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毛主要由蛋白質組成。人類利用羊毛可追溯到新石器時代,由中亞向地中海和世界其他地區傳播,遂成為亞歐的主要紡織原料。羊毛纖維柔軟而富有彈性,可用于制作呢絨、絨線、毛毯、氈呢等紡織品。羊毛制品有手感豐 滿、保暖性好、穿著舒 適等特點。綿羊毛在紡織原料中占相當大的比重。世界綿羊毛產量較大的有澳大利亞 、新西蘭、阿根廷、中國等。綿羊毛按細度和長度分為細羊毛、半細毛、長羊毛、雜交種毛、粗羊毛等5類。中國綿羊毛品種有蒙羊毛、藏羊毛、哈薩克羊毛。評定羊毛品質的主要因素是細度、卷曲、色澤、強度以及草雜含量等。
綿羊毛,綿羊毛即使很細,我們 上也叫它羊毛,而不叫絨,當然也能叫細支羊毛。
只有出自山羊身上的絨才叫羊絨,也就是山羊絨,開司米(Cashmere)。羊絨是生長在山羊外表皮層,掩在山羊粗毛根部的一層薄薄的細絨,入冬寒冷時長出,抵御風寒,開春轉暖后脫落,自然適應氣候,屬于稀有的特種動物纖維。
1. 羊毛的鱗片排列比羊絨緊密且厚,其縮絨性比羊絨大。羊絨纖維外表鱗片小而光滑,纖維中間有一空氣層,因而其重量輕,手感滑糯。
2.羊毛的卷曲度比羊絨的卷曲度小,羊絨纖維卷曲數、卷曲率、卷曲回復率均較大,宜于加工為手感豐 滿、柔軟、彈性好的針織品,穿起來舒 適自然,而且有良好的還原特性,尤其表現在洗滌后不縮水,保型性好等方面。由于羊絨自然卷曲度高,在紡紗織造中排列緊密,抱合力好,所以保暖性好,是羊毛的1.5倍~2倍。
3.羊絨的皮質含量比羊毛的高,羊絨纖維的剛性比羊毛的好,即羊絨比羊毛更柔軟。
4.羊絨的細度不勻率比羊毛的小,其制品的外觀質量比羊毛好。
5.羊絨纖維細度均勻,其密度比羊毛的小,橫截面多為規則的圓形,其制品比羊毛制品輕薄。
6.羊絨的吸濕性比羊毛好,可充分吸收染料,不易褪色。 回潮率高,電阻值比較大。
7.羊毛的耐酸、耐堿性比羊絨好,遇氧化劑和還原劑時亦比羊絨損傷小。
8.通常羊毛制品的抗起球性比羊絨制品好,但氈化收縮性大。
羊毛是細長的實心圓柱體,呈卷曲狀,纖維的組織結構分三層,即鱗片層、皮質層和髓質層。
鱗片層:鱗片層是羊毛的表層,它的生長有一定的方向,由毛根指向毛尖,每一鱗片在毛根的一端與皮質層相連,另一端向外撐開著,一片片覆蓋銜接。鱗片在羊毛上的覆蓋密度,因羊毛品種存在著較大的差異。羊毛越細,鱗片越多,重疊覆蓋的部分越長,鱗片多呈環狀。羊毛越粗,鱗片越少,重疊覆蓋的長度越短,鱗片多呈瓦楞狀和魚鱗狀,相互重疊覆蓋。由于鱗片層向外撐開并突出,若增加纖維之間的摩擦力,便相互牽制產生氈縮作用,在濕熱條件下抱合力加強。鱗片層還能使羊毛有良好的光澤。鱗片結構堅韌,使羊毛具有抗摩損性和及抗污染性。
皮質層:皮質層是羊毛纖維的主要組成部分,它是由許多蛋白質細胞組成的,其組成物質叫做角朊或角蛋白質。細胞之間互相粘合,中間存在空隙。皮質層是決定羊毛
纖維物理、機械和化學性質的主要部分。其分為正皮質層和副皮質層兩種。在有卷曲的羊毛纖維中,受力后可以拉直延伸達 左右,放松后,又能恢復原來的卷曲狀態。在卷曲波外側的稱為正皮質細胞,內側的稱為副皮質細胞。正皮質層比副皮質層含硫量低,因此化學性質較活潑,易于染色。而副皮質層則相反。在優良品種的細羊毛中,兩種皮質層細胞分別聚 集在毛干的兩半邊,并沿纖維軸向互相纏繞,稱為雙邊異構現象。髓質層:髓質層在羊毛纖維的中 心部分,是一種不透明的疏松物質。一般細羊毛無髓質層,較粗的羊毛有不同程度的髓質層。髓質越多,羊毛外形越平直而粗硬,品質越差。含有大量髓質層的羊毛,性脆易斷,卷曲少,干癟的稱為死毛。有些羊毛中有不連續的毛髓,一根纖維上同時有細毛和粗毛的特性,這樣的羊毛稱為兩型毛。
羊毛紗的使用:
作為高品位的羊絨產品,由于其纖維細而短,故產品的強度、耐磨、起球性能等各項指標均不如羊毛優,它十分嬌嫩,千萬記住其嬌嫩容易破損,使用不當,易縮短使用期。在穿著羊絨產品時,應特別注意減少較大的摩擦,與羊絨配套的外衣不可太粗糙和堅硬,以避免摩擦損傷纖維降低強度或產生起球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