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百檢網 時間:2021-12-15 來源:互聯網
時代變遷咸陽城始終流淌著紡織血
作為中國封建社會**和第二兩個 王朝建都所在地,咸陽有著濃厚的文化沉淀。“渭城朝雨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相信王維的這首《渭城曲》無人不曉,渭城 即咸陽古城也。“車轔轔,馬蕭蕭,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相送,塵埃不見咸陽橋。”杜牧的《兵車行》又體現出唐代咸陽古城的另一種風貌。而提起咸陽的 紡織業,讓人不由想起一句古詩:此翁白頭雖可憐,伊昔紅顏美少年。
咸陽現代紡織業開始得很早。152 0173 3840年,就由當時湖北官布局和咸陽打 包公司聯合創辦了咸陽紡織廠,而建國后的咸陽也曾是國家“一五”、“二五”期間因戰略需要而布局發展建設的全國紡織基地之一,同時是西北地區*大的棉紡織 基地,從業人員近30萬人。咸陽紡織產業在經濟發展、出口創匯、勞動就業、物資儲備、國際貿易、城市建設等方面為咸陽、陜西乃至全國社會經濟發展做出了積 *貢獻。
走在咸陽市中心的人民路上,記者感慨萬千,這條咸陽人人皆知的市區主干道,承載了幾代咸陽紡織人的工作生活。這里直到現在仍聚 集著咸陽大型紡織企業,這些企業曾在建國后的很長一段時間擁有過無比的輝煌。“過去的咸陽紡織工人比市長工資還多兩塊錢。”“當年紡織廠一下班,一大批紡 織女工從工廠走出來,是人民路每天必不可少的風景。”“那時候年輕小伙子都希望能娶紡織女工做老婆。”從當地人談笑間的回憶,記者仿佛看到了當年那個千人 紗萬人布的咸陽城。
在參觀人民路上始建于1952年的西北第二棉紡織廠時,記者除了感受到國營老紡織廠特有的濃厚集體氛圍和文化建設,也看到企業仍有大量老舊設備還在運轉,其中有相對年輕的“90后”機器設備,也仍有許多“50后”機器設備還在繼續工作著。
據介紹,雖然經過多次整修,但西北二棉的工作環境還是不夠理想,車間管道老化,還有為固定廠房頂梁而橫亙在機器中間的建材,也都一定程度上影響著企業的 生產效率。西北二棉黨委副書記朱四斌在采訪中就說道,西北二棉發展至今有多重因素構成,搬到新興工業園是企業發展的需要,也是企業員工們所期待的,不僅能 擁有更佳的工作環境,提高工作效率,還能使自身收入得到提高。
浴火重生新興工業園肩負歷史使命
朱四斌所說的咸陽新興紡織工業園,就是咸陽紡織人始終未放棄的結果。
2011年4月,陜西省委、咸陽市政府整合資源,聚力發展咸陽新興紡織工業園,省委書記趙正永高度關注園區建設和企業技改搬遷工作,要求咸陽市將紡織工 業園建設作為重中之重,并在政策、資金、土地指標等方面給予大力支持。為此,咸陽市委市政府還專門成立了以市委書記為組長的園區建設領導小組,以園區建設 和國有紡織企業重組整合為契機,以傳統紡織產業結構調整為突破口,重振咸陽紡織產業。就這樣,占地10.83平方公里的新興紡織工業園應運而生,并且僅3 年時間就已初具規模,向著中國**的現代化紡織工業基地快速前進。
在隨后參觀咸陽新興紡織工業園時,記者也充分感受到什么叫“新舊兩重天”。現代化園區規劃、布局科學合理的廠房和馬路,讓人立刻從50年代的大生產時代“穿越”到21世紀的現代智能發展時代。
在即將搬遷的秦越紡織有限公司廠房中,記者通過項目施工方九冶集團紡織工業園項目主管楊春玲的介紹,詳細了解到工業園提供給企業**現代化集中、緊湊、 合理的空間規劃,力求實現企業發展*佳效果。參觀當天恰巧也是部分車間交工的日子,秦越紡織有限公司總經理范振華告訴記者,經過整合的秦越紡織,從項目確 立到在工業園建廠,效率之高也是行業少有,這離不開咸陽新興紡織工業園管委會的大力扶持,相信未來秦越紡織在工業園內將會有更好的發展。
而后,在已經搬進產業園的咸陽紡織集團一分廠(原西北一棉)新廠房中,記者看到一臺臺嶄新的機器,明亮干凈的廠區與老廠區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據咸陽紡織 集團副總經理王志強介紹,“這些設備大部分從德國進口,其余不是進口的,我們也是選用了國內的先進機器,將在未來10年保持國際國內**水平。搬遷后,一 分廠企業萬錠用工由原來的200人減少到36人;紗線質量由原來的烏斯特公報50%水平,提高到現在的5%水平。搬遷入園達產達效后全員勞動生產率可從每 年14萬元/人提高到每年60萬元/人。我們的生產經營策略是用精良品質占領市場,用特色產品拓展市場。”
據悉,2015年,紡織行業 增速放緩,而咸陽紡織集團搬遷進園區的企業1~11月實現利潤898萬元,預計2015年全年能達到千萬元,集團工業總產值達到13.19億元,自營出口 創匯2950萬美元。這些數字在行業內也許算不上多么輝煌,但是在經濟環境整體下滑,咸陽紡織艱難轉型的情況下,我們能看見咸陽紡織人的堅持和努力。
奮力爬坡招商引資加快園區發展
據悉,咸陽新興紡織工業園自2012年7月啟動建設以來,已建設項目25個,總投資60.78億元,完成投資50.08億元,重點區域水、電、氣、路、暖等“七通一平”綜合配套全面建成,搬遷企業入園如期生產,北片區建設已初具規模,建設速度走在同類園區前列。
入園紡織企業不僅有咸陽紡織集團這樣的老國企,還有陜西方圓集團杜克普服裝有限公司這樣的新型股份制企業。作為陜西省服裝自主品牌的龍頭企業,陜西方圓 集團杜克普服裝有限公司總經理楊雯英告訴記者,在工業園招商引資的機遇下,將原生產線搬遷至工業園,新建成的廠房是原廠區的三倍,引進了先進的服裝設備并 對現有的設備進行了升級改造,從原來年產5萬件提升到年產30萬件。
新興紡織工業園對入駐企業盡可能地給予支持與幫助,方圓集團新建的漢普頓高端西服生產線在園區管委會的幫助下,很快投產。對此,楊雯英充滿感激,“園區還幫我們與香港正南國際貿易有限公司達成合作,擴大生產規模,預計2016年可達到年產50萬件的生產能力。”
咸陽新興紡織工業園管委會副主任劉小建告訴記者,園區從成立之初至今,始終把招商引資作為重點工作來抓,先后簽約了一批入駐項目,但由于近幾年國際、國 內經濟環境的影響,尤其是對紡織類企業來講舉步維艱,很多企業已放緩向外投資步伐,但園區招商并沒有停止。“在新常態下我們轉變招商引資方式,以招商為重 點采取合作、合資、租賃等方式。目前,已達成香港正南與方圓的合資成果;新絲綢之路國際商貿城一期項目,已于2015年12月7日完成總平面批復,目前正 在辦理相關手續,開工在即;經緯紡機項目2016年也即將開工;正在洽談的還有際華染整合作項目和眾創空間(中小企業孵化器)等項目。”
在園區里,一棟“太師椅”造型的9層大樓引起記者興趣。據劉小建介紹,“這是我們的紡織服裝技術研發檢測中心和省級工程技術中心,也將是西北地區*大的 紡織研發中心。”據了解,為實現產業聚集和價值提升,園區不僅加強了產業鏈協同創新平臺的搭建,而且啟動了紡織服裝信息、政務、技術檢測、金融、物業化服 務等5大公共服務平臺的建設。
近年來,園區招商引資工作雖然總體態勢良好,但還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對此園區領導們有著清醒的認 識,園區產業鏈配套不完整和缺少大項目、大品牌是目前的軟肋,下一步,園區將重點解決這些問題。劉小建表示,咸陽新興紡織工業園目前就像正在成長中的幼 苗,要經常“培培土、澆澆水、施施肥”,希望相關各界給予咸陽紡織產業發展更多的幫助。
給它再次騰飛的時間
近日,有關咸陽新興紡織工業園的一些新聞引起行業人士廣泛關注。記者有幸在此時前往該工業園,實地了解園區情況。
無論是身處咸陽市人民路的老紡織廠,還是參觀咸陽新興工業園內咸陽紡織集團一分廠、二分廠,秦越紡織有限公司,陜煤集團咸陽新型熱能有限公司,甚至是工 業園內的職工配餐中心,記者感受到的都是咸陽紡織人對行業的熱愛。低于市價的職工配餐中心和員工住房,現代化的新廠房,一應俱全的園區配套設施,讓這個老 紡織工業基地迎來一次重生的機遇。
“沉思往事立殘陽,當時只道是尋常。”曾經咸陽紡織業身處發展有利時期,集天時地利人和迅速實現騰 飛。然而,當前我國進入經濟發展“新常態”,這也給咸陽紡織業帶來更多的機遇和挑戰。欲速則不達,即使咸陽新興紡織工業園實行的是邊拆遷邊建設,及時安置 拆遷村民的人性化政策,但從現實角度來看,工業園建設需要時間。規劃做完以后,實施也需要一個過程,城中村的拆遷再建設,拆掉是一個過程,出讓又是一個過 程,建設也是一個過程。同時我們要知道,審視產業經濟走勢有一個前提就是,產業發展自有其客觀規律,任何政策調整,即使及時到位,真正見效并*終使經濟重 回增長區間,都需要耐心和時間。
作為“保姆產業”,紡織業曾養育了無數的咸陽人,這個咸陽曾經的**大行業已經過一次涅,我們要給它足夠的時間,也要相信咸陽新興紡織工業園必然能夠助力咸陽紡織的再次騰飛,讓“夢桃精神”流傳更久。
1、檢測行業全覆蓋,滿足不同的檢測;
2、實驗室全覆蓋,就近分配本地化檢測;
3、工程師一對一服務,讓檢測更精準;
4、免費初檢,初檢不收取檢測費用;
5、自助下單 快遞免費上門取樣;
6、周期短,費用低,服務周到;
7、擁有CMA、CNAS、CAL等權威資質;
8、檢測報告權威有效、中國通用;
①本網注名來源于“互聯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或者來源機構所有,如果有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個月內與本網聯系,聯系郵箱service@baijiantest.com,否則視為默認百檢網有權進行轉載。
②本網注名來源于“百檢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百檢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想要轉載本網作品,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已獲本網授權的作品,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百檢網"。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③本網所載作品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百檢立場,用戶需作出獨立判斷,如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