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百檢網 時間:2021-12-07 來源:互聯網
當前,我國的紡織產業集群正處于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集群的產業形態、規模結構正處于快速發展變化階段。如何結合新時代紡織行業新定位,把握行業發展的新方向來實現高質量發展,成為當前我國數量眾多的產業集群需要重點關注的問題。
在日前于雄安新區舉辦的2018全國紡織產業集群工作會議上,行業協會負責人、專家學者,以及來自全國各地的紡織產業集群代表,圍繞高質量發展推動紡織產業集群轉型升級這一話題進行了深入交流探討。
集群實力優勢顯著
“改革開放以來,紡織工業不斷完善產業主體,加快技術創新和技術進步,不斷開拓產業新領域,實現了從小到大,從弱到強,從‘引進來’到‘走出去’的跨越式發展。這其中,占紡織行業半壁江山的產業集群對全行業的穩定發展起到重要的支撐作用。”國家工業和信息化部消費品工業司副司長曹學軍談道。
毋庸置疑,集群化發展是我國紡織服裝產業*突出的特征,也是全行業高速高效成長的重要因素。改革開放40年來,產業集群已成為紡織行業新型社會化生產方式的組成部分,充分體現了我國紡織服裝產業的整體制造水平、科技應用水平和產業競爭力水平,在有效配置生產要素資源、提升企業運行效率、促進行業健康可持續發展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據統計,截至2017年年底,全國范圍內與中紡聯建立試點關系的紡織產業集群已達209個。這些集群試點地區的紡織企業總戶數約為20萬戶,其中規模以上企業有152 0173 3840戶;工業總產值為38912.3億元,其中規模以上企業的工作產值為31228.7億元;主營業務收入為38071.1億元,其中規模以上企業為30371.5億元;利潤總額為2217.6億元,其中規模以上企業利潤為1815.1億元。
對于目前我國紡織服裝產業集群的發展現狀,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副會長夏令敏認為,在市場的推動下,近年來,產業集群科技創新不斷涌現新成果,區域品牌影響力獲得新提升,兩化深度融合進入新階段,公共服務平臺建設達到了新高度,紡織產業集群高質量發展、升級發展的特征越發明顯。
據夏令敏介紹,我國各地區紡織產業集群地區支持企業結合自身產業特色,做精做優,在品質品牌上下功夫,培育一大批優秀品牌健康成長,打造出具有區域特色的品牌集聚區,成為享譽行業內外的知名區域品牌。如虎門休閑服裝、義烏無縫織造、馬橋經編、大唐襪業、鹽步內衣、青海藏毯、疊石橋家紡等產業集群已經成為“全國知名品牌創建示范區”的典型代表。此外,還有13家產業集群中的園區獲得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稱號,20家園區入選工信部紡織服裝創意設計試點園區。
產業升級特征明顯
近年來,在市場的推動下,紡織產業集群高質量發展、升級發展的特征非常明顯。
**,產業集群地區積*鼓勵企業技術改造,推動企業技術創新。柯橋、蕭山、長樂、盛澤、常熟、江陰、張家港等地區鼓勵企業加大技術研發投入,努力建設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系,增強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企業通過與科研院所合作建立了一大批院士工作站、產品開發基地(研發中心)、企業技術中心,積聚了大量優秀科技研發設計人才,*大地提升了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和市場競爭力,有效提高產業集群的發展質量和發展水平。
其次,與前幾年相比,紡織產業集群兩化融合水平明顯提高,中等規模以上企業的兩化融合水平加速邁向綜合集成階段,小微企業信息化服務不斷創新;在柯橋、蕭山、桐鄉、江陰、長樂、濱州、新疆石河子等集群的大型企業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生產取得明顯進展,特別是在棉紡、化纖大企業中,數字化車間建設取得顯著成效,優勢企業開始探索智能化轉型;在即墨、虎門、常熟、石獅、海門等集群,個性化定制、遠程運維、眾包眾創等基于互聯網的新模式、新業態不斷涌現,逐漸成為產業增長新動能;在盛澤、新橋、西樵、均安、濮院、沙溪等集群工業互聯網建設與應用進程加快,中小企業云服務也在不斷創新。這一切都清楚地顯示,兩化深度融合已經為紡織產業集群轉型升級帶來創新動力。
同時,各地紡織產業集群不斷創新,并根據技術進步和市場需求的變化,不斷拓寬公共服務平臺的內涵,探索建立包括大數據、電子商務、品牌培育、融資擔保、知識產權保護等一系列內容的公共服務平臺,積*引進專門機構開展專業化服務,集群的公共服務更加高效務實,形成創新發展的良性生態系統,有效促進產業集群健康發展。
目前,紡織產業集群早已經融入全球化發展的國際競爭環境,“一帶一路”倡議也為產業集群的國際化帶來新機遇,積*應對國際經貿環境的風險與挑戰,實現紡織產業的高質量發展是紡織產業集群的不二選擇。
共性問題仍待突破
然而,不可否認的是,當前我國紡織集群的發展還存在諸多共性問題,如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弱,產業大而不強;集群人才缺乏,企業管理水平有待提高;集群企業品牌意識和區域品牌影響力亟待提升;產業集群社會責任意識整體有待繼續加強;中西部地區集群總體上發展不足、發育不成熟等,這都是制約發展的瓶頸。
從企業的角度來看,集群中的企業,多數以外貿代工和國內代工為主,創新動力不足,研發投入占比較低,低端模仿和同質化競爭還比較廣泛地存在;高端生產要素欠缺,知識支持機構較少,產學研合作不足;不少企業存在“重硬件、輕軟件”問題,出現**設備、二流管理、三流產品的現象。
特別是紡織服裝產業集群主要集中于東部沿海地區,中西部地區的產業集群數量和發展程度都明顯滯后;部分產業集群還處于單純的地理扎堆和空間聚集,缺乏科學規劃布局,處于粗放發展的初級階段,發展環境不夠穩定;部分集群政府把發展的希望過多寄托在土地的開發和項目的引入,追求短期效應,容易造成重復建設和惡性競爭;部分產業集群存在“聚而不合”等問題,集群競爭優勢難以持久。
此外,品牌意識不足、研發不足、品牌個性模糊、品牌定位不準、品牌創新不夠以及品牌保護意識淡薄等一系列問題,阻礙企業品牌化發展。部分產業集群對區域品牌打造、宣傳和保護力度不足,尚未建立規范的行規行約、行之有效的懲罰機制,導致區域品牌效應較弱,品牌形象受損,影響集群競爭力和影響力的提升。
面對產業升級、消費升級、市場升級,這些在產業集群中存在較為普遍的問題,都需要在今后發展中予以重視,并在轉型升級中進行逐一破解。
轉變動能謀求轉型
如今,我國經濟發展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要推動我國紡織產業集群的升級發展,就要堅持走高質量發展的道路,按照高質量發展的要求,堅持質量**、效益優先,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背景下,推動紡織行業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努力提品質、增品種、創品牌,實現產業升級發展。
這其中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大力推進紡織行業增長動能轉換,深入實施創新驅動戰略,強化科技創新**作用,加強技術研發設計能力的提升,加大技術改造投入力度,深入推進兩化融合,提升企業的現代化管理水平;不斷開發應用新材料、新工藝、新技術、新產品,不斷拓展新模式、新渠道,推動紡織產業集群行業發展走向高端。
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黨委書記兼秘書長高勇在大會總結時指出,建設紡織強國是紡織行業的偉大目標,也是紡織產業集群的重要任務。如今,我國紡織產業集群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需要多方發力破解發展中存在的瓶頸。
對于今后產業集群的發展,高勇提出三點建議:**,當前紡織產業集群多數集中在沿海五省,這些產業集群面臨著如何進一步提升的問題,建議關注當前產業集群的發展形態,如浙江省通過開展特色小鎮建設,從而提升產業集群各方面發展;其次,隨著產業集群向中西部轉移,要考慮今后一段時間內,結合國家“精準扶貧、產業扶貧”等大的戰略,扶植中西部的紡織產業集群的培育和發展;第三,要培育一批***的產業集群,提升這些集群在全球的影響力。
(中國紡織報)
1、檢測行業全覆蓋,滿足不同的檢測;
2、實驗室全覆蓋,就近分配本地化檢測;
3、工程師一對一服務,讓檢測更精準;
4、免費初檢,初檢不收取檢測費用;
5、自助下單 快遞免費上門取樣;
6、周期短,費用低,服務周到;
7、擁有CMA、CNAS、CAL等權威資質;
8、檢測報告權威有效、中國通用;
①本網注名來源于“互聯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或者來源機構所有,如果有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個月內與本網聯系,聯系郵箱service@baijiantest.com,否則視為默認百檢網有權進行轉載。
②本網注名來源于“百檢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百檢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想要轉載本網作品,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已獲本網授權的作品,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百檢網"。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③本網所載作品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百檢立場,用戶需作出獨立判斷,如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