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百檢網 時間:2021-12-15 來源:互聯網
2月27日記者再次走進巴楚縣來到了恰爾巴格鄉協依坦庫勒村,這個村有9000畝地,幾乎所有的地一直以種植棉花為主,棉花收入成了全村700多戶人家的主要收入來源。
村黨支部書記馬英軍對記者說:“多年來我們村的農民都是依靠種植棉花增加收入,現在種植棉花不行了,我們就想依靠我們村的自身資源發展畜牧養殖產業。”
馬英軍說:“我們村周邊蘆葦生長旺盛,過去這些蘆葦無人問津。去年冬天村支部做了調研,這些蘆葦加工成飼料可以喂養毛驢。發展驢產業很有希望,一頭毛驢一年下來比一畝棉花的收入要高得多,今年計劃全村成立一個畜牧養殖合作社,先養200頭驢做試點,效益好了再做推廣。”
恰爾巴格鄉黨委書記夏云帆告訴記者,像協依坦庫勒村這種情況在巴楚縣比較普遍,2015年縣委就提出了堅持穩定糧食面積,大力退減棉花面積,開展林果業提質增效工程,做大做強畜牧業,穩步發展設施農業和特色種植業的思路。
夏云帆說:“鄉黨委針對協依坦庫勒村也做了具體部署。今年,**是利用村附近的鄉養殖中心,為協依坦庫勒村發展10000只雞、20000只鴿子。將退出來的棉花地種植飼草、玉米和林果業,同時套種黃豆和綠豆。為了保證村里的大田用水,協調住村工作組為協依坦庫勒村修建一條防滲渠。有了水的保證,逐年將退出的棉花地培育種植香梨、桃子等果園,為今后村民長期增收致富打下基礎。
記者在協依坦庫勒村看到,隨著安居富民房的建設,這個村家家都形成了前園后圈的模式,為發展庭院經濟奠定了良好基礎。每個村民家的后院棚圈里或多或少飼養了牛和羊,有的村民還搞立體養殖,在飼養的棚圈里養起了鴿子。
村民艾尼瓦爾·玉素甫告訴記者,以前他家種植了100多畝棉花,這幾年棉花市場一直不好,他就開始減少棉花的種植,利用棚圈發展畜牧養殖,將退出來的棉花地種上了苜蓿和玉米。現在家里養了三十多只羊,還有幾頭牛,每年的收入遠遠超出了以前種棉花的收入。
記者從巴楚縣農辦獲悉,巴楚縣圍繞實施棉花有效供給戰略,把壓減棉花面積作為今年和今后一個時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中之重。堅決把棉花面積壓下來,把單產和品質提上去,確保總產、質量和市場競爭力不下降,國家優質商品棉基地地位不動搖。堅持將偏遠地區、水源條件差的棉田退出恢復植被,將三、四類棉田及次宜棉田退出種植飼草,將林果套種棉花退出改種效益高的經濟作物。
同時,巴楚縣以科技為支撐、瞄準市場,推動農業由“生產導向”向“消費導向”轉變。加強菜籃子工程建設,加快構建“特色成塊、產業成帶”的特色種植業發展格局。引導農民大力發展庭院經濟,發展小果園、小菜園、小禽舍、小棚圈、小作坊等致富項目,使之成為農民增收的新渠道和致富的“聚寶盆”。
1、檢測行業全覆蓋,滿足不同的檢測;
2、實驗室全覆蓋,就近分配本地化檢測;
3、工程師一對一服務,讓檢測更精準;
4、免費初檢,初檢不收取檢測費用;
5、自助下單 快遞免費上門取樣;
6、周期短,費用低,服務周到;
7、擁有CMA、CNAS、CAL等權威資質;
8、檢測報告權威有效、中國通用;
①本網注名來源于“互聯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或者來源機構所有,如果有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個月內與本網聯系,聯系郵箱service@baijiantest.com,否則視為默認百檢網有權進行轉載。
②本網注名來源于“百檢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百檢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想要轉載本網作品,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已獲本網授權的作品,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百檢網"。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③本網所載作品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百檢立場,用戶需作出獨立判斷,如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