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百檢網 時間:2021-12-09 來源:互聯網
強勢方陣
日本:強化產品附加值
2014年,日本紡織生產指數較2013年下滑1%。從上下游產業情況看,化纖市場維持不變,面料市場穩定,服飾及紡紗市場低迷。2014年,日本紡織產業出口值為88億美元,同比減少1%;進口值為403億美元,同比減少6%;貿易逆差創下新紀錄達到315億美元。
2008年金融危機以后,日本提出了“復興化纖產業”的口號,化纖行業向著更具附加值的方向轉變,力求在技術紡織品、高性能纖維以及圍繞全球變暖、污染、資源短缺等方面做出貢獻。
2010年~2014年,日本化纖產品的產量分別為99.1萬噸、102.2萬噸、98萬噸、98萬噸、97.6萬噸。其中,合成纖維的產量分 別為82.3萬噸、85.4萬噸、81.2萬噸、81.2萬噸、80.5萬噸(同比下滑0.9%)。2013年~2014年,日本化纖產品出口量分別為 44.4萬噸、44萬噸(同比下滑0.7%);進口量分別為21.3萬噸、24.2萬噸(同比增長13.7%);消費量分別為74.9萬噸、77.8萬噸 (同比增長3.9%)。2014年,日本化纖產品消費量為77.8萬噸,應用于非服飾領域所占的比重由2000年的66%持續增加至79%。
在紡織貿易方面,日本已簽署15個自由貿易協議,跨太平洋伙伴協議(TPP) 、日本與歐洲之自由貿易協議、日本—中國—韓國自由貿易協議及更廣泛的區域全面經濟合作協議(RCEP)也已于2013年啟動。
日本化纖產業未來的發展方向,一是強化技術開發及拓展應用領域;二是深化與拓展潛在應用領域,進行跨產業合作;三是促進標準化作業(JIS/ISO);四是提升組織化及全球化結構;五是加強環境保護責任。
韓國:專注功能性纖維開發
韓國近來年一直致力于功能性纖維的開發,不斷擴大自己的貿易版圖,強化紡織主體之間的合作基礎,增加弱勢領域的投資力度,確保競爭優勢。同時, 韓國還利用全球價值鏈發展出口產品,推動電子商務,去除非關稅壁壘,利用出口加工區,使自由貿易組織利益*大化。可謂政策攻關*大力的國家。
從產能與產量看,2011年~2014年,韓國化纖總產能整體穩中有增,2014 年年底,韓國化纖產能為152 0173 3840.5萬噸。韓國化纖總產量呈現逐年下滑態勢。從銷量看,2014年韓國化纖銷量為136.6萬噸,同比減少5.6%。其中, 內銷75.4 萬噸,同比減少10.2%;外銷61.2萬噸,同比增加0.3%。從進出口情況看,2014年,韓國化纖總進口額為12.24億美元,總進口量為42.1 萬噸,同比分別增長12.2%、23.7%。其中,聚酯絲進口25.9萬噸,同比增長38.6%,從亞洲各地區進口的量占其進口總量的86%。從中國大陸 進口的數量*多,排名**。2014年,韓國化纖產品總出口額為25.87億美元,同比減少2.6%。除了聚丙烯腈棉外,大部分纖維產品出口額均同比減 少。從出口地區看,2012年~2014年,韓國出口到歐盟的化纖產品量*大,其次分別為美國與中國大陸。
總體來看,由于全球經濟復蘇遲緩導致化纖需求低迷及價格下跌,2014年韓國化纖產業贏利能力降低。接下來,韓國化纖產業應該持續開發新產品及 技術,拓展新的應用領域及需求,同時依托與美國、歐盟及中國大陸簽訂的自由貿易協議,加速拓展外銷;應持續拓展產品應用范圍,由服裝用化纖研發和生產轉向 高功能服飾用及產業用化纖產品發展,開發新的材料來促進產業整合,比如拓展汽車、造船、IT、電子行業用化纖產品;應更加傾向于生產高附加值產品,尋求新 的業務增長點。
中國臺灣:注重差別化突破
紡織業是中國臺灣的重要支柱產業,是其外匯收入的主要來源之一。2014年,中國臺灣人造纖維制造業產值為1224 億元新臺幣,占中國臺灣整體紡織產業總產值4392億元新臺幣的28%;人造纖維用量為126.3萬噸,占中國臺灣紡織纖維總需求量的85.7%。 2014年中國臺灣人造纖維產量為277.7萬噸,其中短纖內銷約30%,出口比重高達70%左右;聚酯棉出口量*大,銷往全球80多個國家。
2014年,中國臺灣紗線的出口量為66.7萬噸,出口金額為19.9億美元,占中國臺灣紡織品總出口額的17.2%。中國臺灣紡織品*大的出 口市場為東盟10國,其余依次為中國大陸和中國香港、北美、中東、歐盟、日韓。同期,中國臺灣纖維的進口量為27.13萬噸,進口金額為10.8億美元, 占中國臺灣紡織品總進口額的16.4%;紗線的進口量為10.80萬噸,進口金額為4.15億美元,占中國臺灣紡織品總進口額的12.1%。臺灣紡織品* 大的進口市場為中國大陸,其余依次為越南、美國、日本、印度尼西亞。中國臺灣化纖原料中,除CPL需要進口,其他原料例如PTA、MEG、CPL和AN都 能達到自給自足的狀態。
世界經濟的走向將影響中國臺灣人造纖維行業的發展策略,近3~5年,中國臺灣的人造纖維產量均維持在280萬噸,行業已不再注重量的擴充,而是朝著差別化的方向發展。
對于未來的發展,中國臺灣廠商已經著力將事業經營觸角延伸至上下游領域,進行垂直整合,橫向擴展進行整合。企業將與品牌直接對話,量身定制產 品。化纖企業將逐步建立自我品牌,從上游的纖維原料,中游的織布染整,到下游成衣設計,設立品牌并進一步結合銷售渠道,提升產品競爭能力。
潛力方陣
印度:滌綸產業快速增長
在全球紡織品貿易中,印度的市場份額保持上升趨勢。2009年,印度紡織品貿易額約為5800億美元,在全球市場的占有率約為3.56%。 2011年,印度紡織品的貿易額約6800億美元,較2009年增長17.24%,在全球市場的占有率約為4%。2013年,其紡織品的貿易額約為 8000億美元,較2009年增長37.93%,在全球市場的占有率也增長至4.56%左右。
具體到化纖行業,近5年,印度滌綸行業的增長尤其迅速,成為整個化纖行業的發展亮點。2010年~2014年,印度滌綸長絲的產量快速增長,分 別為2300萬噸、2450萬噸、2700萬噸、2889萬噸、3070萬噸(較2010年增長33.48%);滌綸短纖的產量也快速增長,分別為970 萬噸、880萬噸、1124萬噸、1215萬噸、1310萬噸(較2010年增長35.05%)。
2010年~2014年,印度其他化纖子行業的發展相對穩定。其中,粘膠長絲的產量微幅振蕩,分別為41萬噸、42萬噸、43萬噸、44萬噸、 37萬噸;粘膠短纖產量基本穩定,分別為305萬噸、323萬噸、337萬噸、361萬噸、306萬噸;腈綸短纖產量分別為79萬噸、78萬噸、74萬 噸、96萬噸、77萬噸;錦綸簾子線產量分別為65萬噸、68萬噸、70萬噸、69萬噸、69萬噸;丙綸長絲產量分別為13萬噸、13萬噸、17萬噸、 13萬噸、11萬噸。
總體來看,隨著中國的勞動力成本優勢逐漸減弱,印度憑借著強勁的經濟增長勢頭和龐大的消費者基礎,以及具有競爭力的勞動力成本和充足的原料優勢,利用優惠的紡織行業政策,成為了全球纖維行業未來發展中非常具有潛力的國家。
越南:依托產業園引投資
越南紡織業有20年的發展歷史,近幾年紡織業每年的增長速度超過15%。越南紡織產業規模比較大,2014年,紡織市場收入為282億美元,出口額為240億美元,其中,46%出口到美國,16%出口到歐盟,13%出口到日本,8%出口到韓國。
近年來,由于中國勞動力成本快速上漲、匯率波動等原因,紡織訂單逐漸向東南亞國家轉移,印度和東盟國家將成為全球紡織工業鏈的重要力量。而在東 盟10國中,越南是東盟及WTO正式成員國,越南加入TPP組織(即跨太平洋戰略經濟伙伴關系協定)目前正在談判,如果談判成功,越南正式成為TPP組織 成員,屆時越南出口至美國、日本等國的紡織服裝產品將享受零關稅,這些都非常具有優勢。
越南紡織和服裝產業具有很大的發展潛力。目前,越南有紡織產業工人250萬人,紡紗620萬紗錠,織物產量17億平方米,服裝出口額240億美 元。預計到2025年,紡織產業工人將增至500萬人,紡紗將增至152 0173 38400萬紗錠,織物產量將增至120億平方米,服裝出口額將增至400億美元。
越南政府出臺系列政策鼓勵紡織業發展,并且對基礎設施進行投資,同時也建立了一些大型的工業園區吸引投資。
越南南定市的Rang Dong工業園區就是其中一個正在建設中的項目,該項目的目標是建成一座***的混合紡織供應鏈創新模式的紡織供應城。該項目可以用135工程概括:1個 骨干,3個中心,5個區域。1個骨干是指基礎發展的主軸,3個中心是指兩個大型工業服務中心與一個大型文化展覽中心,5個區域包括兩個大型工業園區,一座 ***紡織文化鎮,濱海湖體育休閑旅游區以及海濱生態旅游度假區。
印尼:滌綸和粘膠是亮點
紡織工業在印度尼西亞的國民經濟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提供了153萬個就業崗位,相當于制造行業總就業人數的12%。近5年,受消費量持續快速增長拉動,滌綸短纖、粘膠行業的產能和產量增長較快,進口量也快速增長。
2014年,印尼化纖總產能為234萬噸,共有19家生產商,產量約為180萬噸,平均開工率為77%,其中,滌綸短纖、粘膠行業的快速發展成為亮點。
2010年~2014年,印尼滌綸纖維產能與產量整體呈現快速增長態勢,2015年,預計印尼滌綸總產能將達到176萬噸。滌綸短纖和滌綸長絲 在未來2~3年沒有增加產能的計劃。2010年~2014年,印尼滌綸纖維與粘膠纖維進出口也整體快速增長,其中,印尼滌綸長絲進口量2014年較 2010年增長178%。當前印尼化纖原料 PTA產量可以自給自足,出口、進口量較少, MEG產量維持在21萬噸,約68%的MEG依賴進口。
當前印尼紡織產業也面臨一些挑戰:一是如何開發新產品,如何在紡織工業的各個行業(上游、中游、下游)中建立一個有競爭力的垂直產業鏈;二是如何在開發更好質量、更具競爭力產品的基礎上,擴大出口市場;三是如何提高效率和生產率。
對于這些挑戰,印尼政府應該采取一定措施。**應該增加新的投資,特別是為中游行業提供更加現代化的設施和更好的融資安排。印尼政府已于 2007年推出了紡織工業的振興計劃,受益于該項計劃,紡織行業已成功更換了老化的機械設備,目前,這項計劃仍在繼續實施,以促進紡織行業的現代化。 2015年,印尼的政策重點,預計將更多地放在機織和針織行業上。
新秀方陣
巴基斯坦:4廠商構成聚酯主力
紡織行業是巴基斯坦*重要的行業之一,巴基斯坦出口份額的約50%是由紡織行業貢獻的,紡織行業占巴基斯坦制造業的比例超過45%,對國家 GDP的貢獻約為8%。巴基斯坦是全球第四大聚酯短纖維消費國,僅次于中國、印度及美國。2014年,巴基斯坦的聚酯短纖維消費約為46.8萬噸。 2014年,合成纖維進口額占紡織品總進口額的19%。
巴基斯坦主要有4家聚酯纖維生產廠商,這4家生產廠商分別為:伊巴拉罕化纖有限公司(IFL)、巴基斯坦ICI公司(ICIP)、巴基斯坦合成纖維有限公司(PSL)、魯帕利聚酯有限公司(RPL)。
2010年~2012年,巴基斯坦4家公司聚酯短纖總產能維持在38.3萬噸,到2013年增長為56.5萬噸,2014年維持56.5萬噸不 變(較2010年增長47.5%)。2010年~2014年,巴基斯坦4家公司聚酯短纖總產量呈現振蕩增長態勢,分別為37.0萬噸、37.1萬噸、 35.9萬噸、38.9萬噸、36.44萬噸;產能利用率呈現逐漸下滑態勢,分別為97%、97%、94%、69%、64%(較2010年下滑34%)。 2010年~2014年,巴基斯坦4家公司聚酯短纖總進口量分別為12萬噸、11.9萬噸、8.1萬噸、7.5萬噸、10萬噸;4家公司聚酯短纖的市場規 模整體呈現先減少后增加態勢,分別為47.7萬噸、45.8萬噸、42.2萬噸、45.4萬噸、46.8萬噸。
由于巴基斯坦國內
馬來西亞:依賴出口促發展
近年來,馬來西亞紡織行業發展很快,2014年其紡織及成衣出口額達31億美元。紡織及成衣出口額占馬來西亞制造業總出口額的2%,位居第11位。
從化學原料進出口方面看,馬來西亞的PTA及MEG可以自給自足。2012年~2014年,馬來西亞PTA進口量與出口量都逐年遞減。同期,馬來西亞MEG出口量與進口量呈現逐年遞增態勢。
從化纖產能及產量方面看,2012年~2014年,馬來西亞化纖產能開工率相對穩定,約為83%~86%;化纖總產量微幅減少,分別為52萬 噸、51.4萬噸、50.2萬噸。其中,聚酯絲產量貢獻*大。從化纖產品進出口方面看,2012年~2014年,馬來西亞化纖總進口量呈逐年遞增態勢,分 別為3.9萬噸、4.3萬噸、4.8萬噸(較2012年增長23.08%)。馬來西亞化纖產品的主要進口國家和地區是中國大陸,其次分別為中國臺灣、泰 國、韓國、印度尼西亞。從中國大陸進口的化纖量約占馬來西亞化纖進口總量的39% 。2012年~2014年,馬來西亞化纖總出口量呈振蕩增長態勢,分別為36.7萬噸、36.2萬噸、39萬噸(較2012年增長6.26%),其化纖產 品主要出口到美國、日本、土耳其等國家。
目前,馬來西亞化纖產業主要面臨三大挑戰:一是由于化纖產能開工率不足及市場狀況不穩定,化纖產業長期產能過剩;二是由于市場的不景氣造成市場 競爭激烈,導致產品廉價銷售,在利潤低的同時,還易引發貿易摩擦;三是上游原料價格變化波動大,造成產業營運的不確定性及風險的提高。
從目前情況看,馬來西亞化纖、紡織及成衣的國內市場小,須依賴出口以促進發展。因生產差異化產品及產品附加值的提升,才使得行業得以維持其競爭 力。馬來西亞各企業應該有效地采取一些策略來應對挑戰,包括通過結合其他相關行業以擴大產品多樣化、向生產成本較低國家轉移、善用自由貿易協議的優勢促進 貿易發展等。
泰國:與文化共舞尋出路
紡織業是泰國*大的制造業,覆蓋了從纖維到成衣生產整個產業鏈的各個環節。但是從2005年到2014年,泰國紡織企業呈現逐漸減少態勢,紡織 企業總數由4440家減少到4041家,其中泰國化纖企業數量從17家減少到12家。2011年~2014年,泰國的纖維行業開工率約在70%,腈綸行業 開工率80%,亞克力和棉絨行業開工率約維持在****。
2012年~2014年,據泰國海關統計,泰國化纖進出口方面均呈現下滑態勢。其中,化纖進口額分別為1.922億美元、1.872億美元、 1.823億美元(較2012年下滑5.43%)。化纖出口額分別是6.732億美元、6.426億美元、6.001億美元(較2012年下降了 12.18%)。泰國化纖主要出口到東盟地區,2012年~2014年,出口額分別是2.658億美元、2.6381億美元、2.1104億美元。
由于泰國國內需求和出口形勢低迷,勞動力短缺造成勞動力成本逐年增高。2015年,泰國紡織行業有大量的工廠倒閉,很多企業也減小了生產規模和產能,這是泰國紡織行業目前面臨的重要挑戰。
為了應對這些挑戰,泰國將高性能纖維與文化紡織品相結合,探索出路,通過推動軟實力的發展,形成高科技的紡織產業鏈。
1、檢測行業全覆蓋,滿足不同的檢測;
2、實驗室全覆蓋,就近分配本地化檢測;
3、工程師一對一服務,讓檢測更精準;
4、免費初檢,初檢不收取檢測費用;
5、自助下單 快遞免費上門取樣;
6、周期短,費用低,服務周到;
7、擁有CMA、CNAS、CAL等權威資質;
8、檢測報告權威有效、中國通用;
①本網注名來源于“互聯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或者來源機構所有,如果有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個月內與本網聯系,聯系郵箱service@baijiantest.com,否則視為默認百檢網有權進行轉載。
②本網注名來源于“百檢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百檢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想要轉載本網作品,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已獲本網授權的作品,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百檢網"。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③本網所載作品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百檢立場,用戶需作出獨立判斷,如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