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百檢網 時間:2021-12-07 來源:互聯網
是一件服裝,還是一場文化之旅;是一家時裝公司,還是一個攝影工作室……隨著理念、技術、模式的更迭,服裝產業也玩起了“變臉”。傳統的定義正被打破,產業的邊界越發模糊。
在“再定義”“再創造”的過程中,中國服裝業煥發新氣象。近日由中國服裝協會主辦的中國服裝論壇上,圍繞產業萌生的“新意”,業界學者、企業家展開熱議。
再定義:打破傳統印象
“當分享著裝圖片與購買服裝一樣可以喚起人們美好憧憬時,我學會了攝影,搞起了圖片沙龍,要求每名員工既是設計師,也要成為攝影師和時尚編輯。”女裝品牌白領董事長苗鴻冰這樣為論壇開場。
在他看來,時裝店不再局限于賣服裝,應成為展示創意和傳遞夢想的地方。服裝企業也要為消費者提供衣著之外的美好享受。
服裝的根源是文化,商品做到**是體驗。這些看似“不務正業”的改變背后,是不斷升級的需求。
新時期,日益豐富的物質文化需求和消費能力疊加,在商品之上,人們期待更多彰顯文化底蘊、生活理念、美學價值的產業表達。從制造到時尚,從有形產品到服務體驗,服裝產業拓出新的內涵。
以生活方式為名,服裝品牌江南布衣開始推出家居線;增加休閑體驗,很多設計師品牌開起咖啡店……環顧當下,越來越多的企業從文化和生活方式中尋找靈感和增長點,讓消費者找到更多認同感。
“內涵和生產的‘再定義’締造出多元發展路徑,拓寬發展空間。”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會長孫瑞哲在論壇上說。
再創造:重構產業邏輯
隨著消費升級,更加環保、更有品質、更有格調的服裝產業需要依靠更加現代的制造鏈條。“創造性”制造正在顯現。
不少品牌開始“做加法”,進行紗線、面料等研發,延伸產業鏈布局。在制造環節,也出現和以往不同的趨勢,一些品牌開始“回歸”,在長三角、珠三角等先進制造集群尋找優質制造商,或者干脆于發達地帶建立科技、綠色、時尚的現代工廠。
另一方面,共享協同的理念也為企業“減掉”不必要的環節,精耕了效率。
“科技力量將‘我是全部’或‘我是大部分’變成了‘我愿意跟你分享世界’。”鏈尚網創始人趙俊浩在論壇上說,產業服務平臺、協同制造體系等興起讓制造和利益邊界突破,企業有更多的選擇,產業有更廣的空間。過去一年,鏈尚網從平臺模式向深度服務拓展,交易額流水達到107億元。
共享租衣等下游渠道變革讓精準供給成為“時尚”,“撬開”小眾消費空間;一些大數據服務公司誕生,為智能制造和精準設計提供支撐……從加工制造到創造性制造,中國服裝業正重塑產業邏輯。
再求新:尋求價值新優勢
“再定義”和“再創造”的過程就是尋求新優勢的過程。在突破自身邊界、實現價值延伸、拓展產業格局中,產業新競爭力逐步顯現。
用融合打造集成競爭力。新零售、新制造與新科技融合,讓創新產生“乘法”效應。一些企業表示,融合帶來的效益在品牌發展中比重大幅提升。
用品質筑牢核心競爭力。“質量是對消費者的尊重,也是打造品牌的基礎。做企業越久,越應回到原點,把衣服做好。”苗鴻冰說,邁向高質量發展過程中,品質將成為服裝業新的核心競爭力,也是應對貿易不確定性、鞏固不可替代性的關鍵。
用責任釋放未來競爭力。“‘無界’創新的背后是‘有界’的規則。”孫瑞哲說,社會責任、包容性增長與可持續發展的實踐、綠色供應鏈的構建、知識產權與消費者隱私權的保護、產品責任和消費者責任的倡導,都應成為服裝業在融合過程中嚴格遵循的規則。這種責任意識將為產業帶來可持續發展的優勢。(人民日報海外版)
1、檢測行業全覆蓋,滿足不同的檢測;
2、實驗室全覆蓋,就近分配本地化檢測;
3、工程師一對一服務,讓檢測更精準;
4、免費初檢,初檢不收取檢測費用;
5、自助下單 快遞免費上門取樣;
6、周期短,費用低,服務周到;
7、擁有CMA、CNAS、CAL等權威資質;
8、檢測報告權威有效、中國通用;
①本網注名來源于“互聯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或者來源機構所有,如果有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個月內與本網聯系,聯系郵箱service@baijiantest.com,否則視為默認百檢網有權進行轉載。
②本網注名來源于“百檢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百檢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想要轉載本網作品,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已獲本網授權的作品,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百檢網"。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③本網所載作品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百檢立場,用戶需作出獨立判斷,如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