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百檢網 時間:2021-12-07 來源:互聯網
隨著疫情防控進入“新常態”,我國各行各業運行正在逐步復蘇,為世界經濟增添了一抹難得的生機與亮色。9月8日,中國化纖科技大會(青島大學 2020)暨第26屆中國國際化纖會議在特殊時期拉開帷幕。受新冠疫情影響,本次會議采取“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形式舉辦。本次會議的主題為“科技創新、產業升級——構建全球化纖產業命運共同體”。大會匯聚了國內外相關行業專家、高校、科研院所和知名企業等相關單位代表,探討如何以科技創新**產業轉型升級,著力推動紡織化纖行業高質量發展,共同構建全球化纖產業命運共同體,更好地滿足世界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截止會議**天結束,已累計超過2萬人次在線上觀看本次會議。
本次大會由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青島市人民政府指導,中國化學纖維工業協會、青島大學、中國紡織國際交流中心主辦, 中國紡織工程學會各專業委員會、中國化學纖維工業協會各相關專業委員會/分會、青島大學生物多糖纖維成形與生態紡織國家重點實驗室、青島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承辦,歐瑞康集團協辦。
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黨委書記兼秘書長高勇,原會長王天凱,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副會長、中國化學纖維工業協會會長端小平,中國工程院院士蔣士成、王玉忠,中國科學院院士朱美芳,工業和信息化部原材料司汪民,中國紡織工程學會副理事長龔進禮,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辦公室主任段紅,青島市即墨區副區長李黎,青島大學校長夏東偉、黨委常委副校長于永明,中國化學纖維工業協會副會長鄭俊林、陳新偉等領導嘉賓,以及來自紡織化纖領域的專家、學者、科研骨干、企業代表以及關注紡織化纖及相關領域的業界同仁參加會議。大會開幕式由端小平主持。
盛會迸發創新火花
當前,在世界經濟低迷、保護主義上升、市場萎縮等不利環境下,我國經濟彰顯出強大韌性和發展潛力,成為全球**恢復增長的主要經濟體,呈現出持續向好的態勢,并正在加快促進形成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經濟增長依然可期,這將使中國市場、中國創新、中國擔當對全球供應鏈的價值進一步凸顯。
在我國政府系列強有力的應對措施政策支持下,紡織化纖行業生產逐步恢復,運行質效有所改善,發展勢頭正在穩中向好,為穩經濟、促就業、保民生做出了突出貢獻。2019年我國化纖產量為5827萬噸,占全球比重71.7%,國際競爭力、盈利能力提高,規模以上化纖企業完成營業收入8571.2億元,成為紡織工業經濟增長的重要支撐。疫情之下,化學纖維更是在口罩、防護服、用于人工心肺循環領域的中空纖維膜等多個領域發揮重要作用。
高勇在致辭時提到,國家正在隆重表彰在抗擊新冠疫情中的英模人物,在這些人物中也有一批紡織服裝界的企業家。在這大半年的抗疫當中,紡織化纖服裝業界的企業家、各個行業的廣大職工為中國抑制疫情、為全世界抗擊疫情作出了重大貢獻,到8月底已出口口罩152 0173 3840億只,出口防護服13億件,到現在每天出口的口罩還有7億-9億只。
新冠疫情對經濟帶來沖擊的同時,也迫使并加快了我們工作思維和業務模式創新的轉變。在過去半年當中的時間,也有很多創新,如舉辦中國纖維流行趨勢云發布——轉至線上的云發布會不僅帶來了更多樣化的直播場景和更高的產品和品牌曝光度,同時還培養了工作人員互聯網意識,以適應后疫情時代發展要求。所以,本次大會也是采用了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形式,這也許將成為未來會議活動的一種趨勢,是一次有益探索和嘗試。同時本次會議對紡織化纖行業科學研判發展機遇,充分分析困難挑戰,謀劃“十四五”期間行業發展總體布局具有重要意義。
“十三五”以來,我國化纖工業科技實力大幅增強,技術創新水平加速邁向國際**方陣,高功能性化學纖維、生物基化學纖維、循環再利用化學纖維技術等由跟跑逐步走向與****水平并跑的新階段,為我國的經濟發展、民生改善、生態優化和國家安全提供了強有力地支撐。東華大學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俞建勇在視頻致辭時強調,未來面向世界新一輪科技革命,以及我國制造強國和生態文明建設重大戰略需求,化纖行業仍需不斷提升科技創新實力,加強纖維新材料關鍵核心技術自主創新,實現產業升級和可持續發展,為構建全球化纖產業命運共同體提供強大支撐。他由衷地說,中國國際化纖會議和中國化纖科技大會是全球紡織化纖行業交流合作的品牌盛會,也是世界各國和地區化纖行業科技互學互鑒、共享發展的重要平臺。希望大家珍惜機會,在這一平臺上不斷擦出科技創新火花。
即墨與化纖產業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紡織服裝產業是即墨傳統產業和基礎產業,早在2002年就被評為“中國針織名城”。青島市即墨區副區長李黎在致辭中表示,近年來即墨區委區政府聚力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引導企業利用“互聯網+”“科技+”走向價值鏈高端,即發集團研發的超臨界CO2無水染色項目達到國際**水平,青島大學科研團隊榮獲省技術發明一等獎的“海藻纖維”項目,也**在即墨區紅妮集團實現了產業化。當前,在疫情疊加的多重因素相互影響過程中,全球化纖產業正面臨著進一步轉型與升級的挑戰,李黎希望通過本次會議全面展示青島紡織化纖產業成果,推動青島紡織產業轉型升級。
青島大學校長夏東偉在致辭時談到,青島大學與青島城市相伴而生,是山東省重點建設的綜合大學,山東省與青島市共建高校,1993年由原青島大學、山東紡織工學院、青島醫學院、青島師專合并組建,辦學起源于1909年創辦的青島特別高等專門學堂。青島大學2019-2020連續兩年位列 USNews*佳大學排名全球前1000位、軟科世界大學學術排行榜全球前500位。
青島大學化學纖維專業于1958年設立,是我國*早以纖維材料為特色建立的學科之一,從上世紀50年代起為國家培養了大批紡織工程類優秀人才,為推動紡織業發展提供了堅實的人才基礎、技術支持和學科支撐。近年來,青島大學在海藻纖維等領域的學術研究和產業化發展也不斷取得創新成果,以生物多糖特別是海洋生物多糖纖維研究為代表,2018年獲批建設生物多糖纖維成形與生態紡織國家重點實驗室。未來,青島大學將繼續結合山東省需求和產業布局及自身學科優勢,在纖維新材料領域做出自己的特色,為行業高質量發展做出貢獻。
科技點亮化纖未來
2020年是“十三五”規劃收官之年,它承載著“十三五”的任務目標結點,連接著“十四五”的挑戰變革發展。會上,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副會長、中國化學纖維工業協會會長端小平作“科技照亮化纖未來”主旨報告。他用三句話總結了化纖行業“十三五”科技發展的重點:煉化一體、功能化差異化、高性能纖維是亮點;勞動力短缺、疫情倒逼機器換人;供應鏈管理、品種和品質是企業間競爭和維系客戶關系的核心因素。
針對“十四五”科技發展的重點,他同樣用三句話進行了概括:“塑料微?!贝呱G色科技,從機器換人到智能制造的跨越,從成本競爭到人才和核心優勢競爭的過渡,此外,核心科技、智能科技、綠色科技、時尚科技、互聯網科技以及品質科技將共同推進化纖行業的科技進步和高質量發展。智能科技方面,生產裝備、檢測、物流要實現自動化智能化,生產管理、供應鏈管理、能源系統管理、設備管理要形成網絡化,并構建全產業鏈數字化體系;綠色科技方面,推廣節能減排技術、發展循環再利用技術、建立綠色發展體系,重點提升綠色制造水平,包括高品質原液著色纖維制備、生物原料及生物基化學纖維制備、鈦系催化劑在聚酯纖維中的應用等;時尚科技方面,洞察消費趨勢,進行品牌培育,纖維作為原料和中間品,主要通過企業品牌以及與下游終端結合兩種途徑打造品牌。
有關專家分析我國科技水平和國際存在差距的原因:一是技術缺乏科學指引,二是科研缺乏工匠精神,三是社會缺乏持之以恒的情懷?;谶@三個原因,端小平強調,當現在經濟發展慢下來的時候,當行業發展速度慢下來的時候,我們又唯有依賴科技創新,為此我們將會面臨考驗: **,企業可持續研發和創新能力的考驗;第二,從基礎理論到小試、中試、量產能力貫通的考驗;第三,從滿足需求到創造需求轉換能力的考驗;第四,企業家忍耐和學習能力的考驗。只要把科技做好了,中國的化纖事業必將迎來更加美好的明天!
院士聚焦纖維材料科技發展
纖維新材料是全球制造業發展的熱點領域之一,也是我國化纖行業未來發展的重要方向,從技術的角度,我們應該關注哪些趨勢、把握哪些關鍵點來順應這一全球性的發展趨勢,從而促進我國纖維新材料相關產業高質量發展?三位院士圍繞這些話題展開探討。
纖維材料的功能化、舒適化和智能化
纖維材料關系國計民生和國家戰略,如何賦予合成纖維“功能、舒適、智能”成為產業發展的重大需求和國際競爭焦點。中國科學院院士、東華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朱美芳回顧了國內外纖維材料的發展簡史,并對纖維材料發展進程中的杰出國內外專家進行簡要介紹。
她針對功能化纖維材料的功能組分添加量多、分散性差,功能相高溫加工不穩定、持久性差,功能+高感性纖維成形加工難、制成率低三大瓶頸問題,提出了有機無機雜化構筑高感性多功能纖維的學術思路,建立了全流程功能雜化技術體系,解決了合成纖維功能性和舒適性不能兼顧的產業界難題;結合纖維材料的舒適體感,探討了現階段服裝舒適性研究的側重點: “人體-服裝-環境” 之間的熱濕傳遞的研究現狀及局限性,介紹了纖維材料舒適性評價標準及評價方法;基于制備柔性導電直至智能纖維是發展柔性器件的重中之重,通過介觀雜化,實現了“軟-硬”組分多級結構設計與調控,開發宏偉結合構建智能纖維新方法與新裝置,所制備的連續性智能纖維,在生物響應、環境感知、柔性儲能、智能傳感等領域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朱美芳院士強調,智能化是未來纖維的發展方向之一,下一代纖維發展的圖譜,一定是從元素出發,多組份,從中心地帶、分子、原子到外圍,*后延伸到智能家居、國防運輸等各個領域,實現萬物相連。
先進功能纖維材料的研究開發
中國工程院院士王玉忠指出,隨著我國纖維材料產能的急劇擴張,常規纖維品種面臨著同質化嚴重、利潤率低等嚴峻問題,因此研究開發高附加值的功能化纖維材料是實現紡織行業差別化發展和產業升級的途徑。
具體來看,主要就是以聚酯纖維為主體,與其他化學纖維和天然纖維的功能化相互促進,共同發展;功能改性多元化,在市場需求的推動下,功能要由單一向復合、由簡單向多重構筑發展;技術手段多樣化,通過化學共聚、表面改性、物理共混添加等多種技術賦予纖維材料多種功能,推動國內纖維產業轉型升級。
王玉忠指出,未來的纖維材料將是高性能化、多功能化、結構功能一體化;行業發展更多要加強產學研結合,提升技術創新,實現重點品種的產業化生產;更要優化生產工藝,實現綠色制造的“清潔生產”。
新材料與新技術在安全防護中的應用
從全民健康防護到特殊職業需求及工程作業場所安全防護需求,紡織纖維材料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國工程院院士陳文興帶領的浙江理工大學紡織與材料相關研究團隊在抗菌材料開發與應用、聚酯工業絲防護材料新技術等方面進行了多年的研究。浙江理工大學碩士生導師、高分子材料系副教授陳世昌代表團隊主要介紹了兩方面的內容,一是負載催化功能抗菌纖維新材料的制備,包括滌綸負載TiO2抗菌除甲醛、滌綸負載CuPc/TiO2抗菌、滌綸負載FePc抗菌等,實驗表明纖維負載酞菁抗菌材料的抗菌效果優異,具有廣泛應用前景;二是聚酯工業絲在安全防護領域的新應用,包括道路防護用聚酯工業絲、柔性纖維防護網、深海系泊纜繩用聚酯工業絲等。未來,材料制備新方法與新技術應用將**纖維產業的發展,同時跨學科交叉融合、產學研協同創新、滿足不同應用需求等將成為行業面臨的新挑戰。
命運共同體溫暖全球業界同仁
疫情無法阻止全球纖維業界分享彼此之間經驗和信息的初衷,會上,歐洲人造纖維協會理事長Frédéric Van Houte,日本化學纖維協會會長日覺昭廣,韓國化學纖維協會會長金國鎮,印度合成纖維工業協會秘書長S.C.Kapur,泰國化學纖維工業協會名譽會長 Mayuree Didpakdeechol,巴基斯坦聚酯短纖制造商集團 Rizwan Afzal Chaudhry,中國臺灣區人造纖維制造工業同業工會理事長蘇百煌等專門錄制視頻為大會送來祝福和支持。他們都衷心希望本次會議可以成為一個重要的契機,能夠在即將來臨的后疫情時代為化纖行業創造新的機遇和新的可能,希望全球纖維行業跨國界共同攜手共同應對挑戰,通過技術創新、數字賦能等方式推動化纖產業的革新,探索解決環境及可持續發展等課題。
歐洲人造纖維產業的發展
歐洲人造纖維協會理事長Frédéric Van Houte指出,全球化學纖維的消費量和生產量都在持續增長,中國已經成為全球*大的化學纖維生產國和出口國。2019年歐洲化學纖維生產量占世界化學纖維生產量的6%,位列第三,而經濟的諸多不確定性、產能過剩、貿易問題、原材料成本、歐盟關于可持續發展的立法等正在影響著歐洲化學纖維產業的發展。但與其他國家和地區相比,歐洲化學纖維產業具有獨特的競爭優勢,例如高品質和高質量、專業化和適應性、高效率的企業結構等。此外,歐洲化學纖維行業也注意到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生產商在環境、健康和安全以及社會問題等方面均遵循*嚴格的標準,包括不斷提高能源和生產排放清潔水平、越來越多地使用經認證的可再生纖維等。他表示,對于全球化學纖維產業而言,可持續領域將存在很多機會,循環經濟、減少廢棄物將是未來發展的關鍵。
全球及日本化纖產業的發展
日本化纖協會執行副會長兼理事長富吉賢一詳細介紹了日本循環經濟戰略推進及后疫情時代的發展方向。2019年5月提出“塑料資源循環戰略”及“海洋塑料垃圾對策行動計劃”,2019年6月提出G20“大阪藍色海洋愿景”;2020年5月提出“2020循環經濟愿景”,一系列的循環經濟戰略對全球可持續發展**借鑒意義?;谘h經濟戰略,日本化纖協會于2020年5月新設立了“可持續發展工作組”,以全面審視各類可持續發展問題,包括建立“纖維-纖維”回收體系、開發生物基/可生物降解化學纖維、應對微塑料纖維問題等。他表示,循環經濟將仍舊是后疫情時代*重要的問題之一,化學纖維的可持續發展將有助于促進循環經濟,這是一個全球性的課題,希望世界化纖界的同仁們一起來應對。
化纖行業的挑戰與機遇
歐瑞康化纖板塊CEO Georg Stausberg、歐瑞康中國區總裁王軍以問答的形式,介紹了歐瑞康在疫情期間采取的各項預防措施,以及上半年經營情況。
Georg Stausberg介紹,歐瑞康透明度*高、決斷力水平高、行動迅速、始終務實等是成功抗擊疫情的關鍵。多年來,歐瑞康化學纖維系統和設備的銷售主要在中國、印度和土耳其,尤其中國是更重要的市場。上半年,中國主要化纖企業全面復產,產能利用率持續提高,還有新的項目正在交流洽談過程中。
針對目前化纖行業與其他紡織機械行業相比較好的原因,Georg Stausberg認為,在新冠病毒爆發之前,中國主要化纖生產企業已經在整合生產鏈,將其生產鏈延伸到了石化領域,從而在更好地控制全球業務的利潤。他介紹,目前歐瑞康的訂單已經排到了2023年,這是因為企業對石化系統的投資是基于長期戰略考慮。
對化纖行業未來的挑戰與機遇,Georg Stausberg認為整個紡織行業都應緊密合作,建立全球循環經濟,回收有利用價值的材料。自動化和數字化過程具有各種創新的可能性,歐瑞康將努力提供此方面的解決方案。歐瑞康承諾將為紡織行業提供“從熔體到紗線、纖維和非織造布”的技術解決方案。目前,歐瑞康正在中國和其他國家開展幾個項目,旨在實現公司“清潔技術、智能工廠”的使命。
公益行動夯實行業發展基石
多年以來,中國化學纖維工業協會始終以服務行業、服務政府、服務企業為己任,在做好化纖行業相關事務的同時,積*投身于紡織化纖行業公益基金及項目中,恒逸基金、綠宇基金、綠色纖維認證等,成效明顯。這幾項活動的頒獎典禮是年度大會的重磅環節,今天的頒獎典禮儀式由中國化學纖維工業協會副秘書長呂佳濱主持。
恒逸基金:支持基礎理論研究
基礎研究是科技創新的源頭,“中國化學纖維工業協會·恒逸基金成立的初心即為鼓勵行業切實有效地開展學術研究、深化基礎研究水平、推動原創技術發展,獎勵表彰在全國化纖行業基礎研究、管理創新、成果推廣中做出突出成就的個人,歷經七年,成果顯著。自2013年開展優秀學術論文評獎以來,共收到學術論文2350篇,表彰論文865篇,表彰科技工作者4208人次。
2020年“中國化學纖維工業協會·恒逸基金”新增設了優秀軟課題評獎,今年共收到有效參評論文、軟課題共計305篇。會上,浙江恒逸石化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邱奕博先生宣讀《2020年“中國化學纖維工業協會·恒逸基金”獲獎論文及軟課題表彰決定》。其中,《循環再利用聚酯(PET)纖維鑒別方法的研究》等10篇論文榮獲2020年度“中國化學纖維工業協會·恒逸基金” 優秀學術論文一等獎,《并列復合紡絲用原料及纖維性能研究》等24篇論文榮獲二等獎,特等獎論文空缺。《關于化纖工業“十四五”發展調查的分析報告》榮獲2020年度“中國化學纖維工業協會·恒逸基金” 優秀軟課題一等獎,《服裝終端發展趨勢推動化纖產業互聯網平臺建設——基于化纖生產型企業的化纖產業互聯網邏輯分析》榮獲優秀軟課題二等獎。《新型充氣夾克的研制與保暖性能評價》等30篇文章榮獲三等獎,《電紡殼聚糖/聚乳酸復合神經導管的分子作用及其生物活性表征》等30篇文章榮獲優秀獎。
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黨委書記兼秘書長高勇,中國工程院院士蔣士成,中國紡織工程學會常務副理事長伏廣偉,浙江恒逸集團常務副總裁王松林,中國化學纖維工業協會副會長陳新偉為一等獎獲獎者頒獎
綠宇基金:應對能源和環境挑戰
綠宇基金的設立是為了應對中國化纖工業面臨的能源和環境挑戰,引導行業走綠色低碳、再生循環之路,以實現行業可持續發展和由大變強為目標,支持、獎勵表彰在推動行業綠色低碳和可持續發展中作出了示范性貢獻的單位和個人。自2016年設立以來,共支持綠色制造基礎理論研究課題13項,支持高等院?;w生命周期研究課題5項,共計20多家企業和高校參與了這些課題的研究。此外,綠宇基金還獎勵了綠色發展先進人物23人,綠色制造金鑰匙獎企業71家。
會上,浙江綠宇環保有限公司姜傳忠先生宣讀《2020年“中國化學纖維工業協會·綠宇基金”獲獎項目決定》?!对偕埘S化規律研究及色度調控關鍵技術》等5項課題入選2019/2020年度“中國化學纖維工業協會·綠宇基金”支持課題;10家單位榮獲2019/20年度“中國化學纖維工業協會·綠宇基金”綠色貢獻度企業獎,其中,桐昆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安徽東錦資源再生科技有限公司獲金鑰匙獎; 10人榮獲2019/20年度“中國化學纖維工業協會·綠宇基金”綠色貢獻度個人獎,其中,新鳳鳴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總裁莊耀中、保定天鵝新型纖維制造有限公司董事長高殿才獲領軍人物獎。
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原會長王天凱為金鑰匙獎及領軍人物獲獎者頒獎
綠色纖維認證:堅定走綠色發展之路
綠色纖維認證的初心是從源頭推動紡織全產業鏈的綠色化進程,讓源頭綠色、內核綠色、產品綠色的綠色纖維制品能讓廣大消費者真正享有“綠色生活從纖維開始”的舒適體驗。在工信部消費品工業司指導下,近年來綠色纖維認證工作在業內的影響力日益加大,程序更加科學規范,通過認證的企業群體逐年擴大。
按照《中國化學纖維工業協會綠色纖維標志使用管理章程[2018版]》以及國家對于產品認證的相關要求,經過形式審查、產品檢測、現場檢查和綜合評定,中國石化儀征化纖有限責任公司(原液著色滌綸短纖維)、上海德福倫化纖有限公司【循環再利用滌綸短纖維、原液著色滌綸短纖維、生物基化學纖維(PLA短纖維)】、福建省百川資源再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原液著色循環再利用滌綸長絲)、浙江金旗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原液著色錦綸6長絲)、河北邦泰氨綸科技有限公司(循環再利用氨綸)、河北艾科瑞纖維有限公司(循環再利用腈綸短纖維、原液著色腈綸短纖維)6家企業取得中國化纖協會綠色纖維標志產品證書和中紡標綠色纖維認證證書。
端小平會長、蔣士成院士、朱美芳院士為6家企業頒發證書
后疫情時期化纖行業發展思考
今年是“十三五”收官之年,新冠疫情給經濟、行業發展帶來一定沖擊。在抗擊疫情中,紡織化纖做出了貢獻,也涌現出了一些新技術、新業態,給行業帶來了一些深刻變化,這些新動向對行業將有什么影響?未來行業應如何發展?在由中國化學纖維工業協會副會長鄭俊林主持的高端訪談環節,中國工程院院士蔣士成、青島大學生物多糖纖維成形與生態紡織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海洋纖維新材料研究院院長夏延致、威海光威復合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盧釗鈞、中復神鷹碳纖維有限公司董事長張國良、煙臺泰和新材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遲海平、江蘇國望高科纖維有限公司總經理張葉興分別從各自領域介紹了自己的看法。
遲海平:今年雖然受疫情影響,企業銷售受到了一定影響,但利潤卻有一定增長,一方面得益于生產防疫物資,另一方面是公司整體產品結構調整的結果。泰和新材從氨綸到間位芳綸、對位芳綸的發展過程中,取得了一定成就,積累了很多基礎材料的技術,也得出了16字心得,即創新**、平臺支撐、人才保障、成果轉化。
盧釗鈞:今年疫情讓行業整體受到了一定影響,但是碳纖維作為朝陽產業的格局沒有改變,特別是當前這個特殊時期,國產碳纖維可能會在國際舞臺上亮相。對碳纖維產業的未來發展,我認為要提升規模化能力,實現碳纖維的質量穩定,同時要強調高強高模,要低成本、高效制備,實現兩條腿走路,助推國產碳纖維走向國際。
蔣士成:疫情對紡織、化纖有一定影響,總整體而言,我國紡織化纖產業鏈健全,有很強的競爭優勢,隨著復工復產的加快,影響也會進一步減小。今年疫情促進了防護材料的發展,我國化纖企業在這方面有很好的開發,有一定的積累,為中國、世界抗疫做出了貢獻,今后還要繼續加大新型材料的科技研發。另外,疫情也推動了互聯網線上線下行業活動的開展,并取得了突破,今后自動化、信息化、智能化技術的應用,會進一步加快行業的創新發展?!笆奈濉逼陂g,行業要進一步強調高質量發展,繼續推動自動化、智能化發展,繼續研發綠色纖維。
張國良:近幾年來中復神鷹在碳纖維方面取得了一定成就,這是在眾多行業專家理論和實踐的基礎上取得的。現在國產碳纖維遠遠趕不上國內需求,未來隨著國產碳纖維技術的進步,其應用將越來越廣。未來,中復神鷹將在兩個方面加大碳纖維的開發,一是成立專門的生產線生產滿足國家對碳纖維產品的需求,二是要在碳纖維規模化上下功夫,擴大規模不是簡單的復制,而是升級換代,實現碳纖維的穩定發展。三是推進智能化、自動化生產。四是加大綠色環保生產。
夏延致:今年疫情促進了健康、醫療、防病毒、環保紡織品的發展,也給行業發展創造了一定的機遇,比如小小的口罩中的過濾材料,就有很大的發展空間。生物基纖維是“十二五”“十三五”國家發展重點,如今在各方的推動下也取得了很大成績。未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綠色消費將成常態化,這將為生物基纖維創造更大的發展空間。
張葉興:疫情對化纖行業沖擊較大,后疫情時代,我們做了三個方面的挑戰,一是加快企業自身布局,加快產業鏈建設;二是推動企業綠色、智能發展;三是依托國家先進功能性纖維創新中心加快新型纖維研發。當前全球都在強調綠色發展,為此公司從2016年就開始進軍再生循環纖維的研發,但是我們對瓶片的要求比較高,所以現在整個產能不大,未來會繼續強調再生循環纖維的綠色投入。
國家先進功能纖維創新中心由東華大學和江蘇國望高科纖維有限公司牽頭建設,聯合9家領軍企業及院所為股東單位,采用“公司+聯盟”的形式組織建設,覆蓋石化、織造、碳纖維、芳綸、復合材料、高性能纖維等行業的26家單位成立的創新聯盟,旨在實現先進功能纖維技術革命性突破,支撐我國先進功能纖維實現產業升級和可持續發展。
2020年“中國化學纖維工業協會·恒逸基金”優秀學術論文及軟課題特等獎、一等獎、二等獎獲獎名單(優秀學術論文)
9月9日,大會進入專題報告環節。主講嘉賓就如何降低紡織品廢棄物危害、國內外生物降解塑料產業發展現狀及其降解性能、化纖長絲車間智能制造全流程解決方案、我國海洋生物多糖纖維研究及產業化進展情況、閃蒸納微纖維非織造材料研究和發展情況、纖維材料具有哪些醫療防護功效、國產對位芳香族聚酰胺纖維技術發展情況、基于離子液體溶劑的再生纖維素材料制備技術進展情況、疫情之下化纖企業如何促進國內外市場雙循環等**化纖產業科技發展水平、技術進步和產品創新的多方面內容進行了分享和探討。
1、檢測行業全覆蓋,滿足不同的檢測;
2、實驗室全覆蓋,就近分配本地化檢測;
3、工程師一對一服務,讓檢測更精準;
4、免費初檢,初檢不收取檢測費用;
5、自助下單 快遞免費上門取樣;
6、周期短,費用低,服務周到;
7、擁有CMA、CNAS、CAL等權威資質;
8、檢測報告權威有效、中國通用;
①本網注名來源于“互聯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或者來源機構所有,如果有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個月內與本網聯系,聯系郵箱service@baijiantest.com,否則視為默認百檢網有權進行轉載。
②本網注名來源于“百檢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百檢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想要轉載本網作品,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已獲本網授權的作品,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百檢網"。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③本網所載作品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百檢立場,用戶需作出獨立判斷,如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