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百檢網 時間:2021-12-14 來源:互聯網
為掌握全市
一、棉花種植情況
本次抽樣調查:10個鎮10個村127個植棉戶,共計植棉面積248畝,比2013年355.4畝減少107.4畝,減幅30.2 %;另定點調查:三伏潭鎮35個村294個組4614戶,今年棉花種植面積12851.7畝,比2013年的152 0173 3840.5畝減少5645.8畝,減幅30.5%。根據鎮、辦調查結果和有關數據統計:我市今年棉花實際種植面積為22.74萬畝,比2013年30.44萬畝減少7.7萬畝,減幅25.3%。
通過調查走訪,今年只有一些習慣于種植棉花以及自家土地難以灌溉的農戶依然保留著種植棉花的習慣,其余的棉農一般選擇在房前屋后、溝邊河沿和其它小地塊種植棉花,大地塊用于機械化種植糧食作物。
二、棉花播種面積下降的原因
1、棉花臨時收儲政策的取消。從2011年開始,國家為保護棉農利益,實行棉花臨時收儲政策。切實起到了保護棉農利益和穩定棉花生產的作用,但由于購銷價格倒掛,紡織品銷售受阻,削弱了紡織行業的競爭力。2014年中央一號文件出臺了一系列提高糧食生產的扶持政策,明確發出了棉花生產調整信息,棉花不再執行臨時收儲政策,只在
2、種棉比較效益低。“種植水稻國家除了每畝有15元的良種補貼外,還有70多元的綜合補貼,而種植棉花只有每畝15元的良種補貼。”張溝鎮新生村支部書記向銀忠給我們算了一筆賬,種植棉花承包土地600元/畝到800元/畝不等,種子、化肥、農藥、水費以及地膜等支出500元/畝,農忙時節的人工費每天就一百多元,而一畝棉花地不遇災害的年份籽棉產量大約為250公斤左右,遇到有災害的年份畝產籽棉不到200公斤,籽棉的收購價格好品級的8.20元/公斤,稍差的品級7.60元/公斤左右,總體下來,不算農民自己的人力投入,每畝地的收入寥寥無幾,有的甚至是賠錢。向銀忠說:“國家今年取消臨時收儲政策,農民種棉花又得不到任何補貼,還有哪個愿意種棉花呢?”棉農們普遍反映,這幾年棉價太不穩定,而今年又沒有國家*低收購價的保護,種起來風險太大,大部分棉田都被改種玉米、黃豆等其他作物。
3、2013年棉花遭災減產減收。由于去年我市遭遇歷史罕見的自然災害,7-8月連續高溫干旱,棉農加大抗旱力度,增加了投入成本;9月上旬又持續低溫陰雨,致使棉花減產,自然品質明顯下降,棉花收購價格持續低迷,棉農收入明顯減少。統計數據表明:2013年全市棉花畝平單產80.1公斤左右,比2012年實際單產93公斤,減產12.9公斤,減幅13.9%。全市總產2.44萬噸,比2012年棉花總產3.2萬噸,減少0.76萬噸,減幅達到23.8%。棉花自然品質對比往年降低了一個級。
在楊林尾鎮新建村調查時,12組棉農鄭雙橋告訴我們:去年他家種了30畝棉花,由于長期高溫干旱,往年畝產籽棉250公斤以上,去年不到200公斤,還有6畝多田由于地勢較高,無水抗旱幾乎絕收。加上去年棉花收購實行新的標準,早中期籽棉收購價不到7.6元/公斤,晚期籽棉根本無人收購,*低價賣到4.5元/公斤。今年他留了8畝地繼續種棉花,其余的全部改種玉米了,他說種玉米比種棉花賺錢少,但省時、省工。
4、 棉農科技植棉知識與技術匱乏。隨著我國工業化進程加快及城市經濟建設的飛速發展,農村勞動力存在著嚴重的不足。此次調查走訪了解到,青壯年群體一般選擇外 出打工,留在農村的是老人及婦女居多,這就使當地種植棉花的勞動力大打折扣。而棉花是一種非常費時費力的作物,特別是在防治病蟲害和采摘的過程中,都需要 大量的勞動力。另外,棉花種植在農業種植中對專業技術與科學管理有較高的要求,棉花產量與天氣、病蟲害水平等關聯密切,這些因素的多變造成了棉花種植的不 可預測性。留守的勞動力種植棉花既無經驗又無技術,往往遇到病蟲害不能正確的對癥下藥,有時沒有治住蟲害,反而傷了棉花的正常生長,造成人為的減產,這很 大程度上減少了棉農的經濟收益。
三、提高植棉效益的建議和措施
1、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一是適當提高植棉財政補貼標準,增加棉花直補和農資綜合補貼。二是直補政策要惠及內地棉農。國家實行目標價格政策只在新疆試點,調查 中,內地棉農都希望得到種植補貼,同時由于目前棉花生產以農戶分散種植為主,從籽棉到加工成皮棉中間一般要經過棉販和棉花加工廠兩個環節,棉農從中獲得的 收益大打折扣。建議種植補貼要結合面積和交售量合理確定,切實維護棉農的利益,保護植棉積*性。三是加大政策傾斜力度。通過土地開發整理、農田水利基礎設 施建設等項目加大對棉花優勢產區的政策傾斜,以財政補貼、協調貸款等方式對植棉大戶進行資金扶持。
2、發展棉花產業化經營,推進棉花的規模種植。一是大力培育和扶持龍頭企業。通過龍頭企業與農戶簽訂收購合同,發展訂單農業,把千家萬戶的小生產與千變萬化的大市場連接起來,逐步形成較強的市場競爭力和規模化生產。二是積*引導建立和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建立發展農民棉花種植專業合作社,把分散的農民組織起來,統一購買種子、農藥、肥料,可有效降低生產成本,有效改善信息資源占有狀況,增強其市場應變能力和抗風險能力。三是鼓勵棉花產業化多種經營模式的發展。在充分尊重農民意愿的基礎上,因地制宜,優化產業模式,促進紡織企業和棉花加工業與棉農的有機結合,建立風險共擔,利益均沾的分配機制。
3、完善信息體系,提高服務效果。科學全面地引導棉花生產,做好棉花生產、需求及價格走勢分析,指導農民合理安排播種面積。農業部門及時推薦質量合格的種子、化肥、農藥、農膜等生產資料信息,防止假劣農資坑農害農。搞好技術信息服務,適時提供栽培技術服務,引導農民科學進行肥水管理。搞好天氣預報,指導農民提前做好預防工作。加強病蟲害預測預報等服務工作,指導棉農在關鍵時期用藥,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檢測行業全覆蓋,滿足不同的檢測;
2、實驗室全覆蓋,就近分配本地化檢測;
3、工程師一對一服務,讓檢測更精準;
4、免費初檢,初檢不收取檢測費用;
5、自助下單 快遞免費上門取樣;
6、周期短,費用低,服務周到;
7、擁有CMA、CNAS、CAL等權威資質;
8、檢測報告權威有效、中國通用;
①本網注名來源于“互聯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或者來源機構所有,如果有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個月內與本網聯系,聯系郵箱service@baijiantest.com,否則視為默認百檢網有權進行轉載。
②本網注名來源于“百檢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百檢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想要轉載本網作品,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已獲本網授權的作品,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百檢網"。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③本網所載作品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百檢立場,用戶需作出獨立判斷,如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