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百檢網 時間:2021-12-07 來源:互聯網
7月23日,首屆“紡織之光?中國紡織藝術展”新聞發布會在北京舉行。
首屆“紡織之光?中國紡織藝術展”由中國
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黨委書記兼秘書長、紡織之光科技教育基金會理事長高勇,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原會長杜鈺洲,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副會長、中國紡織職工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會常務副會長楊紀朝,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紀委書記王久新,恒源祥(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劉瑞旗,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副秘書長、紡織之光科技教育基金會常務副理事長葉志民,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副秘書長、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科技發展部主任彭燕麗,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辦公室主任段紅,中國紡織職工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會秘書長姜國華,紡織之光科技教育基金會秘書長張翠竹,中國紡織服裝教育學會秘書長紀曉峰,中國紡織工業企業管理協會秘書長謝方明,恒源祥(北京)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劉曉今,北京聯合大學藝術學院教授曹建中,北京服裝學院副教授、研究生導師史文莉等嘉賓及新聞媒體代表60余人出席了本次活動。
新聞發布會由中國紡織藝術展組委會秘書長兼策展人鄭國峰主持。
高勇在講話中指出,紡織行業不僅是傳統支柱產業、重要的民生產業和國際競爭優勢明顯的產業,同時也飽含著深厚的文化傳統和前沿的時尚藝術魅力,是*具有歷史傳播力、文化附著力、時尚影響力的行業之一。今年是貫徹黨的十九大的開局之年,紡織行業啟動開展“首屆紡織之光?中國紡織藝術展”具有特殊的現實意義。
中國紡織藝術展應堅持“中國特色、紡織風骨、時代新風”的辦展宗旨,積*表現“紡織歷史、紡織審美、紡織文化、紡織工藝、紡織藝術”。在紀念改革開放40周年的時代節點上,藝術化、形象化、生動化地展現傳播紡織工業悠久歷史、創新圖強、
對此,高勇提出四點意見:一是堅定紡織特色,增強文化自信;二是服務民生所系,創造美好生活;三是搭建共享平臺,促進高質量發展;四是引導創造求變,推動人才建設。他為中國紡織藝術展提出了“六個平臺”定位,即產學研用共建共享的公益“聯合體”,紡織藝術普及教育的藝普“先鋒隊”,探索創意產業發展的綠色“試驗田”,鼓勵藝術孵化創新的人才“夢工場”,加強企業文化建設的思想“智力庫”和推動紡織精準扶貧的文化“大篷車”。
杜鈺洲表示,堅定文化自信,推動文化強國建設,紡織工業當仁不讓,以紡織服裝為載體創造創新進行藝術展覽就是貫徹
楊紀朝就中國紡織藝術展的征稿及籌備工作進行了介紹。他指出,首屆紡織之光?中國紡織藝術展堅持開放、包容、共享的辦展理念。展覽征稿對象包括:國內外紡織企、事業單位設計師,各大藝術院校師生,紡織服裝設計師、纖維藝術家等。藝術展包括四項內容:一是舉行新聞發布會,鼓勵社會各界積*參展;二是在中華世紀壇舉行首屆“紡織之光?中國紡織藝術展”,評比參賽作品,宣傳紡織文化;三是舉行“紡織之光?中國紡織藝術論壇”,邀請業內領導、知名學者和獲獎作者互動研討;四是編輯出版《首屆紡織之光?中國紡織藝術展作品集》。
王久新表示,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歷來重視人才工作。推動紡織工業高質量發展,需要筑牢紡織人才厚度。同時,需要創新思維與創新人才來推動工作。紡織工業作為民生行業,從業人員有2000萬職工隊伍,是工業系統中產業鏈條較長、從業人員*多的行業之一。作為一項行業性、學術性、業務性很強的展覽,中國紡織藝術展覆蓋面很寬,檔次很高,專業性強。得到行業和社會積*響應。**,我所分管的中國紡織教育學會、紡織人才培訓中心也積*參與其中,做了一些工作。其次,中央美術學院、清華美院、香港理工大學、北京服裝學院、東華大學等藝術院校均組織參展。第三,紡織服裝設計師、纖維藝術家、跨界藝術家等各路英才積*投稿參加。這本身對于體現行業文化自信,展示紡織形象,提升紡織行業創意水平,為文化藝術人才搭建展示平臺,都具有*大地推動作用。
葉志民在致辭中介紹,在著力推進紡織強國建設的關鍵時期,既需要技術發展的剛性推動,也需要文化力量的柔性支撐。作為活動的主辦方之一,紡織之光科技教育基金會非常重視我國紡織文化、紡織藝術的培育和發展。去年,其與中國紡織職工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會、北京恒源祥香山畫院共同簽署了“恒源祥?紡織之光—中國紡織藝術展”10年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在上海國家會展中心舉辦了首屆“紡織之光?全國紡織行業書畫展”,在浙江蘭溪市舉辦了“紡織之光?全國紡織行業書畫展”巡回展,用實際行動推進紡織文化藝術不斷向前發展。
劉瑞旗表示,恒源祥作為一個馳名的中華***品牌,不僅僅專注于行業,而是用運營文化的理念運營品牌,探索產業發展路徑。他認為,現代消費者的需求正從“物質消費”走向“情感消費”,而這也正推動著商業體和產品不斷更新換代。紡織行業作為民生基礎行業同樣需要積*主動的升級換代,中國紡織藝術展是一次很好的將紡織行業進行“情感”升級的實踐探索。我們就是用這種藝術實踐告訴廣大紡織從業者和消費者,紡織行業不僅能做一件漂亮的衣服,而是需要做藝術的紡織。我們的藝術生活應該從“衣”開始。劉瑞旗表示,恒源祥在文化藝術領域擁有豐富的經驗和資源,很珍惜與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合作機會,將會投入全部的力量,積*為“中國紡織藝術展”做出貢獻,相信首屆中國紡織藝術展定會取得圓滿成功。
據悉,首屆“紡織之光?中國紡織藝術展”以“恒美?跨界?共融”為主題,已正式啟動征稿,將于9月3日~8日在北京中華世紀壇隆重舉行。展覽投稿截止日期:8月5日。征稿對象包括:國內外紡織企、事業單位設計師,各大藝術院校師生,社會各界藝術工作者、紡織藝術設計師、纖維藝術家、服裝設計師等。展覽組委會將組織評審委員會對參展作品進行評選。同時,對評出的中國紡織藝術大獎、金獎、銀獎、銅獎、優秀獎頒發獎金、獎杯、獲獎證書及《作品集》,入圍作品頒發獲獎證書及《作品集》。每位參展作者均可獲贈一冊精印《作品集》。參展作品一律退稿,參展不收取報名費。
作為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紀念改革開放40周年系列重要活動之一,中國紡織藝術展旨在弘揚中華傳統文化,提升紡織行業藝術話語權,在新時代藝術化、形象化、生動化地展現傳播改革開放40年來紡織工業所取得的業績,探索搭建“紡織—藝術”、“藝術—紡織”公益共享平臺,為推動紡織工業高質量發展,實現“紡織強國夢”提供強大的時尚藝術支撐和文化軟實力。(中國紡織報)
1、檢測行業全覆蓋,滿足不同的檢測;
2、實驗室全覆蓋,就近分配本地化檢測;
3、工程師一對一服務,讓檢測更精準;
4、免費初檢,初檢不收取檢測費用;
5、自助下單 快遞免費上門取樣;
6、周期短,費用低,服務周到;
7、擁有CMA、CNAS、CAL等權威資質;
8、檢測報告權威有效、中國通用;
①本網注名來源于“互聯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或者來源機構所有,如果有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個月內與本網聯系,聯系郵箱service@baijiantest.com,否則視為默認百檢網有權進行轉載。
②本網注名來源于“百檢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百檢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想要轉載本網作品,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已獲本網授權的作品,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百檢網"。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③本網所載作品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百檢立場,用戶需作出獨立判斷,如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