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百檢網 時間:2021-12-07 來源:互聯網
內地棉花種植面積大幅減少后,各地做過深入調查分析,找出了原因癥結,內地棉花生產的勞動強度高、產銷風險大、比較效益差等是形成內陸棉區生產滑坡的主要因素。這些因素中,勞動強度高是年輕農民對棉花生產不思親近、怕苦畏難的主因,他們紛紛走出村鎮進城打工掙錢,農村留守的多為老人和婦女兒童,對農業生產的科技化進程不利,因而多數地區在大面積土地流轉之后,少數中老年還保留著一些棉花種植習慣,但面積無以成片,產量不成規模,品質沒有保證,出現了近年來傳統棉產區棉花生產“老齡化、碎片化、分散化”的現象。
于是,我國加大了棉花輕簡栽培技術的力度。此項技術不論是對現有棉花耕作者還是年輕農民返鄉植棉都具有積*意義。江蘇省農業農村廳、農科院,南京農業大學、揚州大學農學院聯合長江流域部分棉區、農業機械和傳統主產區多年堅持棉花輕簡栽培技術的研究試驗,逐步顯現出此項目的可比性。八月末,南京農業大學、揚州大學農學院等與江蘇金色農業共同開展的棉花多品種、不同栽培模式的生育表現得出的考察數據,比較客觀真實地顯示出了營養缽育苗移栽與麥后直播棉的生育表現。
育苗移栽棉八月底生育情況:平均株高100.5厘米、果枝19臺、果節55個、蕾數19個、當日白花1.6朵、小鈴6.5個、大鈴5.8個、脫落數24個、脫落率45%、開花株率****。大麥后直播棉八月底生育情況(播期較缽育移栽棉遲一個月):平均株高95厘米、果枝15.5臺、果節30個、蕾數11個、當日白花1.1朵、小鈴2.5個、大鈴3個、脫落19個、脫落率60%、開花株率****。
從觀察數據看,兩種栽培模式的棉花生育狀況是有差別的,但是并不是很大。據專家分析,整個九月份,將是大麥(油菜)或小麥后直播棉的旺盛生長期,其營養要素向蕾花鈴的集運優勢將明顯高于缽育棉,綜合補償能力的增強將逐步減小與早茬棉生育期上的差距。而由于早茬棉的發育適期先于麥后棉,下一步其優勢在于成鈴增速與吐絮株率快于麥后棉。
如此分析,正常氣候與管理條件下,9月份的兩種栽培模式各有各的表現。育苗移栽棉集中于成熟表現;麥后棉則是花鈴的重要形成確定期,*終差別將是早熟棉霜前籽棉產量大于麥后棉,而麥后棉霜降后的棉花產量占總產量比例高于缽育棉,整體效益將略遜于早熟棉。
不過,有幾點情況對這兩種栽培模式將產生影響。一是今年“霜降”節氣為10月23日,長江流域近幾年基本是進入11月中下旬后才有明顯降溫天氣出現,這就為晚熟棉在適濕適溫下吐絮形成環境保障,對于選取輕簡栽培模式的棉花生產是有利的;二是兩種栽培模式在投入上不相一致,農業成本與勞動投入上缽育移栽棉均大于輕簡栽培的麥后棉,所以收益不一樣,雖然早熟棉售價高于晚熟棉,但好的年景兩者相差無幾;三是由于現在內地棉花生產下降,農戶售棉變按期為按年度,一季只賣一兩次棉花,早、中、晚成熟期別的棉花混為一體,也就無法分出優質與劣質籽棉的區別采拾交售,無法體現早熟與晚熟的價值特征。
這些因素的混合,加上棉花生產走勢特征發生的變化,專家及業內分析,未來內地棉花生產模式更多趨向于輕簡栽培模式,而其種子、茬口、管理及棉花生產加工的品質結構、流通方式都會發生改變,業內應加強對內地棉花產銷市場的研究,因為地產棉對一些中小紡企而言,依然占一定比例的原料采購份額,隨著市場棉價的不斷調整變化,只要比較效益出現改觀,一些傳統棉老產區存在恢復性棉花生產的可能性仍然很大,值得涉棉經營主體關注。
?
1、檢測行業全覆蓋,滿足不同的檢測;
2、實驗室全覆蓋,就近分配本地化檢測;
3、工程師一對一服務,讓檢測更精準;
4、免費初檢,初檢不收取檢測費用;
5、自助下單 快遞免費上門取樣;
6、周期短,費用低,服務周到;
7、擁有CMA、CNAS、CAL等權威資質;
8、檢測報告權威有效、中國通用;
①本網注名來源于“互聯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或者來源機構所有,如果有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個月內與本網聯系,聯系郵箱service@baijiantest.com,否則視為默認百檢網有權進行轉載。
②本網注名來源于“百檢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百檢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想要轉載本網作品,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已獲本網授權的作品,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百檢網"。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③本網所載作品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百檢立場,用戶需作出獨立判斷,如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