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百檢網 時間:2021-12-07 來源:互聯網
近年來,廣西搶抓機遇,科學謀劃,創新推動,蠶桑產業發展取得了顯著成效,成為我國*重要的蠶繭生產和繭絲加工基地,為廣西農民增收、農業增效和扶貧攻堅作出了重大貢獻,創造了世界蠶業史上神奇的“廣西現象”。
A規模全球*大效益優勢突出
新世紀以來,廣西蠶桑產業一年一臺階,一年一飛躍。2018年,廣西桑園面積342.7萬畝,約占全國的1/4,連續13年位居全國首位。蠶繭產量40.44萬噸,約占全國55%,連續14年穩居全國**,遠遠超過世界第二大蠶繭生產與消費大國印度。
廣西蠶繭約占世界的40%。縱觀廣西所有農業產業,沒有一個能在全世界占比如此之大。全國蠶繭產量10強縣,廣西雄霸了9個席位!其中,河池市為全國*大的蠶桑生產市,宜州區為全國*大的桑蠶生產基地縣區,連續14年保持全國**桑蠶生產基地縣區,被授予“中國蠶桑之鄉”稱號。
2018年,廣西蠶桑生產覆蓋86個縣市區、615個鄉鎮、5336個村、82.1萬農戶,涉及從業人員約370萬人,蠶農售繭收入152 0173 3840.73億元,連續8年超百億元。養蠶戶均收入約2.29萬元,人均約5100元。
去年,廣西繭絲工業實現產值250億元,蠶桑資源開發利用產值超30億元。一二三產業融合協調發展,總產值近500億元。全區54個貧困縣有46個發展種桑養蠶,17個把蠶桑作為“5+2”主要產業來抓。年內貧困縣桑園面積約175.32萬畝,占全區51.16%;蠶繭產量約16.80萬噸,約占全區41.17%;養蠶貧困戶人均收益超3000元,蠶農售繭收入78.41億元。宜州區去年蠶桑全產業鏈產值超過了60億元,致富了一方農民,撐起了一方經濟。
B良繁體系健全繭絲加工勃發
早在2007年,廣西就成立蠶種質量檢驗檢疫站,通過統一檢驗檢疫確保蠶種安全生產。2018年,廣西桑蠶原種繁育場原種生產能力達到20萬張以上;一代雜交種場年生產雜交種能力超500萬張;年生產優良雜交桑新品種種子10噸,可滿足每年擴大種植20萬畝以上桑園的需求。
2016年,在自治區人大常委會的鼎力支持下,廣西頒布出臺了蠶種管理條例,加大了市場監管力度,保障了廣西蠶種市場秩序和廣大蠶農的用種安全,促進了產業的良性健康發展。
通過加大招商引資,廣西積*引進區外知名繭絲加工企業投資建廠。目前有鮮繭收購站點近900家,規模以上絲綢企業98家,自動繅絲機40.56萬緒,絲織機334臺,桑蠶絲產量超5萬噸,連續8年位居全國首位。坯綢產量1200萬米,實現絲綢工業總產值250億元,占廣西紡織工業總產值的49%。廣西桂合集團為全球*大的繅絲加工企業,擁有自動繅絲機104組,年生絲產量近2000噸,產值近10億元。
在改進繅絲加工設施設備的同時,加工工藝也不斷改進,廣西繅絲企業產品質量得到大幅提升,產品結構和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完善,發展勢頭良好,產品主要銷往中國香港地區和印度、巴基斯坦、日本、美國、歐盟等國家。此外,廣西也逐步向捻線、絹紡、織綢、家紡、蠶絲被等繭絲深加工和綜合利用方向拓展。
C科技創新**綜合應用崛起
廣西先后育成桑樹優良品種7個,“桂桑優”“桑特優”兩大系列桑樹品種占廣西桑園面積85%以上;育成家蠶優良品種17對,目前兩廣二號、桂蠶2號、桂蠶N2三個家蠶品種的飼養量占廣西蠶種飼養總量的98%以上。
2014年國家主席習近平訪問古巴時,作為國禮贈送給古巴的農作物優良品種中,就有廣西自主選育的“桂桑優12”“桂桑優62”。如今在古巴長勢良好。
廣西將優良蠶桑品種、節本高效小蠶共育等技術,以及桑園耕作剪伐等相匹配機械用具,創新性地集成了一套適合南亞熱帶地區的先進實用種養技術體系,大大降低了勞動強度和生產成本,提升了勞動效率。“良種+良法+良具”使廣西種桑養蠶技術處于全國先進水平。
“十一五”以來,廣西承擔國家和地方蠶業科技重大項目90多項,獲得省部級重大科技成果獎17項。先后育成家蠶優良品種17對、桑樹優良品種7個,發表論文1000余篇,出版專著12部,制訂地方標準20部,獲得專利28項。
按照“立桑為業”的要求,廣西加快推進桑的食藥用、飼料用、生態用等新功能、新業態、全產業開發,促進產業優化升級。2018年,廣西桑枝食用菌產量約20萬噸,產值約10億元,為全國*大生產基地;果桑種植面積超過3萬畝,平均畝產值超萬元。廣西五和博澳藥業有限公司投資2億元利用桑枝提取生物堿的大健康產業項目落地宜州,即將投產運營。
廣西利用桑飼料或桑微貯飼料飼養牛、羊、雞、魚等取得了初步成功。桑樹用于石漠化治理、礦區尾礦復墾及重金屬污染土壤治理等生態功能的開發也初見成效。此外,桑果酒、桑果汁、桑葉茶、桑果葉系列食品研制成功,初步形成了蠶桑資源多級利用的新型產業鏈,有效推動了廣西蠶桑產業朝多元化方向發展,提升了產業綜合效益和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
D大而不強待破產業鏈條待補
廣西蠶桑產業雖然取得了驕人的成績,但現階段仍存在大而不強、大而不優、發展質量不高的問題。近年來,廣西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廣西重要講話精神,按照“三大定位”新使命和“五個扎實”新要求,扎實推進現代特色農業和富民興桂事業發展,著力寫好新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新篇章。
在這種背景下,打造蠶桑強省,推動產業高質量發展,進一步弘揚我國悠久燦爛的蠶桑文化,讓蠶桑產業在“一帶一路”建設中再放異彩,亟待國家層面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
廣西蠶桑生產基礎設施還較為薄弱,養蠶勞動力老齡化嚴重,機械化、組織化、社會化服務水平偏低,很大程度上影響了蠶繭的單產、質量和蠶桑生產效益,制約了廣西蠶桑產業進一步做強做優。
受資金、技術、環保、人才等條件制約,現階段廣西繭絲綢加工仍以繅絲為主,織綢剛起步,還未建立起一家絲綢印染廠。同時服裝、絹紡、家紡等加工環節發展明顯滯后,造成蠶桑產業鏈附加值嚴重流失。
目前,廣西蠶桑繭絲綢產業仍然以一根絲為主,即“種桑-養蠶-結繭-繅絲-織綢-制衣”傳統產業鏈模式,生產產品單一、用途單一。傳統繭絲生產實際上只利用了蠶桑生物資源的3%左右,而桑枝、蠶沙、蠶蛹等其他97%的蠶桑資源沒有得到有效開發利用。
雖然廣西是全球*大的繭絲生產加工基地,但在繭絲產品的定價上缺乏話語權。盡管近年來廣西真絲綢產品出口有了一定增長,但仍處于較低水平,僅占全國出口總額的1.5%。絲綢企業出口前十位排名中,廣西竟無一席之地,這與繭絲產量占全國半壁江山的地位*不相稱。
下一步,廣西將圍繞提高產業發展質量的總體要求,按照強龍頭、補鏈條、聚集群和特色、生態、優質、高效的思路,一手抓傳統蠶桑繭絲綢產業的縱向延伸,一手抓以“立桑為業”為突破口的蠶桑資源綜合開發應用的橫向拓展,推動產業走規模高效、生態多元、健康持續的發展道路,為富裕廣西、美麗廣西、生態廣西建設,為進一步鞏固我國蠶桑絲綢產業在國際上的主導地位,為國家“一帶一路”“鄉村振興”“扶貧攻堅”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1、檢測行業全覆蓋,滿足不同的檢測;
2、實驗室全覆蓋,就近分配本地化檢測;
3、工程師一對一服務,讓檢測更精準;
4、免費初檢,初檢不收取檢測費用;
5、自助下單 快遞免費上門取樣;
6、周期短,費用低,服務周到;
7、擁有CMA、CNAS、CAL等權威資質;
8、檢測報告權威有效、中國通用;
①本網注名來源于“互聯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或者來源機構所有,如果有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個月內與本網聯系,聯系郵箱service@baijiantest.com,否則視為默認百檢網有權進行轉載。
②本網注名來源于“百檢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百檢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想要轉載本網作品,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已獲本網授權的作品,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百檢網"。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③本網所載作品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百檢立場,用戶需作出獨立判斷,如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