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裝業一直是勞動力密集的代表行業,在這個領域,機器人一直未能走到舞臺正中央。面對柔軟的面料,精密機器人往往無處下手。想一想,捏住一把沙子,或者攥住一拳頭水?這就是成衣紡織所需要面對的局面。
一、更便宜的美國制造
多年來,制造公司長期以來一直以勞動力成本為理由,將生產轉移到發達工業國家之外,中國是這條路徑的受益者。而隨著人口、地價的飆升,昔日*繁忙的中國服裝制造業,也開始轉向東南亞。
然而,這條習以為常的候鳥遷移路徑,現在有了逆行的潮流。早在2017年,中國服裝制造商蘇州天源服裝,就在美國阿肯色州的小石城,也就是克林頓的故鄉,投資建設一家工廠。該公司每年為一些品牌生產1000萬件成衣,其中有90%的服裝是面向**服裝和體育用品的品牌,包括阿迪達斯。這次,它投資2000萬美元購買了工廠,準備開始生產T恤衫。按計劃,這家工廠將要近期投入生產。
為了縮短供應鏈,使產品更貼近消費者,躲開中國日益增長的人力成本,都是一些服飾運動鞋品牌商選擇離開中國的原因。然而,這一次,有了一個令人驚訝的理由:在美國建工廠,是為了更低的成本!
天源在美國的廠房,是一個使用了自動化縫紉技術的“**自動化”工廠。高昂的美國勞動力成本,不再出現在成本公式之中。人類,似乎從等式中被抹掉了,天源公司“雇用”了大約330臺自動縫紉機器人,可以自動完成從裁剪面料、縫紉、后期質量檢驗等每一步制作過程。
幾十年來,機器人盡管看上去也一直被用于成衣的大規模生產,但主要涉及激光切割織物或自動縫紉機中一些非常簡單的任務。盡管提高了服裝的制造效率,但成衣制造仍然是勞動密集型的。實際上,制衣業并不容易引進機器人。柔軟的面料處理是非常棘手的工作。它是不對稱的、折疊的,通常是很不規則;另外,織物的各種組件必須對準接合,如按鈕和孔的準確對齊。
這是服裝業一直是勞動力密集型的重要原因。而現在有了自動縫紉機器人,這個行業陡然增添了全新的變數。
二、縫衣服驚動了美國*神秘的機構
這家自動縫紉機器人供應商,叫做Softwear。很容易看錯成是“軟件(software)。不過看錯了也沒有關系,它跟軟件的算法也大有關系。它的興起,完全依仗于美國國防部的扶持。多年來,美國一直為軍裝的縫制與生產而耿耿于懷。盡管美國大兵的軍裝肯定不需要是時髦的款式,但它的用量卻很大。五角大樓每年在制服上的花費大約為40億美元。
美國國防部很想讓自己的士兵,穿上“美國制造”的軍服,但是成本一直是大問題。為此,美國國防部**研究計劃局DARPA,在2012年將152 0173 3840萬美元的合同,給予了初出茅廬的Softwear公司,開發自動化的服裝縫制設施。這種“不需要直接勞動力則是*終目標”的委托想法,一看就是標準的美國DARPA理想主義者的標簽(值得一提的是,DARPA的很多這種理想主義*后都成為了現實)。換句話說,一向以高科技示人的神秘DARPA,需要服裝機器人工廠,在沒有人工操作的情況下,可以從頭到尾縫制軍服。
如今看來,Softwear正在接近它的目標:至少在某些服裝制造領域。Softwear使用機械臂和真空吸力,通過機器視覺系統來提升、放置和保持織物的位置。考慮到織物折疊、線頭缺陷、邊角不規則等,機器人必須有成熟的算法。而且,成像系統速度要非常快。因為一個操作女工在一分鐘可以完成5000次縫針,這留給照相機的時間實在是太短了。為了解決這個問題,Softwear系統使用一臺每秒捕獲超過1,000幀的專用相機,并配合圖像處理算法檢測針頭位置,使其精度在半毫米的精度范圍內。這樣,利用高速相機來捕捉面料狀態,通過縫紉機器人來引導縫紉針工作。這種自動縫紉機器人的創新之處,是把針頭移到布料上,而不是把布料移到針頭上。這一創新解決了服裝縫紉中*難解決的張力平衡問題。通過機器人的視覺和實時分析,SoftWear可以比人眼更精準地觀察織物,并追蹤精準到*大為半毫米誤差的縫紉針位置。
這家總部位于亞特蘭大的自動縫紉公司,是來自于佐治亞理工學院的工程師在2007年創建。在DARPA和沃爾瑪基金(提供了另外的200萬美元)的幫助下,將**款產品推向了市場。目前,該公司融資已經超過1000萬美金,并利用這種自動縫紉技術來制造家用紡織品,包括服裝、鞋類以及汽車座椅、枕套等。
三、美國和越南“拼搶舊動能”
美國服裝鞋類協會(American Apparel and Footwear Association)表示,97%的美國服裝都是進口的。美國人一直在問:這個局面能否改變?技術公司SoftWear正在尋求這樣努力,提振美國服裝業和鞋業。地方政府也沒閑著。
與自動化縫紉技術相配套的,是美國阿肯色州的努力。阿肯色州與蘇州天源公司進行了一年的談判,提供了大約320萬美元的進境獎勵,包括基礎設施援助、培訓資金,與此同時,將該設施的財產稅削減65%,每年總計可節省達160萬美元。美國州政府想的是,一旦全面運營,該工廠將創造400個工作崗位,平均工資為每小時14美元。
400人的工作崗位,對一個美國州長而言,是一個非常非常重要的事情。
而在中國,服裝行業往往是“陳舊”行業的代表。這樣的舊動能,被干掉、或者被轉移到東南亞,似乎都不足惜。而新舊動能*令人擔憂的寓意,是在于它形成了一種不可言喻的“產業鄙視鏈”,有能力的人才沿著這條鄙視鏈逆向攀登。不消說,發放貸款的銀行,往往是這種鄙視鏈的源頭。然而從美國的實踐來看,哪里有什么新舊動能區分?所謂的舊動能行業,都包含了創新的引擎,蓄勢迸發。新動能行業自然可以炫耀它指數級增長的財富,但傳統行業一樣可以熠熠發光。
智能制造在哪里?就在傳統行業自發自動的自我救贖之中!
不要以為是越南、是印尼在“接管”中國的舊動能產業。在東南亞,廉價、低技能的勞動力,很快就會碰到全新的職業殺手:自動縫紉機器人。它將重塑制造業的全球化分工格局。
小石城就是這樣一個縮影。天源服裝的這家工廠擁有21條自動化裝配線,與傳統的人工生產相比,預計可降低50%至70%的人工成本,同時提高70%以上的生產率。當產線全面打開的時候,每22秒便會制造一件T恤衫,每年能生產大約2300萬件。”天源服裝的負責人曾經提到,“在世界各地,即使*便宜的勞動力市場也無法與我們競爭”。
這項自動化技術,可以使得該工廠每件Adidas的T恤從面料裁剪到縫紉到成品,大約需要4分鐘,而生產成本只需要2元人民幣。
而且這個技術還在飛速發展。2017年SoftWear收到投資者CTW的450萬美元投資后,開始加速全自動化生產線的開發。一年半后的今天,原來的4分鐘,已經可以縮短到22秒,1個操作員可以頂替原來的11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