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鵬/胡敬東/晁翔/昆玉市紡織紡織服裝有限公司
為了降低C40S的成紗棉結,我公司從原料、設備、工藝等各方面進行技術公關,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1 合理配棉
合理配棉是提高成紗質量的基礎。馬值、長度整齊度、含雜以及有害疵點是影響成紗棉結的主要因素。在一定的馬值范圍內,成熟度越高,單纖維強力和柔韌性越好,生產過程中損傷、斷裂減少,受摩擦糾纏成棉結的可能性越小。不同配棉對成紗質量的影響見表1。
表1 配棉對成紗質量的影響
從表1可以看出,原料成熟度差、細度細,成紗棉結明顯升高。因此,我公司制定的C40S紗配棉內控標準是:馬克隆值4.1-4.4,平均細度5600-5800公支,平均含雜率在2.4%以下。
2 各工序質量控制措施
2.1 清梳聯
(1)原棉中的雜質要早落多落,清梳工序采用少抓多梳的工藝,抓包機打手速度控制在1152 0173 3840-1300r/min,每次抓取深度在1.5-2.0mm。
(2)JWF1211梳棉機三針配置格拉芙針布,錫林P-2035S×0.4(1280)、活動蓋板C55/0(1280)、道夫N-4030B×0.9(1280),刺輥針布配白鯊AT501005030V,錫刺比由原來的1:1.97調整為1:2.12,適當提高道夫轉速,優化效果見表2。
表2 梳棉工藝優選試驗
2.2 并條
(1)并條以提高纖維的伸直平行度、加強對浮游纖維的控制為工藝配置原則,控制牽伸過程中的棉結增長率。
(2)根據彎鉤原理,采用順牽伸的工藝配置,頭并后區牽伸倍數1.90-1.98,末并后區牽伸倍數1.19-1.25。
(3)選用較低的出條速度,設置適當的滿筒條子長度,以避免條子起圈、毛爛。出條速度頭并340m/min、末并310m/min。
2.3 粗紗
及時更換磨損的假捻器,保持假捻器的表面光潔度,加強牽伸區的清潔工作。
2.4 細紗
使用較小的鉗口隔距,以增強對纖維的控制能力,隔距塊由原來的2.5mm改為2.25mm,效果對比見表3。
表3 鉗口隔距對成紗質量的影響
2.5 絡筒
在保證紗線通道清潔的前提下,適當減小紗線張力,避免部分毛羽被搓擦成棉結。優化絡筒速度,由原來的1300 r/min降低到1200r/min,適當減小卷繞張力,優化效果見表4。
表4 絡筒工藝優化試驗
3 攻關效果
各工序采取攻關措施后,C40S成紗千米棉結明顯下降,成果顯著,成紗質量指標見表5。
表5 成紗質量數據對比
4 結語
降低成紗千米棉結是一項系統工程。應從原料、設備、工藝等各方面入手,查找影響成紗棉結的關鍵因素,有針對性地采取相應措施,才能取得預期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