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5年伊始,人民幣對美元匯率延續著去年11月起的貶值勢頭。美元太強導致人民幣貶值屬于預期之中,但近日盤中幾番逼近跌停的勢頭仍不免讓人恐慌。
????為何盤中數度逼近跌停?市場上一種猜測是央行有意為之,或者是在進行一場壓力測試。這從美元對人民幣中間價走勢確實可以看出些端倪。2015年起,美元對人民幣中間價一改去年11月到年底時的逆水拖舟的勉強態勢,大有隨市逐流之勢。
????當然,央行對于人民幣貶值是有底線的,1月27日、28日兩天央行連續上調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累計102個基點。
????央行為何有意而為之,或者在做壓力測試?置于全球央行近期的動向框架下就好理解了。
????1月15日,瑞士央行意外宣布,決定 取消2011年9月起瑞郎與歐元的1.20匯率下限政策,趕在歐洲央行1月22日QE之前脫鉤,結果引發金融市場大暴動;1月15日,印度聯儲意外將回購 利率下調至7.75%,為2013年5月來首次降息;1月21日,加拿大央行4年多來首次降息至0.75%;**實行負利率的丹麥央行在1月19日和22 日連續將存款利率下調至-0.35%;1月28日,新加坡金管局3年多來首次放寬貨幣政策。
????在這么多央行意外寬松面前,中國央行沒有順應市場所想象的降息降準,而是以一種市場寬松而非政策寬松的方式來應對,表現形式就是不再如2014年*后2個月那般勉強抬升美元對人民幣中間價,但同時保有底線。
????這是有原因的,央行1月中旬公布的2014年12月金融機構口徑和央行口徑外匯占款雙雙大幅下滑,2014年12月末金融機構外匯占款余額較11月減少1152 0173 3840億元,央行口徑外匯占款下降更是達到1289億元,創下有記錄以來*高水平。
????再結合2014年12月3045億元的貿易順差,以及133億美元的FDI來看,可以想象資本外流了多少。但這些又都是有先兆的,銀行代客結售匯差額從同年9月起已經連續3個月逆差。
????縱觀2014年全年,金融機構外匯占款累計增加7787億元,較2013年全年減少了近2萬億元的增量,這是2005年匯改以來第二個年度外匯占款增幅少于1萬億。這說明外匯占款的低增長乃至一段時間內的負增長將是常態,而這將大為弱化降準的必要性。
????再退一步講,央行此時沒有必要為本已火熱的股市加把柴,所以上周五晚又在謠傳央行降息的人以后都可以早點洗洗睡了。
????我們再回到全球央行貨幣博弈的框架下來觀察,筆者以為當前的央行貨幣戰場上硝煙再起,是2013年貨幣博弈的延續,是一場非對稱性央行博弈。
????這種非對稱性體現在2013年起,美聯儲開始逐步釋放收縮資產負債表的信號,雖然中途也經歷了2013年9月時的逆轉波折,但時至今日,美聯儲去杠桿進程已是有條不紊。
????美聯儲2015年1月聲明顯示,當前美國勞動力市場繼續好轉,但通脹水平銳降,離美聯儲長期目標更遠,同時希望市場對貨幣政策正常化應保持耐心。這說明,2015年美聯儲加息雖有一定猶豫,但進程是確定的。
????與之相反的是,2013年日本央行**拉開了貨幣寬松的大閘門,直接引發了貨幣貶值戰。兩年中,央行博弈態勢一度平息,但在2015年1 月22日,曾經資產負債表收放自如的歐洲央行宣布超過1萬億歐元的量化寬松政策,到2016年9月前將每個月購買600億歐元的債券。
????在這場央行博弈之中,美聯儲和歐洲央行、日本央行等越走越遠。至于中國央行,筆者的理解是,2013年時收縮資產負債表是半被動半主動,半被動是由當前外匯占款主導的貨幣創造機制決定的,而今隨著外匯占款進入新常態通道,中國央行的主動性將越來越強。
????可以想象的是,在諸多央行政策寬松的環境包圍下,2015年人民幣貶值風險猶存,但鑒于資本外流,人民幣國際化進程,貶值又應是有底線的。雖然央行不是萬能的,很難把經濟從通縮中解救出來,但在匯率上還是有很大話語權的。
百檢網專注于為第三方檢測機構以及中小微企業搭建互聯網+檢測電商服務平臺,是一個創新模式的檢驗檢測服務網站。百檢網致力于為企業提供便捷、高效的檢測服務,簡化檢測流程,提升檢測服務效率,利用互聯網+檢測電商,為客戶提供多樣化選擇,從根本上降低檢測成本提升時間效率,打破行業壁壘,打造出行業創新的檢測平臺。
百檢能給您帶來哪些改變?
1、檢測行業全覆蓋,滿足不同的檢測;
2、實驗室全覆蓋,就近分配本地化檢測;
3、工程師一對一服務,讓檢測更精準;
4、免費初檢,初檢不收取檢測費用;
5、自助下單 快遞免費上門取樣;
6、周期短,費用低,服務周到;
7、擁有CMA、CNAS、CAL等權威資質;
8、檢測報告權威有效、中國通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