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百檢網 時間:2021-12-09 來源:互聯網
周五(9月26日)CF152 0173 3840上午漲停,且于尾盤收市仍封停4.6萬手。關于
周五漲停原因:9月26日中棉協二屆九次常務理事會上,有人建議(注意:是“建議”)某大型企業按14000敞開(注意:是“敞開”)大單收購。受此消息影響,周五棉花期貨直接漲停。
多頭做多理由:1、14000大單敞開收購,托底明顯,認為托底政策啟動;2、新棉大規模交收期推遲到10 月中下旬,8月31日國儲停止拋儲,紡織企業原料庫存低,現貨價格暫時難跌(注意:是“暫時”),可當前可接受14000-14500的新棉價格;3、新 年度滑準稅配額取消,國儲棉2015年3月份之前不拋儲,新年度國內存在供需缺口;4、國內棉花存在減產可能(注意:是“可能”)。其中,可能大的單收購 措施是周五漲停**理由,也是多頭認為市場底部出現,且認為行情要短期轉勢的原因。
以上多頭理由有道理嗎?我認為有一定道理,但存在一些問題,分析意見如下:
1、關于14000大單收購。
(1)9月17日《直補方案》剛剛公布,確認的四大政策原則首條原則便是“市場決定價格,國家不干預價格形成過程”,才不到10天就大單敞開收購,還大單收購,苦苦醞釀的新疆棉花直補政策的嚴肅性不復存在;
(2)“敞開”收購,某大型企業收14000,新疆兵團和地方
(3)發改委領導已經明確表示,一些企業按14000元/收購純屬企業經營行為,自負盈虧,風險自擔,國家不會對相關企業的經營風險進行財政補 貼,更不會為相關企業的經營損失買單。把14000定性為企業經營行為,政府不為其經營行為買單,那么某大型企業會主動高價收購?
(4)發改委領導也明確表示,政府堅持市場決定價格,不干預價格形成,一切以已經發布的政府文件和相關政策為準,勿信謠言。政府會說一套做一套?(多頭認為政府會這樣,因為這與財政部利益一致,財政部可少拿補貼)
(5)協會不是政府部門,是個行業組織,一個組織的建議(注意:是“建議”)就能立刻轉化成政策?(至少也需要個過程吧,按直補政策出臺效率, 即使兩個月后14000大單收購政策出臺,這時候籽棉早沒了,某大型企業收個棉花毛毛)若財政部補貼某大型企業的這種自殺行為,還不如讓市場形成價格,* 后按已經發布的明確的《直補方案》補貼到該補貼的地方,因為,財政部不大相信某大型企業按14000收就能把價格長期頂到14000以上。
通過以上分析和求證,14000大單敞開收購,不可行,不可信,謠言成份更大。清者自清,信者則信,盲目信者將對期貨交易和現貨收購造成致命損失。
2、籽棉交收期推遲、國儲棉暫時停拋、紡企原料低庫存,這是客觀現實,但這些因素具有“階段性”,10月底到11月初這些矛盾就能緩解或完全解 決;籽棉收購價格向下是大趨勢,國內棉花需求改善難以短期改善。短期矛盾將不決定長期價格預期,CF152 0173 3840成交價格代表市場對2015年1月份合約到期 交割時的價格預期,不是代表現在的現貨價。因此,借短期階段性矛盾炒作未來一月份的價格預期,是時空錯配和邏輯混亂,這將對交易投資完成致命影響。
3、新年度國內存在供需缺口嗎?這個問題不在這里啰嗦,百度搜索“直補原則塵埃落定,棉價向供需面理性回歸”,或百度搜索“楊志江新浪博客”,可參閱本人撰寫的這篇棉花趨勢報告,有詳細、系統的數據說明這個問題。
4、國內產量存在減產可能。這個問題的分析,同樣可參閱上文的分析,文中論述比較詳細。
空頭有哪些做空理由呢?
1、全球及國內供需格局偏空;
2、直補政策原則是“市場決定價格,政府不干預價格形成過程”,相信政府,以發布的文件為依據;
3、中國國內需求低迷,未有改善跡象;
4、中國巨量需要有國內低棉價來推動消化;
5、內外棉價格接軌是大趨勢,當前ICE12月合約價格在62美分/磅左右,加10美分升水,合1%關稅國內港口完稅價11000元/噸以內。
空頭理由的詳盡分析,參閱本人撰稿的《直補原則塵埃落定,棉價向供需面理性回歸》,可百度搜索獲得,或到本人博客閱讀詳盡數據版。
價格由什么決定?趨勢由什么決定?是供需形勢還是不靠譜的政策?還是更不靠譜的謠言?回答了這些問題,可能會更冷靜一些。
招商期貨楊志江2014.09.28
1、檢測行業全覆蓋,滿足不同的檢測;
2、實驗室全覆蓋,就近分配本地化檢測;
3、工程師一對一服務,讓檢測更精準;
4、免費初檢,初檢不收取檢測費用;
5、自助下單 快遞免費上門取樣;
6、周期短,費用低,服務周到;
7、擁有CMA、CNAS、CAL等權威資質;
8、檢測報告權威有效、中國通用;
①本網注名來源于“互聯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或者來源機構所有,如果有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個月內與本網聯系,聯系郵箱service@baijiantest.com,否則視為默認百檢網有權進行轉載。
②本網注名來源于“百檢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百檢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想要轉載本網作品,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已獲本網授權的作品,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百檢網"。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③本網所載作品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百檢立場,用戶需作出獨立判斷,如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