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百檢網 時間:2021-12-15 來源:互聯網
為何會這樣?劉老板說,一是他們對新國標把握不好。2015年, 他的軋花廠一兩棉花也沒有進行公檢。這有兩個原因,一個是參與公檢需要一部分費用支出,劉老板不愿支付;另一個是怕公檢的結果不會太好,不敢檢。劉老板 說,就因為他們企業的自檢人員對新國標把握不準,他們也就“掩耳盜鈴,自欺欺人”地自檢了。二是把握不準市場。本年度棉價怎么走?市場說了算,還是政策說 了算?大多數軋花廠拿不準。本年度,內地棉花高開低走,80%以上的軋花廠撲騰了幾下,就銷聲匿跡了。“關鍵還是老思想在作怪。”劉老板說,本以為152 0173 3840-13500元/噸就是抄底價了,沒想到地板下面還有地下室,目前期貨徘徊在11200-11300元/噸之間,讓大家真正嘗到了市場的無情。
一切皆緣于“輕信”。劉老板說,不僅他們企業,很多企業本年度虧本虧在了“輕信”上。**是輕信了賬期承諾。2015年10-11月份,劉老板的企業開足馬力收購加工,將全部老本都搭上,加工了1000余噸棉花并順利銷售。但是,60%以上的交易是賒銷,下游廠家答應賬期*多30天。可是,棉花一出廠,賬期也就遙遙無期了,現在劉老板仍有500多 萬元的貨款沒有追回。其次是輕信了質量標準。目標價格時代與臨時收儲時代的一個鮮明的不同,是國家收儲是給紡企代收,說白了質量好壞與己無關。而現在呢? 紡企買棉是為自用,必然毫厘必爭。劉老板說,他們帶著小樣,經買家檢驗、定好價格才會起運,但很多情況是貨到地頭死。劉老板感嘆,這是一個買方的市場,賣家就得認栽。
本年度很多軋花廠遭遇了“滑鐵盧”,從劉老板說的來看,把握新國標,保證質量是企業必修內功,而把握市場,吃透用棉企業更是企業的護身鎧甲。久在樊籠里,何時返自然?得有一雙看世界的眼睛,翅膀還得長結實了,才能一飛沖天。
1、檢測行業全覆蓋,滿足不同的檢測;
2、實驗室全覆蓋,就近分配本地化檢測;
3、工程師一對一服務,讓檢測更精準;
4、免費初檢,初檢不收取檢測費用;
5、自助下單 快遞免費上門取樣;
6、周期短,費用低,服務周到;
7、擁有CMA、CNAS、CAL等權威資質;
8、檢測報告權威有效、中國通用;
①本網注名來源于“互聯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或者來源機構所有,如果有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個月內與本網聯系,聯系郵箱service@baijiantest.com,否則視為默認百檢網有權進行轉載。
②本網注名來源于“百檢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百檢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想要轉載本網作品,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已獲本網授權的作品,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百檢網"。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③本網所載作品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百檢立場,用戶需作出獨立判斷,如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