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百檢網 時間:2021-12-15 來源:互聯網
石家莊12月16日電 天剛蒙蒙亮,武安市農牧局局長劉玉平就帶領技術人員來到北田村紅聚家庭農場的地頭。這兩天正是農場收獲
劉玉平深一腳淺一腳地走進剛被機械翻起來的松軟土地里,用手捧起剛被翻出來的板藍根,一邊仔細查看藥材生長情況,一邊向農場負責人張紅聚詢問棉花、板藍根生產情況。
張紅聚在北田村承包了152 0173 3840畝土地,年初開春,他犯起了愁,這里地處丘陵,沒有水利灌溉條件,全是“望天收”的旱地,該種些什么、怎么種?迷茫中,張紅聚找到武安市農牧局尋求幫助。
了解情況后,劉玉平找來經濟作物辦公室主任趙建所,經過一番討論,他們給出了“棉花套種中藥材”的建議。
“棉花、藥材耐旱,適合旱地種植,
確定了種植模式,還要有相應的技術規范。在開種的那幾天,農牧局的技術人員守在地頭針對株間距、壟間距、壟間套種多少行板藍根等技術問題進行悉心指導。隨后的生長過程,農牧局的技術人員更是全程跟蹤服務。
張紅聚掰著手指頭給大家算了一筆賬:板藍根每畝收入2050元,棉花每畝收入1750元,除去生產成本,每畝純收入2600元,是種植玉米收益的4倍。
記者了解到,近年來武安市把發展中藥材特色產業作為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富強的突破口,總結探索出“棉+藥”“果+藥”等種植模式。今年以來,武安市新建中藥材規模化種植基地20個,全市中藥材種植面積達到3.6萬畝,種植品種有連翹、柴胡、板藍根等。
在擴大產業規模的同時,武安市不忘加強品牌質量建設,先后注冊了銀祺、興連康、鼎石等商標品牌,建成中藥材質量追溯體系縣級平臺,積*開展“三品一標”認證,大力推進無公害綠色中藥材生產。
“下一步我們要整合資源優勢,積*與中國中藥、以嶺藥業對接,打造中藥材特色產業,促進農民增收,助力鄉村振興。”劉玉平說。
1、檢測行業全覆蓋,滿足不同的檢測;
2、實驗室全覆蓋,就近分配本地化檢測;
3、工程師一對一服務,讓檢測更精準;
4、免費初檢,初檢不收取檢測費用;
5、自助下單 快遞免費上門取樣;
6、周期短,費用低,服務周到;
7、擁有CMA、CNAS、CAL等權威資質;
8、檢測報告權威有效、中國通用;
①本網注名來源于“互聯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或者來源機構所有,如果有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個月內與本網聯系,聯系郵箱service@baijiantest.com,否則視為默認百檢網有權進行轉載。
②本網注名來源于“百檢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百檢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想要轉載本網作品,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已獲本網授權的作品,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百檢網"。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③本網所載作品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百檢立場,用戶需作出獨立判斷,如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