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普通消費者而言或許并不熟悉“溢達”這個名字,但提起它的客戶卻個個都是赫赫有名的服裝品牌:Ralph Lauren、Nike、Tommy Hilfiger、Hugo Boss、Lacoste、Muji、Nautica……
溢達集團自152 0173 3840年創立,是全球*大的純棉襯衫制造商之一,每年為世界知名品牌生產的純棉襯衣超過1億件,平均每秒鐘生產9件襯衫,一年生產的梭織布可以繞地球3圈;與麻省理工學院、清華大學等學校合作,不斷進行技術創新,迄今為止擁有166項專利;全棉色織面料、全棉針織面料被評為“國家**產品”,全棉色織面料被評為中國**家“出口免驗產品”……
有著諸多成就的溢達集團起初并不被看好。但41年來,這家專注于紡織業務的企業成長迅猛,旗下工廠遍布中國、馬來西亞、毛里求斯、斯里蘭卡和越南,其中全球*大的生產基地廣東溢達就有3萬人,占集團員工總數的3/5。2018年,溢達集團營業額超過13億美元,成衣銷售額按照區域劃分占比*高是美國,占總額的39%,歐洲占27%,中國占15%。
在國內外市場環境日趨復雜的背景下,溢達集團卻仍然按著自身步伐在穩步前行,這個襯衣界的“隱形**”又是如何完勝的呢?
全產業鏈“縱向一體化”模式當服裝產業駛入“快時尚”的軌道,以ZARA、H&M、優衣庫為代表的服裝品牌商所倡導的產業鏈分包模式在全球服裝產業大行其道。
所謂“讓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除了建立品牌形象和分銷渠道之外,ZARA等“快時尚”品牌會將服裝的設計、面料、成衣等制作生產環節全部外包給各自領域內的生產企業。
這種模式的優勢是,ZARA可以將注意力集中在銷售階段,在3~4周內將產品送到消費者手中,但由于生產環節外包,且必須嚴格控制成本,產品質量不易把控。
與這種業界潮流不同,溢達從建立之初就堅持“縱向一體化”的全產業鏈模式。為了使客戶滿意,溢達將產品品質視作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從棉花到服裝的生產要經歷上千道工序,為了把控純棉產品的品質,溢達集團一直在沿著整個襯衫生產的供應鏈布局。
先從制衣開始,溢達一步步向上游投資擴充整個產業鏈。為了讓成衣的品質受控,溢達投資了面料廠;為了讓面料的品質提高,溢達投資了高支紗廠以及印染廠;為了紗廠有穩定的高品質原料,溢達又將眼光投向了新疆。
新疆是中國**的優質長絨棉產地,長絨棉是制作純棉襯衣*佳的原料來源。溢達為確保穩定的優質棉花供應,投資棉田,建立自己的軋花廠,棉花種植和棉種培育基地。當前,溢達在廣東、新疆、常州、寧波、桂林等地擁有涵蓋棉花種植、軋花、棉紡、織布、染整、制衣及制衣輔料的一條龍供應鏈。
在縱向一體化的體系下,溢達的生產計劃可以整體規劃,產品品質得以有效控制,甚至在新品研發、設計上都變得更有效率。
“我們的品牌客戶有他們獨特的創意和設計,我們總是可以從生產的角度提出很多建議,并且給出不同的修改意見供客戶選擇。”溢達工作人員表示,一旦客戶做出決定,溢達憑借著縱向一體化供應鏈,能在*短時間內將這些設計變成真正的樣品,這是其他很多供應商做不到的。
擁有自主品牌與零售除了做貼牌生意,溢達集團還在做自主品牌零售,他們目前有兩個零售品牌,一個是 “派”,一個是 “十如仕”。
“派”的創始人楊敏德出生于香港,父親是溢達集團創始人楊元龍。當楊敏德在獲得麻省理工學院數學學士學位及哈佛大學工商管理碩士后,勵志將家族企業揚光大,并在其經歷了多年經驗積累之后,*終掌舵了這個龐大的襯衫帝國。
出身于這個紡織世家的潘楚颕,同樣畢業于哈佛大學,涉獵廣泛的她曾經成功創立了一家匯集中國獨立服裝設計師的店鋪DYSEMEVAS,也曾在法國戛納電影節“夢想瞬間42秒展”中展示過其作品。她后來成為“派”品牌的第二代掌門人,為品牌注新思維和動力。
“派”提供**棉針梭織男女襯衫,“派”直接管理制造的所有階段,由新疆的棉花研究,至布廠、剪裁設施及*終的洗滌程序確保所有工序的質量。“派”的服裝系列設計靈感源自中國文化,產品同時又結合了*新制作技術,以適應現代人的生活品味及需要。
目前,"派"在線下有六家零售店,“十如仕”是線上到線下(O2O)中**優質免燙襯衫銷售品牌。
注重科技競爭力一直以來,溢達集團都注重技術創新,利用特紡技術,開發出了全球*細的紗線,以及一系列棉與羊絨、絲、牦牛絨混紡而成的特紡紗線。通過科學研究和與當地棉農合作,溢達集團能夠生產出高達700英支的全球*細的紗線。
據了解,一根700英支的紗線,大概就跟人的頭發絲一樣細。為了能夠紡成紗線,公司研發團隊不斷攻克技術難題,創下全球*細紗線的紀錄并保持至今。
現代技術手段讓傳統制造業煥發出科技的光芒。據了解,在廣東溢達紡織生產車間,制衣廠梭織部自動化率達到65%,針織部自動化率達到35%,達到全球行業內*高水準,各式高端自動化設備在車間中得到廣泛應用;在溢達的研發中心,研發團隊攻克了8個世界性技術難關;溢達年產高檔純棉針織布2萬余噸,全棉色織布1.1億余碼,其中功能性面料占到70%左右。溢達堅持產品的高端定位,依托全球化的布局和實力強大的專業研發團隊,通過先進的技術提供創新的解決方案,在滿足當前需求的同時推進前瞻性研究,以迎接未來挑戰。
溢達將創新理念和先進科技注入及應用于整個縱向一體化供應鏈的產品設計、開發和生產過程中,取得了豐碩成果。廣東溢達一位負責人表示:“溢達每年用于新產品開發的科研資金投入占公司年銷售收入的3%,除此之外還有硬件和人才方面的投入,這為溢達搭建了一個高于同行水平的科技創新平臺,建立了一支高素質的人才隊伍。”
一件溢達生產的襯衫,看上去普通,卻包含了無數的匠心工藝和高科技:全世界*細的紗線、擁有專利的袖口縫合技術、無皺線縫技術、免燙生產工藝、可回收循環利用的紐扣……
踐行可持續發展理念紡織業一向被視作高排放行業。對于這樣一個高排放的生產模式,要實現環保、低碳,通常必須大筆投入資金,才能實現環境的可持續,這必然會導致企業成本增加,利潤減少。因此,不少企業在效益和社會責任中搖擺不定。
但溢達集團的理念與眾不同。溢達集團副董事長楊敏賢認為,環保是社會責任,也是競爭力。
在溢達集團主辦的“十如對話”上,楊敏賢表示,全球經濟正在迎來轉折點,而中國就是這個變化的焦點,在國家可持續發展進程中,企業是整套解決方案中一塊不可缺少的拼圖,溢達集團將不斷探索可持續發展的模式。
而溢達集團*新建立的桂林十如生產基地,便是身處易污染行業的溢達集團對未來可持續發展模式的探索。
據了解,十如是綠色工廠項目,總投資20億元,占地約為53.3公頃,建成特紡、制衣及研發中心。十如引進了德國和瑞士進口的全套自動智能制造設備,實現紡紗4萬錠的產能,在襯衫生產自動化程度可高達70%以上,在十如制衣年產可達350萬件以上。溢達自主研發智能化訂單分配管理系統,為在紡織服裝行業實現工業4.0開創了新的組織管理模式,期望通過項目運營帶動產業升級和城鄉聯動發展。
此外,溢達一直在致力于減少水與能源的消耗,在過去10年投入了1.5億美元,其中就包括一個每天處理污水5000噸的污水處理廠。溢達也因此成為了中國綠色供應鏈的第二名,僅次于Levi Strauss。“在過去10多年的時間,經過我們的管理,每生產一件衣服,能源損耗下降45%,水耗下降60%。”溢達相關負責人介紹到。
事實上,多年來,溢達充分利用縱向一體化供應鏈的優勢,在產業鏈的各個環節尋找綠色生產的可能性。
溢達染紗廠研發出低水位染色技術,相比傳統技術可以節省23%的用水、7%的用電以及10%的化工原料。考慮到傳統印染污染嚴重,溢達還在云南尋求更自然的方式——提取植物中天然成分進行有色印染。
能源方面,溢達投資150萬元將所有燃燒重油的鍋爐改為燃燒天然氣,使二氧化硫和煙塵的減排率接近****。污泥方面,溢達投入1800萬元用于污泥減量及干燥,使每日污泥量從130噸減至 40 噸,污泥含水率從 80% 降至 30%。
這些大手筆投入獲得了一定的回報。香港國泰航空決定所有頭等艙的純棉睡衣由溢達提供,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溢達“環境可持續性”的產品將為國泰航空的品牌形象加分。
“現在整個世界的消費趨勢,是提倡有機和無化學成分。”溢達相關負責人表示,對于生產外包的公司來說,要實現生產中的零排放比較困難,需要監控很多供應商,但對于溢達這樣的公司,則會容易一些,因為整個供應鏈都由公司自己控制。
可見,成功的企業背后定有驚人或不為人知的故事,但一定要堅信:一分耕耘一分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