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百檢網 時間:2021-12-09 來源:互聯網
在日前舉辦的產業用紡織品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成立大會上,孫晉良院士結合其牽頭負責的中國工程院“產業用紡織材料現狀及其發展前景”項目的構成與進展作了專題介紹。項目主要任務:一是產業用紡織品國內外發展情況;二是我國產業用紡織品原料研發及其技術成果的工程化、產業化狀況;三是我國產業用紡織品生產工藝及裝備技術研發及其技術成果工程化、產業化狀況;四是我國產業用紡織品在相關領域應用狀況,以及相關領域對產業用紡織品進一步發展的技術要求等;五是提出加快我國產業用紡織品行業科學發展的意見及建議。項目分三個工作組:**工作組負責人是東華大學材料學院院長朱美芳教授,主要負責醫療與衛生、安全與防護、阻隔與絕緣、國防與軍工等部分的調研;第二工作組負責人是東華大學紡織學院院長邱夷平教授,主要負責結構增強復合材料、交通工具用紡織材料、篷帆布、包裝材料等部分的調研;第三工作組負責人是東華大學紡織學院副院長靳向煜教授,主要負責過濾與分離用紡織品、土工與建筑用紡織品、農業用紡織品等部分的調研。他們將對我國產業用紡織品行業的發展現狀進行梳理和研究,結合當前的經濟形勢對產業用紡織品行業重點領域的發展和趨勢進行探討,及時總結已有的成果和經驗,向政府及有關部門提出政策建議,規劃今后的發展方向,并引導企業健康快速發展。該項目研究期限截至2013年12月,本報特將其中已有進展的調研結果整理成篇以饗讀者。
醫療與衛生用紡織品:材料和應用領域缺乏有效銜接
東華大學材料學院院長朱美芳
中國2010年醫用纖維制品使用量達40萬噸,2011年全國規模以上衛生材料和醫療用品企業實現銷售收入920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39.38%。
目前醫衛紡織品*發達的5個市場依次為:美國、歐洲(以歐盟國家為主)、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亞,這5大市場醫用紡織品的銷量約占世界醫用紡織品市場總銷量的90%。
人造器官類醫療器械依賴進口
國產醫衛用紡織品主要集中在普通的醫用防護紡織品和保健衛生用品方面。外科用植入性和體外過濾用紡織品領域的大部分產品,特別是人造器官類醫療器械基本依賴進口,國產化率*低,每年進口量超過60億美元。
我國醫衛紡織品發展的制約因素:一是質量和技術核心競爭力不高,在生物醫用材料加工中的紡織科學技術未得到醫學研究和醫用領域的充分重視,缺乏材料領域和應用領域的有效銜接。二是標準和規范制訂工作嚴重滯后,標準工作滯后直接導致了產品質量的參差不齊,產品標準和材料認證要求缺失。三是認證工作阻礙行業健康前行,醫療用防護產品審批認證機制混亂,流通渠道復雜,優異產品使用成本昂貴。四是公共創新服務平臺和體系建設薄弱,科研投入比例相對較小,產品單一,創新能力不足,低水平重復建設,產品儲備和配送機制不健全。五是政策法規引導和保障機制缺失,醫療用紡織品市場準入門檻過高,醫療機械類產品的審批周期過長,有關醫療職業防護法規不明確,個人防護保障機制不健全。
多種工藝技術進一步復合
醫衛用紡織品呈現三種技術發展趨勢:一是多種工藝技術進一步復合,二是交叉學科領域進一步融合,三是產業鏈上下游技術趨于集成創新。
我國醫用防護、保健、衛生用紡織品類和外科用非植入性紡織品類量大面廣,已基本實現國產化并可大量出口,產品開發的重點在于專門用途的功能性產品,提高產品的差別化和性能指標水平。外科植入性紡織品和體外過濾用紡織品大部分依賴進口,產品開發的重點在于特殊的生物醫用纖維及其產品開發,目標是建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替代進口。
發展方向及建議:一是加大生物醫用纖維與紡織品在修復和替代人體組織和器官等方面的開發與應用。二是在納米生物功能紡織材料與人造器官等方面進行自主創新。三是加大聚合物納米纖維在藥液控釋、組織支架、軟組織修補、矯形植入以及創傷處理等方面開發與應用。四是開發各種智能醫療用品,實現醫用紡織品智能化。
產業用紡織包裝材料:專門研究機構介入勢在必行
東華大學紡織學院院長邱夷平
為了貼合此次調研主題,綜合市場應用、生產、原材料及加工手段,將產業用紡織包裝材料重新分類:一是麻紡織包裝材料,如麻袋、麻片、麻布;二是塑編包裝材料,如米袋、化肥袋、集裝袋;三是無紡包裝材料,如購物袋、西裝袋。目前國內外很少有專門研究產業用紡織品包裝材料的機構,多是包裝企業根據需要進行生產。
高檔精細是麻包裝材料發展方向
麻包裝材料生產企業數量有100余家,多分布于中部和東部,南方居多,尤其是浙江、湖南、河南、貴州等省。
麻包裝材料生產企業的主要問題:一是用工緊張,成本大幅攀升;二是原料制約,產品質量差,原料依賴進口,原材料價格不斷攀升;三是市場需求量不高,利潤空間薄弱。
針對上述問題的應對策略:一是改進生產工藝,提高勞動生產率,降低生產成本;二是解決管理問題;三是改善技術工藝,盡快使產品升級換代;四是更新相關行業標準;五是國家政策給予一定保護;六是黃麻深加工方向有很好的前景,做成高檔精細產品,提高產品的附加值;七是向環保型、功能型方向發展。
2020年我國塑編產品將達4400萬噸
塑編包裝材料生產企業主要集中于東部地區,尤其是沈陽、山東和浙江三省。
塑編包裝材料生產企業的主要問題:一是無序競爭,企業規模少造成設備改造跟不上行業發展的步伐,不少企業處于虧本狀態,在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的新形勢下,企業生存面臨*大威脅;二是產品檔次低,有1/3企業編織銷售價每噸在11000元左右,產品檔次低是造成經濟效益差的主要原因;三是設備落后、能耗高。
針對上述問題的應對策略:一是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快產品結構調整的步伐;二是淘汰落后設備引進先進的節能設備;三是千方百計節約勞動力的使用;四是嚴格資金管理,提高資金利用率;五是加強企業管理;六是擴大企業規模。
無論是塑編產業集群還是新崛起的塑編企業,共同特點是有利于生存,即具有勞動力便宜、原料供應先進、產品銷售較近、出口貿易口岸近等優越條件。這是今后五年塑編產業格局變遷的動向,也是我國市場經濟逐漸成熟的必然結果。
預測“十三五”期間,我國塑編產品將以每年15%左右的速度遞增,在2015年末達到2152 0173 3840萬噸的基礎上,到2020年將達到4400萬噸。總的增長速度可能低于“十二五”期間的年平均遞增20%的速度。
土工用紡織品:技術改造成為“正在進行時”
東華大學紡織學院副院長靳向煜
2007~2011年間,我國土工合成材料年產值平均增速約為17.4%,2011年增速達23%。 由于2008年金融危機的沖擊,致使2009年產值增速僅為10%,相較于2008年仍有80億元的增長。2011年,土工合成材料產值約為410億元,幾乎是2007年產值的2倍多。
2007~2011年間,我國的土工用紡織品年均增長35.3%,這比整個產業用紡織品行業的增長率16%高出近20個百分點。2011年達到52.3萬噸,預計今后5年間年均增長仍將保持兩位數,2015年有望達到73萬噸。
我國土工用紡織品產地分布在山東德州(其中陵縣是中國土工合成材料生產基地)、山東泰安地區(主要是土工格柵、膜類產品),這兩個地方所占的比重很大,其他地方還包括江蘇、廣州等地,但比例很小。
目前中國高速鐵路的營業里程已經達到7531公里,是全世界高鐵運營里程*長、在建規模*大的國家。中國同時也是世界上高速鐵路發展*快的國家之一。按照國家中長期鐵路網規劃,到2020年,中國鐵路營業里程將達到12萬千米以上。其中新建高速鐵路將達到1.6萬千米以上;加上其他新建鐵路和既有線提速線路,中國鐵路快速客運網將達到5萬千米以上,連接所有省會城市和50萬人口以上城市,覆蓋全國90%以上人口。這將為我國土工用紡織品發展提供巨大空間。
目前土工用紡織品行業發展中遇到的問題有:一是已初步形成規模化的產業體系,但是在品牌、質量、專利技術等方面與發達國家相比還存在一定的差距。二是常規產品的質量存在性能不穩定現象,還須繼續進行技術改造,一些優質產品仍需要大量進口滿足國內需求。三是國產化設備的整體技術水平不高,并沒有形成規模優勢。
未來的研究與發展方向:一是天然纖維及材料結構設計的發展與支撐;二是高性能纖維的產業發展與支撐;三是紡織加工關鍵技術的發展與支撐。
1、檢測行業全覆蓋,滿足不同的檢測;
2、實驗室全覆蓋,就近分配本地化檢測;
3、工程師一對一服務,讓檢測更精準;
4、免費初檢,初檢不收取檢測費用;
5、自助下單 快遞免費上門取樣;
6、周期短,費用低,服務周到;
7、擁有CMA、CNAS、CAL等權威資質;
8、檢測報告權威有效、中國通用;
①本網注名來源于“互聯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或者來源機構所有,如果有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個月內與本網聯系,聯系郵箱service@baijiantest.com,否則視為默認百檢網有權進行轉載。
②本網注名來源于“百檢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百檢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想要轉載本網作品,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已獲本網授權的作品,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百檢網"。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③本網所載作品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百檢立場,用戶需作出獨立判斷,如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