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百檢網 時間:2021-12-15 來源:互聯網
一問才知道,2018年克然木家的20畝棉花地以每年每畝700元的租金流轉給新疆利華棉業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利華棉業)了。從田地里解放出來的克然木在村干部的鼓勵下,在家里辦起了民宿,僅2018年10月,就掙了7000元。
“旅游季節又到了,我要把院子收拾干凈,準備迎接客人。”克然木說。
“圈里有羊,園里有菜,院里有葡萄和無花果,前天我又買了80只雞苗,游客來了想吃啥都成。”克然木說,他2019年的收入目標為10萬元,力爭比去年翻一番。
克然木只是尉犁縣土地流轉后眾多農民華麗轉身的一個縮影。
“目前,全縣5500戶基本農戶的24萬畝棉花地實現全部流轉,釋放勞動力7000余人。針對他們,我們將通過技能培訓促就業、精準幫扶助創業等,實現土地、就業雙增收。”尉犁縣委書記袁新洋說。
為幫助脫離土地的農民就業創業,尉犁縣持續開展“縣級干部送學、鄉鎮干部領學、駐村干部幫學”等活動,分層級批次選派縣、鄉、村干部及農牧民代表赴疆內外學習1000余人次,開展技能培訓200余場次。廣大農民紛紛走進企業車間、農家樂或參與牛羊養殖等就業創業大潮中。
“30畝地,聯合整地機一個來回只需10分鐘就翻耕完畢。到了棉花采摘季,采棉機也是用這么多的時間收完棉花,這是人工無法相比的。”在尉犁縣阿克蘇普鄉的一處棉花地里,正在指揮農機翻耕土地的利華棉業一分區區長張軍華告訴記者。
眼前的110畝棉花地是4戶農民的土地。原來這些地里有十幾條田埂,大型機械進不來。土地流轉后,整塊地被推平,利華棉業利用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翻耕土地、播種,全面實施了機采棉種植模式。
通過土地流轉、集中破埂平整,尉犁縣耕地面積“大”了10%左右。這些新增耕地成為村集體資產,村級集體經濟收入從2017年的381.5萬元增加到2018年的1114萬元。
“土地流轉前,全縣棉花種植品種多達152 0173 3840個,流轉后承包企業優化棉花品種結構,棉花品種減少至30個,棉花的品牌優勢得到大幅提升。”袁新洋說。
土地流轉整合后,尉犁縣的棉花產業實現了規模化、標準化、集約化種植,每畝減少化肥投入30公斤,節約用水150立方米。承包企業引進的先進殘膜回收機械在全縣推廣,農田殘膜回收率達90%,有效防治了農業污染,土地生態安全得到保障,為尉犁縣鄉村振興增添了新動能。1、檢測行業全覆蓋,滿足不同的檢測;
2、實驗室全覆蓋,就近分配本地化檢測;
3、工程師一對一服務,讓檢測更精準;
4、免費初檢,初檢不收取檢測費用;
5、自助下單 快遞免費上門取樣;
6、周期短,費用低,服務周到;
7、擁有CMA、CNAS、CAL等權威資質;
8、檢測報告權威有效、中國通用;
①本網注名來源于“互聯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或者來源機構所有,如果有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個月內與本網聯系,聯系郵箱service@baijiantest.com,否則視為默認百檢網有權進行轉載。
②本網注名來源于“百檢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百檢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想要轉載本網作品,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已獲本網授權的作品,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百檢網"。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③本網所載作品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百檢立場,用戶需作出獨立判斷,如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