錨定了國內和國際市場棉花價格,但不確定因素也增加了紡織企業的生產成本
國內外關于滑準稅的研究
滑準稅亦稱滑動稅,是對進口稅則中的同一種商品按其市場價格標準分別制定不同價格檔次的稅率而征收的一種進口關稅。其高檔價格的稅率低或不征稅,低檔價格的稅率高。征收這種關稅的目的是保持滑準稅商品的國內市場價格的相對穩定,盡可能減少國際市場價格波動的影響。
滑準稅*早出現于重商主義時期(152 0173 3840年)的英國谷物法。該法規定,當小麥每夸脫價格在53先令4便士至80先令時征稅8先令,當小麥每夸脫價格低于53先令4便士時征稅16先令,以便使英國小麥市場經常保持較高價格,從而保護封建農場主的谷物生產。谷物法的實施引起了新興資產階級與封建地主階級的斗爭,在1849年被廢除,其后只有少數國家使用。
滑準稅的作用被真正發揮是在1967年歐洲共同體(簡稱歐共體)成立后。當時法國受制于共同體內的約束,自身谷物價格缺乏有效競爭力,于是,法國基于保護農業的目的,倡導歐共體對谷物進口實施滑準稅制度,從而保障以法國為首的歐共體內發達農業國家的利益。滑準稅的實施一方面確保了歐共體谷物價格的統一,另一方面又避免了歐共體外低價格谷物沖擊法國谷物。隨后,滑準稅成為歐共體農業政策框架下保護農產品的主要工具,實施滑準稅的農產品也由谷物擴大到乳制品、食糖、橄欖油、雞蛋、家禽、豬肉、牛肉和菜牛等。1995年,歐盟取消了農產品的滑準稅制度。
滑準稅自推行以來,一直頗有爭議,雖旨在保護歐共體農產品,但效果有待驗證。有專家認為,滑準稅雖能夠將國內某種商品市場與國際市場隔離,使本國該種商品的國內市場不受國際市場價格的影響,但是滑準稅對國際市場的波動具有放大效應,因為在目標價格保持不變的情況下,當國際市場出現供給短缺,價格上漲時,由于稅率降低,會增加進口國對該種商品的需求,從而進一步擴大國際市場的缺口,引起更大的市場波動。
對于我國棉花產業實施滑準稅,同樣存在爭議。有專家認為,滑準稅實質上暗含政府保護價干預,其實施效果自然與保護價陷于“滑入高保護、低效率、難推出的體制狀態”并且“*終導致各方受損”。世界銀行發展研究部研究主管威爾?馬丁提出,如果現行的棉花配額外進口滑準稅進一步提高,而目前棉紗的進口關稅稅率僅有5%,那么,中國將有可能大量進口棉紗來代替進口棉花。這不僅會帶來對國內市場棉花價格的沖擊,也會帶來對國內棉紡業的沖擊。然而,中國農業專家則通過數據證明滑準稅在穩定市場價格方面起到了顯著作用,不過也認為現行的滑準稅制度有可能導致“紗線替代”問題,但依然堅持滑準稅不能輕易放棄,當前的棉花進口也符合國家利益。
棉花滑準稅的出臺背景及歷史演變
1999年11月15日,中美在北京簽署了關于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雙邊協議,中國承諾關稅內進口配額為74.3萬噸棉花,到2004年增加到89.4萬噸;配額內的進口稅為1%,超過配額部分的稅率由2000年的76%減至2004年的40%;每年配額中有67%給予有權進行交易的非國有貿易公司。協議中規定中國要取消棉花出口補貼,對國內棉花生產流通中的補貼也要逐步取消。
數據顯示,1999年我國紡織工業用棉量為380萬噸,如果每年進口棉花74.3萬噸至89.4萬噸,這已占1999年我國紡織用量的19.55%和23.5%,雖然1999年簽訂協議這是準入配額,政策可以調控,但實際上進口棉花價格比國內棉花價格便宜,對我國棉花產生巨大沖擊,棉花滑準稅也呼之欲出。
表為棉花進口關稅及配額
圖為歷年我國棉花進出口數量(單位:萬噸)
隨著我國成功加入WTO,紡織業走出**,我國紡織產業得到快速發展,用棉需求快速增長。2003年,我國棉花自給自足的狀況開始出現明顯反轉,棉花供不應求現象突出。國家為彌補國內供需缺口,開始向國內投放配額棉花,2003/2004年度我國棉花進口除關稅內的配額89.4萬噸以外,還追加了150萬噸。
在緩和國內用棉缺口的同時,棉花進口配額的增加及低價棉的大量進口不僅壓低了國內的棉價,也使國內棉花經銷商和棉農的利益受損。2003年,我國棉花價格比美國同等級棉花價格高出50%。大量追加的配額棉花促使國內棉花價格大幅下挫,2004年我國棉花收購價格相比2003年下降27%,這也成為我國棉花市場運行以來*大幅度的一次價格波動。
面對棉價的大幅度變化,為了保持國內市場價格的相對穩定,避免低價進口棉花沖擊國內棉花價格,保護棉農利益,國家從2005年開始對進口棉花征收5%一45%的滑準稅。
根據公式對比,2012年進口滑準稅起征價格上調,由2011年的11397元/噸調至14000元/噸,上漲幅度達22.8%。起征價格上調意味著變相增加進口棉的成本。相比2012年,雖然2013年進口滑準稅起征價格不變,但滑準稅率公式改變,滑準稅系數一增一減,棉花滑準稅依舊出現上漲趨勢。
綜上所述,實施滑準稅后,我國進口棉花價格逐年上漲,不過增長幅度放緩,2012年增長幅度為2.58%,2013年增長幅度為2.53%。
滑準稅對國內棉花價格的影響
自從2005年5月對棉花配額外進口實行滑準稅以來,國內市場和國際市場棉花價格指數的運行軌跡出現了明顯的結構性變化,直觀地表明滑準稅在很大程度上“燙平”了國內市場棉價的波動。國內市場CotlookA(CE)均值16535元/噸,標準差4721元/噸,*大值為32357元/噸,*小值10917元/噸;國際市場Cotlook A(NE)價格指數的均值為102968元/噸,標準差29341元/噸,*大值為201956元/噸,*小值68138元/噸。正是因為滑準稅的實施打擊了國際市場上對棉花的投機動機,從而使國際市場棉花價格變得相對穩定。可以這樣認為:滑準稅錨定了國內和國際市場棉花價格。
圖為國際cotlook:A價格(單位:元/噸)
數據顯示,進口印度棉花*有優勢,在滑準稅下,進口價格為14868元/噸;其次為馬里棉花,進口價格為15140元/噸;*缺乏優勢的是烏茲別克斯坦棉花,進口價格為15944元/噸。
圖為我國CNcotlook:A價格(單位:元/噸)
滑準稅的征收對紡織企業的影響
滑準稅的征收對紡織企業具有負面影響,主要體現在增加了棉紡企業的生產成本。棉花在棉紡織品的成本結構中占比高達65%—70%,棉價的上漲將進一步提高棉紡企業的生產成本。資料顯示,2007年我國勞動力成本已經突破每小時1美元的門檻,而紡織品競爭國越南、柬埔寨、孟加拉和印尼等國家勞動力成本均在0.5美元/小時以下,我國面臨著劉易斯人口拐點,人口紅利逐少,且進口棉花成本進一步增加,致使我國紡織業出口產品的競爭力呈下降趨勢。據數據顯示,2012年9月我國進口棉紗13.7624萬噸,同比增長62.29%;出口棉紗3.5622萬噸,同比增長52.33%。另據海關總署發布的歷史數據,2012年1—6月,我國累計進口棉紗66.13萬噸,同比增長63.24%;累計出口棉紗22.55萬噸,同比減少2.97%。2012年9月棉紗進口量仍處高位,而出口量較早期同比大幅增長。
綜上所述,經濟放緩,通貨膨脹壓力加大,人口紅利喪失等諸多利空因素使我國紡織產業在國際上的競爭優勢逐步喪失,產業轉型嚴峻。尤其在滑準稅實施下,我國紡織業棉花原材料價格依舊高于國際棉價4000—5000元/噸,其結果導致很多企業向競爭國越南、柬埔寨、孟加拉和印尼等國外遷,紡織業沒落,滑準稅實施效果有待檢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