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百檢網 時間:2021-12-15 來源:互聯網
將母親的手藝品牌化運作 想讓年輕一代重新認識傳統手工藝
“霜前冷,雪后寒,進入十月把花彈”。彈
海歸碩士兩個相去甚遠的身份
“我現在*重要的工作就是讓大家重新用現代的眼光看待‘彈棉花’這種傳統工藝。”來自江蘇張家港的蔣曉棟今年33歲,在旁人的眼中他有兩個相去甚遠的身份,一個是光伏企業的出口貿易業務負責人,另一個則是“彈棉花”工藝的推廣者。
12月13日,在蘇州市的一個手工藝品創新創業大賽上,來自張家港的黃翠萍和蔣曉棟母子帶來的手工藝品,在一眾蘇繡、核雕、漆藝、蘇扇中顯得格外淳樸。他們帶來的是一把宛如長弓的木質器具,但這把“弓”卻并不是用來“騎射”的,而是一把彈棉花的彈弦。
自小深受母親的影響,蔣曉棟對手工
2018年年底,蔣曉棟決定正式對祖傳的彈棉絮技藝進行推廣。在他的幫助下母親注冊了“有暖制被所”品牌,蔣曉棟也開始對自家彈的棉被品牌化運作。“今年一年我們的銷售額有200多萬元,明年預計要達到300萬元。”
敲彈一床棉被需3小時7000下
15日,黃翠萍告訴北京青年報記者,“彈棉花”是蔣家從清朝光緒年間至今152 0173 3840 年一代代傳下來的手藝,自己的手藝是跟丈夫的姐姐學習的,“目前公認的傳統彈棉花4個步驟包括敲彈、牽紗、打磨、縫制,全部都是手工完成的。”
黃翠萍介紹,其中敲彈工藝是整個手工棉被的靈魂,也是“彈棉花”的“彈”字所在。利用彈弦的震動使棉花纖維打開,形成豐富的蓄熱空間。再將整床棉花作 為整體進行細致的敲彈。使得手工棉被有著獨特的蓬松性和柔軟性。“整個過程要敲彈7000多下,背面會被3000多根牽紗的紗線固定,*終經過打磨和縫 制,歷經3個小時才能完成一條被子的制作。”
“我現在雖然知道手工彈棉花的所有技術細節,但是我并不會彈棉花,因為一個熟練的彈棉花手藝人,需要花兩年的時間來學習才能完全掌握技術。”蔣曉棟 說,這種漫長的學習和練習時間也是“彈棉花”手藝傳承越來越難的原因。“現在我母親的工作室里能熟練彈棉花的手藝人不過六七位,我目前計劃找一些年輕人來 學習。”今年,為了更好地傳承手工彈棉花手藝,蔣曉棟還為手工彈棉技術申報了蘇州市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黃翠萍也開設了“手工彈棉技藝展示館”,有空就給 學校的孩子們做知識講座。
想讓年輕一代重新認識傳統手藝
“我每次在展示和推廣‘彈棉花’工藝的時候,都能感受旁人眼中的疑惑,好像在說,‘彈棉花’也能叫手工藝嗎?”蔣曉棟告訴北青報記者,這樣的眼神他再 熟悉不過了。從2003年黃翠萍開始投身這項技術的傳承時起,蔣曉棟便經常看到周圍的人用疑惑的眼光看著母親。“‘彈棉花’在很多人眼里已經過時了,代表 的是曾經落后的生活,所以他們不能理解我們為什么要做這樣的工藝傳承。”
在蔣曉棟看來,“彈棉花”像刺繡、竹編、漆器一樣都是中國傳統手工藝文化的代表,元代王禎《農書·農器·纊絮門》中就有對“彈棉花”的記載,歷史十分 悠久。“但是‘彈棉花’作為一項手工藝在推廣上天生‘吃虧’,因為棉被是很私密的東西,日常還被套在被套里無法展示,再加上八九十年代大家對‘老棉絮’的 刻板印象,在羽絨被、蠶絲被盛行的當下推廣起來真的不太容易。”
為了讓更多的年輕一代了解“彈棉花”工藝,蔣曉棟開始了新的探索。他一方面利用自己對攝影和設計的愛好,用現代的手繪和平面設計改善“彈棉花”和“手 工面被”的形象;一方面開始與民宿、自媒體、短視頻等貼合年輕人生活方式的渠道合作。未來蔣曉棟還計劃對“彈棉花”過程進行24小時的網絡直播,讓更多人 了解這門“溫暖”的手工藝。1、檢測行業全覆蓋,滿足不同的檢測;
2、實驗室全覆蓋,就近分配本地化檢測;
3、工程師一對一服務,讓檢測更精準;
4、免費初檢,初檢不收取檢測費用;
5、自助下單 快遞免費上門取樣;
6、周期短,費用低,服務周到;
7、擁有CMA、CNAS、CAL等權威資質;
8、檢測報告權威有效、中國通用;
①本網注名來源于“互聯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或者來源機構所有,如果有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個月內與本網聯系,聯系郵箱service@baijiantest.com,否則視為默認百檢網有權進行轉載。
②本網注名來源于“百檢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百檢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想要轉載本網作品,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已獲本網授權的作品,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百檢網"。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③本網所載作品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百檢立場,用戶需作出獨立判斷,如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