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百檢網 時間:2021-12-15 來源:互聯網
今年的中央1號文件提出,啟動新疆
這就意味著,棉農此后將按照市場價格出售棉花,當市場價格低于目標價格時,國家將對試點地區的棉農給予相應的補貼。
近幾年來,長江流域、黃河流域棉田面積不斷縮減。日前,記者在采訪山東、湖北等地棉農、棉商、棉種企業時了解到,多地棉田面積仍在減少,種棉積*性不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根本原因是我國棉花主產區空間布局重心正向西北內陸地區轉移。
不再“經濟”的經濟作物
魯西北地區有這么一個說法:“金高唐、銀夏津”。如今很難說清這句話的出處,但是,流傳*廣的一個解釋,與棉花有關。
據《高唐縣志》記載,“棉為高唐之恒產”、“貨以木棉甲于齊魯”。“恒產”一說確實不虛,高唐縣種棉花,始于宋、延于元,明清*盛,直至今日,種植面積依然不小。種植史長,人人善種棉,產量高,商品量也大,“貨以木棉甲于齊魯”。棉農賺了錢,帶動周邊市縣也跟著種棉。其中,與高唐縣緊鄰的德州市夏津縣植棉業很快發展起來,于是便形成了“金高唐、銀夏津”的說法。
“金高唐”的琉璃廟村,棉農趙德華家過去十幾年間的主要家庭收入就來自棉花,靠種棉,他養活了5個女兒。種棉效益*高的時候,趙德華不分晝夜地開荒種棉,*多時種了20畝棉花。2011年時,他還有16畝棉田。
而如今,趙德華已經不種棉了。“費工費事,效益還不行,不如種糧食。”種了大半輩子棉花,對棉花很有一份感情的趙德華,也開始抱怨起種棉了。
談起不再種棉的原因,趙德華說,*主要是勞動力投入太大了。打棉杈,掐邊心,殺棉蟲,拾棉花,耕地也要好幾遍,里里外外要干一個月。“現在種糧食全程機械化,頂多三五天工作量,種下去之后就可以出去打工,每天‘悠悠達達’也能賺100多塊錢。”按趙德華這個還略有保守的算法,種棉的勞動力投入,至少價值3000元。
問起種棉的效益,趙德華更是連連擺手,“棉花雖然叫做經濟作物,但是并不‘經濟’了”。在他印象中,種棉*多的那幾年,小麥大約0.6元/斤,而一斤棉花可以賣到4元錢,種棉花當然劃算。而現在,小麥*低收購價接近1.2元/斤,一斤棉花還賣不到5元錢。
“也許是大環境造成的吧,棉花賣不上錢了。”2010年左右,棉花價格*高的時候,趙德華家帶著潮氣的
趙德華所說的‘大環境’,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棉花臨時收儲政策和目標價格政策。
2011年,我國開始實行棉花臨時收儲政策。過去幾年,這項政策的確對穩定棉花生產、保護棉農利益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由于棉花收儲價格一直高于進口價格,收儲壓力越來越大。今年4月,棉花臨時收儲政策廢止,目標價格政策適時出臺。
但是,152 0173 3840元/噸的目標價格,本來就比去年20400元/噸的臨時收儲價格低一些,再加上補貼實施細則尚未出臺,棉農心里沒有底,也就更不愿意種棉花了。
不僅趙德華不再種棉,他所在的梁村鎮,乃至高唐縣,棉田面積近幾年也在不斷減少。1984年,高唐縣百萬畝農田中,約有6成種的是棉花,而今年只種了12.8萬畝。
只為了給孫子做一床
同屬于山東省,距離高唐縣直線距離140多公里的高青縣,棉田面積也越來越小。植棉高峰時期,高青縣68萬畝耕地中,棉田就占了36萬畝,如今萎縮到了2萬畝。
今年33歲的李文文,是高青縣劉坊村有名的植棉能手。2009年,她一人種了近百畝棉田。當年,新棉開秤價高達7.5元/斤,李文文一下子成了百萬富翁。而如今再去看那片為李文文家立下赫赫戰功的棉田,已經變成了玉米高產創建示范田。“同樣的地,棉花只能種一季,糧食可以種兩季,蔬菜瓜果可以多季。”在李文文的“小九九”里,種棉花與小麥、玉米大體相當,比種蔬菜則差得遠了。
在高青縣的唐坊、黑里寨等土地有些鹽堿化的鄉鎮,本是*適宜種棉的。而如今,只有在溝邊路沿才能看到零星的棉田。“俺這地種不了別的,只能種棉花。”路邊棉田里一位給棉花打杈的大娘告訴記者,她種棉花不為了賣錢,只是想留到秋后給要娶媳婦的孫子做一床棉被。
今年63歲的鄭念太,是高青縣小有名氣的棉花經紀人。他的手機時不時會“滴”的響一聲。“都是我之前預訂的棉花行情短信,現在這一行不行了,短信我也懶得看了。”二十年前,鄭念太一個人一年的收購量就有1000噸,而現在,連10噸都不到了。他之前牽頭成立的一家棉花合作社,現在也基本名存實亡了。
當下正是給棉花施藥的時候,往年此時,高青縣農資老板相秀國的農藥店里會擠滿前來咨詢購藥的棉農,如今卻是門可羅雀。記者等了許久,只有一個棉農來買藥。這位曾因為種棉受過省里、市里表彰的唐坊鎮老棉農石鋼,今年只種了一分田。“同樣一畝地,種棉花需要底肥350元、追肥50元、耙地80元、播種50元、灌溉150元、薄膜80元、打藥400元,再加點其他花銷,就是1200元。”石鋼把種棉的成本算得清清楚楚。
根據山東省農業廳的統計,去年該省皮面單產為65公斤/畝。按照152 0173 3840元/噸目標價格計算,每畝地收入為1287元。
把老棉農石鋼所計算的成本和以目標價格、平均單產計算出來的收入一對比,就不難理解棉田面積為何不斷減少了。“我們這地方,棉田面積持續萎縮是不爭的事實。或許再過些年,棉花就成了‘稀有植物’了。”黑里寨鎮農委主任孫浩無奈地說。
棉農都去哪兒了?
“打工。高青當地的工值為50~100元/天,半年算下來,少說也有一萬元。”石鋼告訴記者,很多棉田都改種了糧食,農民播種之后就去打工了。
再收購一兩家新疆棉種企業
根據山東財經大學副教授朱啟榮的一份研究,1980-2000年中,我國棉花生產空間布局經歷了兩次較大的變遷,從長江流域遷到黃河流域,再遷到西北內陸地區。
上世紀80年代,長江流域的湖北、湖南、四川、江蘇四個棉花種植大省棉田面積迅速萎縮,而黃河流域的山東、河北、河南三省棉花面積大幅增加。其中,棉花種植面積增加*多的25個縣(市)中,有18個分布在山東,到1990年時,山東已經是全國**大產棉省。
而到了上世紀90年代,棉花種植空間布局的重心移到了西北內陸,尤其是新疆地區。長江流域和黃河流域棉花種植面積同時下降,山東又是全國棉田面積減少*多的省份,面積減少*多的25個縣(市)中,還是有18個分布在山東。
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00年之后,長江、黃河流域棉花種植面積都有所恢復,直到近幾年再度萎縮,而西北內陸地區則一直保持高速增長。
湖北惠民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成立于2003年,靠培育棉種起家的種子企業。企業成立時,正值長江流域棉花種植面積恢復期,湖北惠民趁勢而上,很快就在長江中下游棉種市場上處于**地位。
2010年,這家發跡于長江中下游的種企,收購了新疆金天地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并增資3000萬元,成立了新疆惠民種業有限公司。在阿克蘇和石河子、奎屯建立了科研育種站,在庫爾勒建起了自己的加工、倉儲、研發、檢測中心,在喀什成立了分公司,“我們判斷,今后棉花主產區一定在新疆”。惠民種業總經理劉立清告訴記者,企業未來的打算是再收購1~2家棉種企業,迅速擴大在新疆的市場份額。
1、檢測行業全覆蓋,滿足不同的檢測;
2、實驗室全覆蓋,就近分配本地化檢測;
3、工程師一對一服務,讓檢測更精準;
4、免費初檢,初檢不收取檢測費用;
5、自助下單 快遞免費上門取樣;
6、周期短,費用低,服務周到;
7、擁有CMA、CNAS、CAL等權威資質;
8、檢測報告權威有效、中國通用;
①本網注名來源于“互聯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或者來源機構所有,如果有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個月內與本網聯系,聯系郵箱service@baijiantest.com,否則視為默認百檢網有權進行轉載。
②本網注名來源于“百檢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百檢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想要轉載本網作品,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已獲本網授權的作品,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百檢網"。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③本網所載作品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百檢立場,用戶需作出獨立判斷,如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