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百檢網 時間:2021-12-07 來源:互聯網
近期大宗商品價格持續上漲,讓通脹問題再度成為焦點,但根據央行的*新判斷,我國輸入性通脹風險總體可控,不存在長期通脹或通縮的基礎。
5月11日,中國人民銀行發布《2021年**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下稱“《報告》”),作為觀察央行下一階段貨幣政策取向的“風向標”,《報告》不僅對下一階段貨幣政策操作提出具體目標,包括再次強調“管好貨幣總閘門”、“保持宏觀杠桿率基本穩定”等,也就國內物價趨勢、美國國債收益率上漲、現代貨幣政策框架內涵等熱點問題以專欄形式作出回應。
先看本次《報告》要點
1、國內經濟恢復基礎尚不牢固,居民消費仍受制約,投資增長后勁不足,中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困難較多,穩就業壓力較大。一些地方財政收支矛盾突出,區域性金融風險隱患仍然存在。
2、下一階段,央行將穩健的貨幣政策要靈活精準、合理適度,珍惜正常的貨幣政策空間,處理好恢復經濟和防范風險的關系。管好貨幣總閘門,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保持貨幣供應量和社會融資規模增速同名義經濟增速基本匹配,保持宏觀杠桿率基本穩定。
3、堅持不將房地產作為短期刺激經濟的手段,堅持穩地價、穩房價、穩預期,保持房地產金融政策的連續性、一致性、穩定性,實施好房地產金融審慎管理制度,加大住房租賃金融支持力度。
4、我國是大宗商品主要進口國,從進口量和進口依存度看,影響PPI的主要是原油、鐵礦石和銅,其中原油的下游產業鏈較長,還會影響化工品等價格,對PPI影響*大。
5、全球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可能階段性推升我國PPI,但輸入性通脹的風險總體可控。我國在去年應對疫情時堅持實施正常的貨幣政策,沒有搞大水漫灌,經濟發展穩中向好,保持了總供求基本平衡,不存在長期通脹或通縮的基礎。
6、發達經濟體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緊密結合,規模巨大,推動全球資產價格上漲,與實體經濟相脫離,金融風險隱患不斷增加,未來是否會通過主權債務風險、高通脹、匯率利率波動、股市債市估值調整等造成風險轉移,需要密切關注。我國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經濟韌性好、回旋空間大,經濟運行的穩健 性強。總體看,美債收益率上行和未來美聯儲調整貨幣政策對我國的影響有限且可控。
管好貨幣總閘門
《報告》對下一階段貨幣政策取向的表態,基本延續了央行此前多次在公開場合強調的穩健貨幣政策環境。
“國內經濟恢復基礎尚不牢固,居民消費仍受制約,投資增長后勁不足,中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困難較多,穩就業壓力較大。一些地方財政收支矛盾突出,區域性金融風險隱患仍然存在。關鍵領域創新能力有待提高,綠色轉型任務格外緊迫,人口老齡化加快等中長期挑戰也不容忽視。”《報告》稱。
《報告》提出,下一階段,央行將穩健的貨幣政策要靈活精準、合理適度,珍惜正常的貨幣政策空間,處理好恢復經濟和防范風險的關系。健全現代貨幣政策框架,完善貨幣供應調控機制,管好貨幣總閘門,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保持貨幣供應量和社會融資規模增速同名義經濟增速基本匹配,保持宏觀杠桿率基本穩定。
同時,為暢通貨幣政策傳導機制,深化利率改革,《報告》稱,健全市場化利率形成和傳導機制,完善央行政策利率體系,優化存款利率監管,繼續釋放改革促進降低貸款利率的潛力,推動實際貸款利率進一步降低。加強監測分析和預期管理,保持物價水平基本穩定。
輸入性通脹風險總體可控
近期全球大宗商品價格和主要經濟體通脹指標表現出上行態勢,引發市場對通脹將卷土重來的擔憂。
對于通脹走高的原因,《報告》認為,全球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和通脹走高的主要推動因素有三:
一是主要經濟體政府出臺大規模刺激方案,市場普遍預期總需求將趨于旺盛;
二是境外疫情明顯反彈,供給端仍存在制約因素,全球經濟在后疫情時代的需求復蘇進度階段性快于供給恢復;
三是主要經濟體中央銀行實施超寬松貨幣政策,全球流動性環境持續 處于*度寬松狀態。
“目前看上述三方面影響短期內難以消除,全球通脹中樞可能在一段時間里延續溫和抬升走勢。對我國而言,國外通脹走高的輸入性影響主要體現在工業品價格,疊加去年低基數的影響,可能在今年二、三季度階段性推高我國PPI漲幅。”《報告》稱。
我國是大宗商品主要進口國,從進口量和進口依存度看,影響PPI的主要是原油、鐵礦石和銅,其中原油的下游產業鏈較長,還會影響化工品等價格,對PPI影響*大。
不過,《報告》強調,對于年內PPI階段性上行,宜歷史、客觀地看待:
一是這在相當程度上是“低基數”下的“高讀數”。2020年受疫情沖擊和大宗商品價格大幅下探影響,我國PPI有7個月處于-2%下方,2020年5月觸及低點-3.7%,因此今年PPI走勢受到較大的低基數“鏡像影響”。兩年平均來看,預計2020-2021年PPI年均漲幅仍會處于合理區間。
二是歷史上看 PPI 指標本身波動就相對較大,在數月內階段性下探或沖高的現象并不鮮見。PPI波動較大在全球也都是普遍現象。
三是大宗商品價格上漲是階段性供求“錯位”的表現,若未來全球疫情能得到全面有效防控、新興經濟體生產供應能力恢復正常,則生產資料價格漲勢可能放緩。總的看,待基數效應逐步消退和全球生產供給恢復后,PPI有望趨穩。
“具體到對我國消費者物價的影響上,近年來我國PPI向CPI的傳導關系明顯減弱,國際大宗商品價格起伏波動對我國CPI走勢的影響也相應較低。加之國內生豬供給已基本恢復,豬肉價格總體趨于下降,糧食連續多年豐收、農產品自給率總體較高,初步預計今年 CPI 漲幅較為溫和,受外部因素影響總體可控,將保持在合理區間運行。”《報告》稱。
總體看,《報告》強調,我國作為大型經濟體,若無內需趨熱相疊加,僅國際大宗商品價格上漲也并不容易引發明顯的輸入性通脹。全球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可能階段性推升我國PPI,但輸入性通脹的風險總體可控。我國在去年應對疫情時堅持實施正常的貨幣政策,沒有搞大水漫灌,經濟發展穩中向好,保持了總供求基本平衡,不存在長期通脹或通縮的基礎。當然,需對大宗商品漲價給我國不同行業、不同企業帶來的差異化影響保持密切關注,綜合施策保供穩價。
美聯儲調整貨幣政策影響有限
與此輪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和通脹預期升溫相伴的,是年初以來美國國債收益率的不斷升高。《報告》認為,美債收益率上行既有通脹預期因素,也有實際利率上升因素。今年以來,以美國10 年期通脹保護債券(TIPS)收益率衡量的實際利率上行 46 個基點至月末的-0.63%,10 年期美債收益率與實際利率的差值上行37個基點,后者通常反映通脹預期因素。財政刺激加碼和經濟復蘇預期增強是通脹預期和實際利率上升 的共同動因。
展望美債收益率的后市演變,《報告》認為,美債收益率后續走勢還取決于經濟走勢、通脹水平以及美聯儲反應。2020 年 8 月美聯儲推出新的貨幣政策框架,采用平均通脹目標制,新框架如何實施還有待進一步觀察。未來若財政刺激加碼和經濟復蘇較強導致通脹預期上升過快,可能會觸發美聯儲行動, 這將影響美債收益率走勢。
通常來看,美債收益率上行的影響渠道主要包括:
一是資產價格渠道。將推升無風險收益率,引發全球資產價格調整和重定價風險。
二是資本流動渠道。美債收益率上 行后,跨境資本流動方向可能逆轉,資本回流美國,增大新興市場資本流出風險,部分基本面較為脆弱的新興經濟體可能面臨債務償付和再融資風險。
三是匯率渠道。美債收益率上行或將助推美元走強,部分新興經濟體將面臨貨幣貶值壓力,可能進一步加劇債務風險。
2021年一季度末,美聯儲、歐央行、日本央行資產負債表分別較 2019 年末擴張 85%、60%、25%,主要是購買政府債券,2020 年美國新增國債中超過一半由美聯儲購買。
《報告》因此認為,發達經濟體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緊密結合,規模巨大,推動全球資產價格上漲,與實體經濟相脫離,金融風險隱患不斷增加,未來是否會通過主權債務風險、高通脹、匯率利率波動、股市債市估值調整等造成風險轉移,需要密切關注。我國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經濟韌性好、回旋空間大,經濟運行的穩健性強。總體看,美債收益率上行和未來美聯儲調整貨幣政策對我國的影響有限且可控。
“下一步,關鍵是把自己的事 辦好,貨幣政策要穩字當頭,保持貨幣政策的主動性,珍惜正常的貨幣政策空間,同時密切關注國際經濟金融形勢變化,加強跨境資本流動宏觀審慎管理,增強人民幣匯率彈性,以我為主開展國際宏觀政策協調。”《報告》稱。
來源:證券時報
1、檢測行業全覆蓋,滿足不同的檢測;
2、實驗室全覆蓋,就近分配本地化檢測;
3、工程師一對一服務,讓檢測更精準;
4、免費初檢,初檢不收取檢測費用;
5、自助下單 快遞免費上門取樣;
6、周期短,費用低,服務周到;
7、擁有CMA、CNAS、CAL等權威資質;
8、檢測報告權威有效、中國通用;
①本網注名來源于“互聯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或者來源機構所有,如果有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個月內與本網聯系,聯系郵箱service@baijiantest.com,否則視為默認百檢網有權進行轉載。
②本網注名來源于“百檢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百檢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想要轉載本網作品,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已獲本網授權的作品,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百檢網"。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③本網所載作品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百檢立場,用戶需作出獨立判斷,如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