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百檢網 時間:2021-12-09 來源:互聯網
匯通網1月6日訊——歲末年初,銀行理財市場大熱,不少手有余錢的投資者紛紛購買高收益的理財產品。不過,如果投資者在購買中忽略某些細節的話,很可能會掉入銀行的圈套,從而導致投資收益大減。
“去年12月26日買的理財產品,突然發現原來今天才開始計算收益,差不多10天的時間,錢在銀行白放著,一點收益也沒有。”4日,濟南投資者王先生對經濟導報記者表示,自己近日購買的一款齊魯銀行理財產品,其銷售起始日與收益起始日之間的空當期較大,*終算下來自己將獲得的收益根本達不到產品說明上所說的預期收益那么高。
據介紹,王先生所說的產品為齊魯銀行一款“涌泉財富”平安回報59號,該產品2011年12月26日發行,投資期限50天,預期*高年化收益率為5.6%,但其收益起始日期卻從今年1月4日開始,中間相差9天,以此計算,實際的預期年化收益應該為4.7%,兩者之間幾乎相差1個百分點。
導報記者調查發現,像齊魯銀行這樣的產品并非個例,在去年底的這段時間,許多銀行發行的理財產品均存在此種問題。如浦發銀行2011年12月27日發行的一款“2011年第152 0173 3840期個人專項理財產品同享盈計劃”,產品投資期限不過33天,但是其產品銷售起始日與收益起始日之間也相差了9天。
更有甚者,興業銀行的2011年第七期萬利寶———陸陸發A款開放式私人銀行類人民幣理財產品(第12期),雖然預期年化收益率高達6%,但該產品銷售期從2011年12月16日到2012年1月3日,募集期長達19天,這意味著,投資者若是12月16日購買該產品,資金被占用時間長達19天,而期間資金在賬戶上不產生任何收益,實際預期收益率將大打折扣。
業內人士對導報記者表示,上述情況與各大銀行紛紛展開的攬儲大戰有關。受到年末資金面緊張影響,目前各大銀行不僅拉高理財產品預期收益率,吸引資金,還暗自延后部分產品的起息日期,為銀行“跨年資金”做貢獻。
“投資者購買理財產品后至起息日之前,資金都在存款賬戶內,也就是說,市民年前購買的元旦后起息產品,都可算做銀行年底的存款額。”某股份制銀行理財經理李倩對導報記者坦言,銀行紛紛將理財產品的申購期從原來的3-5天延長至9天甚至更長時間,確實是出于年底考核的需要。
銀行從中賺得了不少好處,投資者購買此類產品時,卻無形中遭受了損失。比如上述產品中,“縮水”*嚴重者甚至能達到1個百分點,一般預期年化收益5%的理財產品,實際計算預期收益不過4%。
對此,業內人士提醒,跨年理財產品熱銷的同時,不少人往往忽略了細節。在選擇跨年理財產品時,要關注所購買的理財產品什么時候開始計息,選擇盡早開始計息的產品。同時,2012年市場很可能會進入“降息通道”,因此,建議適當選擇期限較長的投資理財產品,空當期的影響也可以由此減小。
1、檢測行業全覆蓋,滿足不同的檢測;
2、實驗室全覆蓋,就近分配本地化檢測;
3、工程師一對一服務,讓檢測更精準;
4、免費初檢,初檢不收取檢測費用;
5、自助下單 快遞免費上門取樣;
6、周期短,費用低,服務周到;
7、擁有CMA、CNAS、CAL等權威資質;
8、檢測報告權威有效、中國通用;
上一篇《外匯交易與蠟燭圖》
下一篇《看重趨勢線的意義》
①本網注名來源于“互聯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或者來源機構所有,如果有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個月內與本網聯系,聯系郵箱service@baijiantest.com,否則視為默認百檢網有權進行轉載。
②本網注名來源于“百檢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百檢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想要轉載本網作品,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已獲本網授權的作品,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百檢網"。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③本網所載作品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百檢立場,用戶需作出獨立判斷,如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