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百檢網 時間:2021-12-14 來源:互聯網
據池州日報報道 10月中旬,本是棉農采摘新棉的豐收時節,但眼下受連綿降雨影響,
歉收減產 虧損已成定局?
今年66歲的周正祥是貴池區秋江街道駐駕村的一位老棉農,他告訴記者:“我們家種了4畝地的棉花,到目前為止,只收了200多斤
周正祥給記者算了一筆賬,按照去年的棉花銷售價格,一斤4元左右,一畝地的收成滿打滿算也只有六七百元。周正祥介紹說:“棉花種植,每畝地的種子、化肥、農藥、薄膜等直接農資成本就需300多元,棉花生長期間還需付出20個左右的勞力。這樣算下來,今年虧本已成定局。”
棉價走低 市場上無棉可收?
記者在采訪過程中了解到,近年來棉花價格持續走低,籽棉收購價從以前每斤7元左右,跌至每斤4元左右,預計今年價格仍維持在這一水平。棉花價格太低,而隨著農民外出務工收入的增加,棉農又不等錢急用,很多人就把棉花放在家里寧愿自用也不售賣。
記者采訪到貴池區秋江棉業收購公司的經營人員,得到的回答是現在本地市場上很難收到棉花,他們的原料很多需要從外地采購。牛頭山鎮萬子村一位棉農告訴記者:“棉花賣不上價,我這兩年種的棉花都是留著自己家用的,兒女都快要成家了,我想著用自家種的棉花給他們打幾床
棉賤傷農 棉農種植意愿不高?
記者在調查過程中發現很多棉農的棉花種植積*性不高,家里的棉花種植面積也越來越少。棉賤傷農,棉花價格低廉嚴重影響了棉農的種植積*性,而農資價格及人工投入的大幅上漲,導致了收益持續走低。棉農反映,按現在的棉價行情,種棉不如外出打工劃算。棉花種植費工費時,即便加上國家每畝130多元的補貼,棉農仍然處于賠錢的局面。
貴池區秋江街道駐駕村村干部朱英文告訴記者:“村民目前的收入主要以進城務工為主,村子里一千多畝土地大多流轉給承包大戶。水田種植水稻,旱地也多種植大豆、玉米和小麥,棉花種植用工多,從育秧到收獲差不多6個月時間,栽種、施肥、采摘均需人工,也不能實現機械化種植,大戶一般不會種植,只有一些家里需要的人才會種點棉花,還都是一些老年人在家種植,產量、效益都很低。”
輝煌不再 棉花種植路在何方??
章輝是貴池區農技推廣中心秋江區域站的站長,對于目前棉花種植的情況他感嘆早已沒有當年的盛景。他說:“我們農技站服務的是秋江大圩這一片,原來這里的棉花種植面積將近6萬畝,現在已經縮減到2.6萬畝左右;原先棉花畝產量好的能收600多斤,現在年成好的時候能有400斤/畝就很不錯了。棉花跌價,看似偶然,實為必然。前幾年國家取消了棉花臨時收儲政策,2013年以后棉花市場已徹底放開,農民種棉沒有了‘保護傘’,而國際原棉市場質優價廉,在此背景下,今年棉花價低勢成必然。沒有了政策和市場的雙重保障,種植棉花所面臨的風險不言而喻。”
此外,章輝對池州市棉花種植產業的出路表示出深深的擔憂:“近年來,池州市棉花生產受人工成本持續上升,機械化水平低,比較效益差等因素的影響,播種面積逐年下降,形勢不容樂觀。其實,我們現在也很困惑,是及時轉變發展方式,發展規模化種植,振興棉花產業呢?還是改種其他作物,繼續縮減棉花種植面積?”
1、檢測行業全覆蓋,滿足不同的檢測;
2、實驗室全覆蓋,就近分配本地化檢測;
3、工程師一對一服務,讓檢測更精準;
4、免費初檢,初檢不收取檢測費用;
5、自助下單 快遞免費上門取樣;
6、周期短,費用低,服務周到;
7、擁有CMA、CNAS、CAL等權威資質;
8、檢測報告權威有效、中國通用;
①本網注名來源于“互聯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或者來源機構所有,如果有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個月內與本網聯系,聯系郵箱service@baijiantest.com,否則視為默認百檢網有權進行轉載。
②本網注名來源于“百檢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百檢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想要轉載本網作品,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已獲本網授權的作品,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百檢網"。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③本網所載作品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百檢立場,用戶需作出獨立判斷,如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