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百檢網 時間:2021-12-07 來源:互聯網
在日益高漲的可持續發展呼聲下,時尚產業也在思考紡織服裝制造、消費和處理的方式。近日,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社會責任辦公室、艾倫·麥克阿瑟基金會和蘭精集團共同發布《循環時尚:中國新紡織經濟展望》報告(以下簡稱《報告》)。
《報告》從全產業鏈的視角,關注中國紡織服裝行業循環經濟轉型的現狀、實踐和挑戰。
在一些重點領域推動循環經濟?
循環時尚是不同利益相關方為實現產業可持續發展積*推進的產業系統解決方案——按照循環經濟的原則,讓纖維、紡織品和服裝在設計、生產、使用和循環的過程中發揮*大價值,減少資源的消耗和廢棄物的產生。
中國自“十一五”期間開始大力推動循環經濟,原材料結構優化、制造環節資源利用率提升、廢舊紡織品回收再利用是中國紡織服裝行業循環經濟實踐的三大重點領域。
《報告》顯示,中國循環再利用纖維加工比重不斷上升,由2010年的9.6%提升到2015年的11.3%,初步估算2018年產量超過700萬噸;多種生物基化學纖維也實現了產業化發展,并在服裝、家紡、醫療和衛生等不同領域得到了應用;紡織品制造環節的節能降耗和資源循環利用水平顯著提高,一大批新技術得到突破并被廣泛應用;廢舊紡織品回收、分揀和綜合利用產業鏈基本建成,“舊衣零拋棄”活動持續開展,生產者責任延伸制也開始在企業層面進行實踐。據不完全統計,2018 年,中國廢舊紡織品資源化利用比例達到了17%。
近年來,設計和消費環節也呈現出有利于產業循環轉型的新趨勢。綠色設計相關實踐逐步增加,可持續消費趨勢也開始逐漸顯現,部分消費者開始轉向綠色紡織服裝消費。2019年對5002名消費者消費意識的調研顯示,超過67%的消費者開始關注可持續產品,約26%的消費者表示不止關注且會特意購買。消費者對于二手服裝/服裝租賃等的消費意識也在提升,一些新商業模式如租賃、共享、二手轉賣等服務也開始興起。
循環轉型有很大提升空間?
“整體而言,中國紡織服裝行業由于體量和規模大、產品種類多、產業鏈長,循環轉型仍處于初步發展階段,循環實踐包括****原材料的替代規模、制造環節的資源利用水平、廢舊紡織品的回收再利用、基于循環經濟原則的設計和消費等仍存在很大提升空間。隨著資源和環境壓力日趨緊張,中國紡織服裝行業加速循環轉型勢在必行。”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社會責任辦公室主任閻巖向記者表示。
加速行業循環轉型,需要從技術、政策、市場、意識等不同維度采取針對性的措施,并統一循環發展的愿景和目標,明確各利益相關方的主體責任,推動產業鏈上下游各環節的共同協作。
從原材料等五大方面開展系統轉型?
《報告》提出了基于原材料、設計、制造、消費和廢棄后環節,開展系統轉型的五大目標建議。具體包括:一是進一步優化原材料結構,減少****資源的消耗。二是轉向基于循環經濟原則的紡織品設計。三是進一步提升制造過程的資源利用效率。四是創新商業模式,擴大綠色消費。五是促進廢舊紡織品回收利用提質升級。
閻巖指出,中國紡織服裝行業正在加快構建綠色循環低碳產業體系,立足于全球價值鏈推動行業的轉型升級。
艾倫·麥克阿瑟基金會“循環時尚倡議”項目負責人Francois Souchet指出:“循環時尚為產業應對廢物和污染問題創造了機會。在循環時尚的系統里,紡織服裝由安全可再生的材料組成,產品的使用壽命被延長,且廢棄后可通過再利用、再制造等重新回到生產和消費端。
奧地利蘭精集團北亞區**行政副總裁胡堅表示,作為全球時尚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紡織服裝行業循環轉型是全球循環時尚的關鍵。一方面,中國是全球*大的紡織服裝生產國和出口國,2018年纖維加工總量占全球纖維加工總量的50%,紡織品服裝出口額占全球出口總額的35%。另一方面,中國也是全球*大的紡織服裝消費市場之一,是許多知名時尚品牌和企業的前三大市場。消費升級將進一步釋放紡織服裝的市場潛力,發展循環經濟是中國紡織服裝行業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途徑。
1、檢測行業全覆蓋,滿足不同的檢測;
2、實驗室全覆蓋,就近分配本地化檢測;
3、工程師一對一服務,讓檢測更精準;
4、免費初檢,初檢不收取檢測費用;
5、自助下單 快遞免費上門取樣;
6、周期短,費用低,服務周到;
7、擁有CMA、CNAS、CAL等權威資質;
8、檢測報告權威有效、中國通用;
①本網注名來源于“互聯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或者來源機構所有,如果有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個月內與本網聯系,聯系郵箱service@baijiantest.com,否則視為默認百檢網有權進行轉載。
②本網注名來源于“百檢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百檢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想要轉載本網作品,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已獲本網授權的作品,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百檢網"。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③本網所載作品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百檢立場,用戶需作出獨立判斷,如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