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百檢網 時間:2021-12-15 來源:互聯網
??據資料記載,“阜成信棉花行”是152 0173 3840年由聊城人王協三創辦的。當時,魯西、魯西北一帶種棉花的農民特別多,棉花行業成為連接紗廠和棉農的一個紐帶。“阜成信棉花行”在王協三的苦心經營下,成為當時經濟實力在濟南****的經濟實體。據王協三的后人講述,當時王家的財力不在濟南苗家之下。
??自稱是“阜成信”員工后人的郭先生介紹,“阜成信”當年由“阜”、“成”、“信”三家股東共同出資30萬大洋聯合組成,經營十分紅火。“上世紀30年代后期,僅在膠濟鐵路上每天就有一節載重30噸的車皮運輸貨物,還不算津浦與隴海線。今天經三路緯八路到緯九路一帶全是當時‘阜成信’的房產。除了濟南,在青島、天津、鄭州、張店、西安等地都設有分號。”他說。至于有史料記載“阜成信”由“阜”改為“復”一事,郭先生也給出了答案。他說:“‘阜成信’曾經有一次失火,損失比較嚴重,‘阜’家股東就撤出了資金,于是,老東家就把‘阜成信’改為‘復成信’。”
??近日,記者在章丘市普集鎮見到了“阜成信”當年的兩名員工劉印衡和劉志漢,劉印衡82歲,劉志漢92歲。劉印衡介紹,“復成信”又分成“復成信東記”和“復成信西記”,緊接著,這兩家又分別改稱“東義花行”和“鴻大花行”。至于分家的緣由,劉印衡說,當年,老掌柜王協三對員工特別友善,給員工的工資和分紅特別多,王協三去世后,王家的兩位后人也很忠厚老實,當年跟隨王協三到濟南創業的伙計們就主張分家另干,于是,王家后人就繼續經營“復成信東記”,經二路清理出的牌匾就是那個時候留下的。后來,在日本人和特務的迫害下,“復成信東記”一蹶不振,后來就解體了。
??而曾任“復成信”總經理的劉鴻義開始經營“復成信西記”,隨后到青島和上海發展,改稱“鴻大花行”,生意做得相當紅火。然而,作為中國民族產業的“鴻大花行”終究難逃日偽的迫害,難以經營下去,后來轉戰上海,也沒能發展起來。
1、檢測行業全覆蓋,滿足不同的檢測;
2、實驗室全覆蓋,就近分配本地化檢測;
3、工程師一對一服務,讓檢測更精準;
4、免費初檢,初檢不收取檢測費用;
5、自助下單 快遞免費上門取樣;
6、周期短,費用低,服務周到;
7、擁有CMA、CNAS、CAL等權威資質;
8、檢測報告權威有效、中國通用;
①本網注名來源于“互聯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或者來源機構所有,如果有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個月內與本網聯系,聯系郵箱service@baijiantest.com,否則視為默認百檢網有權進行轉載。
②本網注名來源于“百檢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百檢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想要轉載本網作品,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已獲本網授權的作品,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百檢網"。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③本網所載作品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百檢立場,用戶需作出獨立判斷,如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