十年代,灞橋區(qū)白鹿原下、浐河之濱,數萬名青年匯聚于此,先后完成了國營西北第三、四、五、六棉紡織廠和國營西北**印染廠等企業(yè)的建設,這里成為了西北*大的紡織基地,被稱為“紡織城”。2008年,灞橋區(qū)實施“騰籠換鳥”戰(zhàn)略,在灞河東岸新建了西安現代紡織產業(yè)園區(qū),紡織生產企業(yè)全部入園發(fā)展,老紡織城迎來了轉型升級,紡織產業(yè)也煥發(fā)出了新的活力。在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的重大時刻,重溫國家“一五”時期老工業(yè)基地的風貌,不僅讓老紡織人和市民群眾感受到紡織城的獨特風采和歷史情懷,也是灞橋區(qū)黨史學習教育的一次生動實踐。
本次文獻實物展歷時5天,每天9:30——18:30開放。籌備期間,灞橋區(qū)征集了數千件文獻、實物,經過精心挑選,*終展廳內陳列了紡織城在初創(chuàng)、發(fā)展、輝煌、轉型各個歷史時期的七百余件展品,展示了紡織城70年來經濟、科教、文體、醫(yī)療、社會等發(fā)展變化,見證了時代前進的步伐。
當日上午,在由老廠房改造的152 0173 3840平米的展廳內,幾名身著紡織女工服裝的講解員正在為觀展群眾講解巨幅長卷影像、文獻、實物等背后的動人故事。“群英薈萃 紅心向黨”板塊前,一群孩子正圍著年近古稀的老勞模孫香蓮,聽她訴說那段銀梭飛舞、織機歡唱的火紅歲月。“我們要以勞模為榜樣,學習他們的拼搏、奉獻精神,長大后做一個對社會有貢獻的人。”一名學生說。
市民張艷坤和樊紅娟在展廳內一幅老照片前停留,照片上兩名年輕的紡織女工滿面笑容,正在車間交流。樊紅娟說:“照片是1985年拍的,她是我?guī)煾担敃r正給我講如何提高產品的質量。”原來,照片上的兩名女工就是張艷坤和樊紅娟。“沒想到看到了自己的照片,非常高興,非常激動。”張艷坤說,這些年他們一直生活在紡織城,在這里度過青春歲月,希望紡織城發(fā)展的越來越好。
開幕式上,灞橋區(qū)紡織城街道還向16位老黨員代表頒發(fā)了“光榮在黨50年紀念章”,傳遞黨的關心和關愛,增強黨員的榮譽感、歸屬感、使命感。
1、檢測行業(yè)全覆蓋,滿足不同的檢測;
2、實驗室全覆蓋,就近分配本地化檢測;
3、工程師一對一服務,讓檢測更精準;
4、免費初檢,初檢不收取檢測費用;
5、自助下單 快遞免費上門取樣;
6、周期短,費用低,服務周到;
7、擁有CMA、CNAS、CAL等權威資質;
8、檢測報告權威有效、中國通用;
①本網注名來源于“互聯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或者來源機構所有,如果有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fā)表之日起一個月內與本網聯系,聯系郵箱service@baijiantest.com,否則視為默認百檢網有權進行轉載。
②本網注名來源于“百檢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百檢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想要轉載本網作品,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已獲本網授權的作品,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百檢網"。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③本網所載作品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百檢立場,用戶需作出獨立判斷,如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