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百檢網 時間:2021-12-15 來源:互聯網
在這方面,本網在過去作過多次圖文報道。眼下,在大豐,由于種管投入上的差別,常規棉田棉花長勢明顯差于輕簡宜機化栽培模式的田塊,從理論與實 踐的角度,比較鮮明地看出該市探索輕簡宜機化栽培模式已取得了成功。在棉花進入盛鈴期,信息員再次踏進試驗田,欣賞新模式棉花產生的豐收美景。 “種棉辛苦,苦在收棉。手工采拾棉花,一人***多只能采摘一畝;而機械化采摘,一畝地只需要幾分鐘”。 接待我們的大豐市稻麥棉原種場技術骨干老朱開門見山,笑呵呵地夸起輕簡宜機棉的神奇所在。據該市農委的同志介紹,近兩年大豐積*投入輕簡栽培棉花尤其是 “機采棉” 技術探索研究,力爭在不久的將來全面采用輕簡式宜機化種收棉花,且初期試驗已取得成功。去年10畝“試驗田”收獲時僅用25分鐘,今年“試驗田”擴大至 100畝,目前,這些機采棉田長勢良好,棉鈴累累,豐收在望。 其實,探索宜機棉,大豐從2012年就開始了。當時,該市農業部門針對傳統棉花生產投本投勞多的實際,想通過農藝、農機的融合,對傳統農業進行“升級”, 改變“種棉花一年忙到頭”的傳統狀態。市稻麥棉原種場場長、推廣研究員王宣山是個有心有為的人,他先在廣袤的海邊建招待所、辦食堂砌試驗室,為各路農技科 研人員來場工作先建好生活工作基地,而后他主動積*地與南京農業大學、揚州大學、省農科院等對接,成功引進了輕簡宜機化棉花栽培研試項目,在稻麥棉原種場 拿出上等良田,用于適宜全程輕簡宜機化的棉花生產試驗研究,開始了一場沿海傳統棉區生產轉型升級的“棉花生產革命”。 與傳統棉花生產相比,“宜機棉”從種到收的過程,處處透著一股“不一樣”。項目承擔單位負責人王宣山告訴記者,“宜機棉”的品種是科研機構為機械化采收 “定制”的。傳統棉花采用播種后移苗的方式,“機采棉”是直接用機械化播種。而為了適應采收時的機械操作,“機采棉”在種植茬口、品種選用、行株距配置等 方面有特殊要求,均要適宜機械化大田作業。在管理過程中,他們還通過栽培、藥劑等措施,控制棉鈴吐絮期一致,便于機械化一次性摘收。
2013年11月4日,建在稻麥棉原種場上的10畝“試驗田” 里出現了歷史性的一幕,這天,來自長江流域五省一市的棉花專家與大豐棉農共同見證了沿海百年棉花生產史上首度采用機械采收棉絮的神奇時刻。“連國家農業部 都來了‘大領導’” ,老朱再次興奮起來。他繪聲繪色地說,當采棉機從棉地里駛過,
如今,大豐市“輕簡宜機棉”研究試驗已被列入國家現代農業產業體系項目。今年,大豐市“機采棉”試驗的腳步邁得更大了。全市不僅大幅擴大了輕簡 育苗移栽棉花的面積,機械化植保、收獲的適應性研究步伐加快。由于該市東西部土質、氣候有別,研試中,今年該市把100畝“試驗田” 分布涵蓋進了當地里下河、沿海灘涂鹽堿地等兩種土壤結構的地塊進行研試并記載積累相關數據經驗。其中市稻麥棉原種場70畝,土壤為濱海鹽土;劉莊鎮民主村 30畝,屬里下河棉區。當前,正值棉花開花結鈴高峰期,我們看到,機采棉田長勢穩健,節密蕾壯、花艷桃多,一片豐收景象。王宣山高興地說,我場今年“宜機 棉”的各項生育指標良好,只要后期老天幫忙,將實現既高產又達到機采的要求,并充分表明我們的棉花生產創新性研究進展順利,大成在即。
1、檢測行業全覆蓋,滿足不同的檢測;
2、實驗室全覆蓋,就近分配本地化檢測;
3、工程師一對一服務,讓檢測更精準;
4、免費初檢,初檢不收取檢測費用;
5、自助下單 快遞免費上門取樣;
6、周期短,費用低,服務周到;
7、擁有CMA、CNAS、CAL等權威資質;
8、檢測報告權威有效、中國通用;
①本網注名來源于“互聯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或者來源機構所有,如果有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個月內與本網聯系,聯系郵箱service@baijiantest.com,否則視為默認百檢網有權進行轉載。
②本網注名來源于“百檢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百檢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想要轉載本網作品,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已獲本網授權的作品,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百檢網"。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③本網所載作品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百檢立場,用戶需作出獨立判斷,如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