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影響減弱,價格優勢顯現,產業發展多元
引言
3月以來,國內
棉花市場熱點不斷。新疆棉區目標價格的公布、進口棉及其產品數量的超預期下降、國產棉及其產品價格跌至歷史低位都引起投資者的熱議。針對未來棉價的走勢,市場的分歧不斷加大,鄭棉期市總持倉量也增加到了近百萬手。
3月21日至26日,期貨日報記者對江浙地區部分棉花貿易企業、棉花儲備庫、紡織企業、服裝企業等進行了實地調研,并與業內人士針對新疆、山東、河北等地區棉花生產形勢進行了交流。
調研中記者了解到,在國內棉價連續下跌之后,國內棉市產不足需的格局形成。與此同時,隨著棉花市場目標價格政策在新疆棉區的持續深入推進,其良好的市場效果開始顯現,棉花收儲政策的影響漸行漸遠,市場機制得到進一步發揮。經過棉價持續下行的“洗禮”之后,國內棉花產業當前正在構建新的格局,發展趨于多元化,產業重振前景光明。
?
1 百萬持倉對峙,底氣各從何來
近期,黑色系期貨品種波瀾壯闊的行情顛覆了很多投資者的投資理念。一夜之間,螺紋鋼、鋼坯和部分化工類品種現貨價格每噸上漲數百元更是讓期現貨參與者目瞪口呆。一些投資者開始擦亮眼睛,尋找下一個可能會出現暴發性行情的品種。
此時,鄭棉152 0173 3840合約價格“破萬”以及市場豐富的炒作題材讓不少投資者躍躍欲試。一些投資者嘗試性買入并小有斬獲。不過,鐵礦石等期貨品種價格很快自高位回落,甚至出現跌停,這讓做多鄭棉的投資者倉皇出逃。持續看空的投資者則長出了一口氣,并開始期待棉花期價再次“破萬”,個別激進的投資者預期鄭棉152 0173 3840合約價格會落到8000—9000元/噸。
期貨日報記者在江蘇張家港、南通和浙江寧波、富陽、嘉興、杭州等地與棉花貿易商、紡織企業進行交流的過程中發現,當前整個市場對后期棉價如何走、需求是否回暖等的預期存在很大的分歧,這是導致鄭棉期市持倉量居高不下和鄭棉價格不停“打擺子”的原因之一。
目前,國內棉市充滿了觀望、困惑、焦慮等情緒,棉價持續數年的下滑以及市場對國儲棉拋售價格和數量的猜測等令整個產業鏈上的企業均不敢囤貨,無論是軋花廠、貿易商,還是紡織廠、服裝廠等產業企業均在去庫存,部分具有產業背景的投資者更是大單量在鄭棉期市賣出套保,一批在鄭棉期市以12000—13000元/噸做空1605合約的投資者至今依然沒有獲利了結。
另一邊,在黑色系本輪大漲之前,市場的悲觀情緒相當濃厚,但轉眼間,在港口和鋼廠堆集如山的鐵礦石、螺紋鋼咸魚翻身,供應壓力瞬間云消霧散。一些投資者認為,這種現象在棉花市場也有望被復制。在國產棉產不足需已常態化以及鄭棉遠期合約價格滑到歷史低位的背景下,適量做多的風險并不大。
由此以來,鄭棉期市多空力量不斷累積,而此時國儲棉拋售細則遲遲不能落地更是增加了未來棉價的不確定性,看空與看多棉價的投資者紛紛找出依據完成了自已的操作計劃書,并按計劃積*地參與到了這場對峙中。鄭棉各合約總持倉量一度逼近百萬手。
那么,未來國內期現貨棉價會如何演變,鄭棉這場多空對峙又將如何發展與收場呢?
2 產不足需成常態,企業為何不擔心
目前,新疆和河北、山東、湖北、河南等棉花主產區多處在整地備播階段,新年度棉花種植面積是增是減無疑對國內棉價走勢有重要影響。
采訪中記者了解到,由于種植棉花補貼低,加上籽棉市場收購價近年來一直沒有達到棉農的心理預期,河北、山東、湖北、河南等內地棉區農民新年度種植棉花的意愿不強。有關機構對產區農民所做的種植意愿調查數據顯示,今年內地棉花種植面積繼續下滑已成定局,即使未來棉花生產期間風調雨順單產提高,也不能完全彌補面積下降對總產量造成的損失。
記者也從山東、河北等地的棉花貿易商、軋花廠負責人處了解到,內地棉區的農民今年都不同程度下調了種植面積,主要原因是自2015/2016年度新棉上市以來,籽棉收購價格一降再降,當前已由開秤時的3.2元/斤降至2.85元/斤左右。部分地區棉農甚至把兩年來所產籽棉都囤在家里,不但不能及時換回現金開始新年度的棉花種植,還造成籽棉質量下降。同時,由于皮棉銷售市場不景氣,軋花廠收購積*性不高。另據了解,近年來,內地棉區勞動力缺乏,種植棉花所支付的農資、人工等成本居高不下,加上內地棉花補貼不高且逐年下調,棉農改種其他農作物現象比較普遍。
當前,隨著氣溫的上升,新疆棉區農民正由南向北陸續展開棉花種植工作。從新年度新疆棉區農民種植棉花的意愿來看,在日前公布的市場目標價格高于心理預期的刺激下,新疆棉區農民種植棉花的意愿較強。市場人士估計,今年新疆棉花種植面積變化不大。
“2015/2016年度,新疆棉花產量約在350萬—370萬噸,內地棉花產量約在100萬—110萬噸,國內消費量約在600萬—660萬噸。”招商期貨上海世紀大道營業部總經理楊志江告訴記者,國內棉市產不足需格局已經形成,產需缺口需要進口棉花與國儲棉拋售來彌補,如果進口棉成本上升或國儲棉拋售不及時,未來國內棉花價格將上漲。
不過,記者在江浙一帶走訪涉棉企業發現,雖然國內棉市產不足需已成棉花產業鏈企業的共識,但他們對此并不在乎,更不認可產不足需會引起棉花及其產品價格走高的預測。
為什么涉棉企業不認為產量的下降會導致棉價上漲呢?
3 國儲棉——甩不掉的“癩蛤蟆”
調研中記者了解到,不僅是對棉花產量下降不在乎,生產有利潤了,原料和產成品庫存已經見底了,涉棉企業也不急著采購。無論是走訪軋花廠、棉花貿易企業,還是紡織廠、服裝企業,記者看到的棉花及其產品庫存都很少。
經過刨根問底,記者了解到,涉棉企業不愿加大棉花及其產品庫存,主要是國儲棉在今年4月份要開始拋售。雖然收儲政策停止執行已經有數年時間,同時目標價格政策在新疆棉區的實施已進入第三個年頭,良好的市場效果正在顯現,但由于國儲棉數量龐大,總量高達1000萬—1100萬噸,足足可以滿足國內棉市一年半左右時間的消費。因此,即使棉花原料和產品庫存很低了,企業生產經營有錢可掙了,涉棉企業仍不敢加大庫存。在國儲棉這個龐大的庫存沒有被消化掉之前,國內棉花價格漲跌很難由市場決定,任何一家涉棉企業都不敢輕易增加庫存。
自棉花收儲政策實施以后,國內棉花價格一路上行,并很快超過了進口棉成本。雖然收儲政策的實施一定程度上保護了棉農的利益,實施初期穩定了市場價格,但由于沒有根據市場變化及時進行調整,國內棉花價格在超過進口棉成本之后仍呈現上漲態勢,*高時每噸價差達數千元,*終導致大量進口棉及其產品涌入國內市場,國產棉則大部分進入了國儲庫,進而造成很多棉花下游企業無法承受高昂的成本,或倒閉、或關停,或外遷。
2014年,國家決定在新疆棉區實施目標價格政策,沒有了收儲政策的支撐,國內棉花價格一瀉千里,從每噸超3萬元跌至當前的1萬多元,一些涉棉企業因棉花及其產品庫存大,在棉價持續下跌的過程中吃盡了苦頭。
記者在采訪中獲悉,國儲棉主要由進口棉、新疆棉和地產棉構成,其中地產棉占比較大,且質量偏差。此外,據部分曾參與過國儲棉競價交易的棉花貿易商、紡織企業介紹,國儲棉出庫存在一些問題,主要是虧重、等級不符,以及散包嚴重等。
從棉花產業鏈上的企業對國儲棉“又恨又怕”的心理來分析,國儲棉很像一只粘在鞋子上的“癩蛤蟆”,雖然質量偏差,但數量很大,一旦拋售,只要價格合適,肯定有用棉企業采購,對市場供應、價格等產生重要影響。“在拋售細則公布之前,企業又不知道這只‘癩蛤蟆’何時跳出,稍不注意就會經營受損。”一位企業人士坦言。
據了解,去年國儲棉計劃拋售數量在160萬噸左右,實際成交量不足7萬噸,主要原因是拋售價格較高。市場預計,今年國儲棉拋售數量在200萬噸左右,拋售價格可能和市場價格比較接近。由于當前市場對拋售成交數量心中無底,加之市場需求仍沒有有效恢復,在國儲棉拋售之前,涉棉企業在生產經營上不敢輕舉妄動。
不過,從記者調研了解到的情況綜合分析。國儲棉拋售像懸在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使得看跌不敢大量做空、低價區不敢做多與補庫的焦慮心理充斥市場。但是,一旦有利多的偶發因素出現,企業隨時可能大量補庫。同時,國內外棉花及其產品的市場角色也發生了轉換,國儲棉雖然仍是一個“龐然大物”,但其影響正在減弱。
4 棉市上演“朱買臣休妻”
如果把下游的紡織、坯布、服裝企業比作朱買臣,那么國產棉花就是朱買臣的妻子了。前幾年,國產棉花價格高企,*終每噸漲到3萬多元而讓下游企業無法承受,下游企業只好另選進口棉花和棉紗來滿足生產需求,如今國產棉花價格降下來了,棉花下游企業的訂單是否如朱買臣休妻一樣——覆水難收?
從記者在江浙一帶涉棉企業的調研情況分析,當前國內棉價已和進口棉成本十分接近,國產棉與棉紗的需求在持續回暖,進口棉花和棉紗的價格優勢與市場正在一步步失去。
海關等部門公布的數據顯示,今年1—2月份我國進口棉花和棉紗數量同比大幅下降。記者在部分紡織企業看到,企業的大部分生產原料是國產棉花。
但這不意味著國產棉花的需求會大幅增長。據了解,雖然目前國產棉價格優勢開始顯現,但整體質量不如進口棉,生產中、高檔棉花下游產品仍需要采購進口棉。一位棉花、棉紗進口貿易商告訴期貨日報記者,如果進口棉花、棉紗滯銷的狀態持續存在,為了保住市場份額,不排除其下調價格的可能。
更為重要的是,考慮到電力、人工、稅收等生產成本,很多紡織企業特別是大中型企業正在把產能遷到境外,如江浙地區的色紡龍頭企業已在美國、越南等地建廠,與國內相比,其在國外一些地方生產的產品成本更低,這些企業很難會采購國產棉花做原料,而且其生產的一部分產品還要運回國內銷售。
記者在采訪中還了解到,在國儲棉拋售細則沒有公布之前,國內棉花及其產品價格漲跌不確定性很大,紡織等棉花下游企業下的訂單多是短單,棉花貿易商、紡織企業均是以銷定購,整個產業鏈上的企業補庫存的意愿很弱。
從當前紡織行業的布局來看,紡織產業向新疆地區和國外遷移的趨勢比較明顯。據了解,在新疆建廠,當地政府給企業的各種補貼加在一起相當于每噸棉紗生產成本調低3000元左右,對于內地的紡織企業來說,這是很有吸引力的。另據企業人士介紹,由于前幾年棉花價格高企,混紡產業得到了發展機會,粘膠等非棉纖維得到大量使用,當前終端消費者也不是特別在意服裝或面料是不是純棉了。
5 利用期貨,求生焉用“斷臂”
業內專家認為,對于棉農和涉棉企業來說,在當前的市場格局下,無論棉花及其產品價格上漲或下跌,均具有風險。棉花及其產品價格上漲看上去讓種棉農民收入增加了,讓涉棉企業的產品好賣又掙錢了,但棉花的產量、企業的產能自然會增加,如果農民不在棉花質量上下功夫,涉棉企業不在產品品牌、性能以及滿足個性化需求上下功夫,*終農民的棉花賣不上好價錢,企業產品也銷不動。
從這個角度來看,該專家表示,產區農民調整棉花種植面積、大力發展機采棉,涉棉企業上馬非純棉產品生產線、開發非棉產品等是棉花產業多元化、高端化發展的需要,這可以提高整個產業的抗風險能力。因此,農民少種棉花、部分紡織企業關停、進口棉貿易商失業等對產業來說不全是壞事,而是“斷臂求生”。
記者調研中發現,國內棉花產業正在向資源優勢地區轉移,產業鏈上的企業利用期貨等金融工具的意識也越來越濃。目前,新疆棉區的很多棉花種植大戶在種植前、籽棉出售前均要參照鄭棉期價制定計劃,避免了盲目擴種、籽棉售價低等現象的出現。
業內人士表示,對于部分大型紡織企業來說,增加棉花和產品庫存面臨著價格下跌風險,而保持棉花和產品低庫存的狀態又面臨價格上漲與未來可能采購不到原料的風險,此時企業只要通過鄭棉期市進行基差交易或相關場外期權交易的操作就可能較好地解決這些問題。
據記者了解,當前目標價格政策在新疆棉區的推進較為順利,并已取得了良好的市場效果,國內棉花及其產品價格和國際市場已逐漸接軌,市場機制正在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一些中小型紡織企業利用人員調配快、產品轉型靈活等優勢,較快地適應了市場需求多變、定價機制不穩定、訂單時間緊等新環境,并逐步從市場爭取到了訂單且很好地生存了下來。國內棉花產業未來有望重煥生機。
?
百檢網專注于為第三方檢測機構以及中小微企業搭建互聯網+檢測電商服務平臺,是一個創新模式的檢驗檢測服務網站。百檢網致力于為企業提供便捷、高效的檢測服務,簡化檢測流程,提升檢測服務效率,利用互聯網+檢測電商,為客戶提供多樣化選擇,從根本上降低檢測成本提升時間效率,打破行業壁壘,打造出行業創新的檢測平臺。
百檢能給您帶來哪些改變?
1、檢測行業全覆蓋,滿足不同的檢測;
2、實驗室全覆蓋,就近分配本地化檢測;
3、工程師一對一服務,讓檢測更精準;
4、免費初檢,初檢不收取檢測費用;
5、自助下單 快遞免費上門取樣;
6、周期短,費用低,服務周到;
7、擁有CMA、CNAS、CAL等權威資質;
8、檢測報告權威有效、中國通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