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百檢網 時間:2021-12-15 來源:互聯網
“可以說,我們的這一技術產品填補了國內空白,擁有多項發明與實用新型專利,是對棉稈收獲環節的一大突破。”中國農機院生物質能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王俊友主任介紹說。
?
秸稈規模化綜合利用企業––國能生物發電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國能集團”)常務副總裁李明奎一語道破這種新產品給其帶來的積*促進作用:“目前,秸 稈直燃發電中原料收儲運過程機械化程度很低,造成原料收購價格偏高,中國農機院推出的這種棉稈聯合收獲機可以說對我國的生物質發電創造了一個更好的發展機 遇,也標志著將生物質能源的收儲運水平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
?
應運而生
?
11月22日,在小雪節氣這**里,山東省東營市河口區并沒有被寒冷所籠罩,相反,卻被一股熱情所覆蓋,原來是這里正在舉辦棉稈收獲新技術現場演示會,現場的每一個人都感受到棉稈聯合收獲機帶來的震撼效果。
?
在演示現場,中國農機院推出了新產品––中農機4MG-275型自走式(可選配撿拾臺或割臺)棉稈聯合收割機,該機實現了棉稈直接收割、切碎、集箱、自卸等一體化作業,將棉稈的傳統收獲環節濃縮成聯合收獲一個環節;同時實現了棉稈的撿拾、切碎、集箱、自卸等作業一體化功能,將棉稈的傳統收獲環節濃縮成整株拔取鋪條、撿拾聯合收獲2個環節。中國農機院副院長李樹君在現場表示,“這兩臺機器縮減了棉稈收獲加工環節,實現了棉稈的分段高效聯合收獲作業,提高了作業效率、降低了勞動強度,從而也大大降低了成本,為棉稈資源規模化工業利用提供了原料收集技術裝備支撐。”
?
記者了解到,這種棉稈收割機,是中國農機院借鑒吸收國內外機型的相關先進技術,面向我國生物質能快速發展對棉稈原料規模化工業利用市場需求,首次自主集 成研發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專門用于棉稈收集的高效設備。目前,該機已在國能生物質發電有限公司新疆阿瓦提、巴楚等項目批量推廣應用,使用效果良好。該技術 產品的主要研發負責人王俊友主任告訴記者:“去年,該產品在國能集團的新疆生物質能發電廠推廣了40余臺;今年,針對黃河流域
?
提到開發這種新技術產品的初衷,王俊友說,一方面國能集團和中國農機院有著良好的合作關系,在生物質能源的利用過程中提出農業機械化產品的需求,中國農機院配合研發生產其所需產品;另一方面,加快推進秸稈綜合利用,必須**解決秸稈機械化收割的瓶頸問題。
?
一筆可觀的“經濟賬”
?
花十幾萬買臺機器,對企業來說不算什么,但對農民來說,可以說是冒著一定風險。棉稈收割機到底一年能帶來多少經濟效益?多長時間才可以回本?這都是人們 在購買機器前所反復考慮的問題。顯然,張維山作為山東省東營市河口區**個“吃螃蟹”的棉稈收獲經紀人,對此更有發言權。
?
“今年上半年,我偶然在中國農機院的一個展示會上看到這種機器,當時,就覺得這個機器蠻好,很想買一臺,但由于這一產品那時只配有割臺,并不適合山東的 棉花收獲,因此沒有買。”張維山說,“沒想到,中國農機院很快就推出了適合山東棉稈收獲的新產品,于是我在十天前買了兩臺,每臺花了16萬元左右。”
?
目前,張維山已經下了5萬畝的棉花地秸稈收獲的訂單,估計這5萬畝棉花地能產出秸稈1.5萬噸左右,但他也強調,棉稈的運輸問題仍是目前的*大難題。
?
“該機器的作業效果不錯,一般可達到每小時10畝以上,帶來的實際經濟效益也很可觀。”張維山說,“如果按照每天收50噸來算的話,一年應該可以回本。但在實際作業中,按照這種算法進行作業屬于超負荷運作,而且,隨著現在用工成本的增加,同時,看到經紀人賺錢,明年在向農民收秸稈時,農民就可能會提高價格,我們經紀人獲利空間也減小不少。”
?
走在技術的前沿
“農業機械化新技術產品的開發和推廣必須要以科研為主體,通過現場的操作演示,讓農民親眼看到新技術產品的實際作業效果,這樣,新技術產品才能有效地推 廣開來。”李樹君表示,“秸稈的資源化、商品化利用是我國的一項重大舉措,而農作物秸稈收集是秸稈綜合利用的基礎,秸稈規模化工業利用,必須用工業化、機 械化的集儲手段來保證原料供應,作為農業機械新技術產品研發的前沿陣地––中國農機院,在新產品開發上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和無法回避的使命。”
?
由于科技含量較高,該產品的實際經濟效益已經被很多地方經紀人所認可。但這種棉稈聯合收割機在推廣過程中遇到的*大問題還是價格因素,因為買這樣一臺機 器,正常情況一年可以回本,但由于受國家宏觀政策的影響,今年地方收秸稈價錢較高,明年價格也可能走低,關鍵是由于這一領域的產品還不像小麥收割機那樣配 套體系完善,認知度高,一年下來有個固定的保有量,因此地方經紀人不得不將此類因素考慮進去,買的時候就多了幾分猶豫。”王俊友表示。
?
國能集團副總裁劉珂認為,中國農機院推出的棉稈收割機市場前景十分廣闊。作為國內專門從事生物質發電的國能集團,一直以農業廢棄的秸稈作為可利用的燃料,目前已在全國建立了16個生物質發電項目,生物質能發電目前普遍被看好,一方面解決了農村剩余廢棄農作物秸稈利用問題,另一方面秸稈發電提供了綠色能源,有利于環保,這也必將促進這種新技術產品的推廣和應用。
?
“不同于其他技術的開發,棉稈收獲新技術產品的研發需要進行大量的調研工作,要考慮問題也復雜的多,從根本上說要考慮的問題是多方利益的一種博弈,并貫穿于農民、地方經紀人、研發部門和秸稈綜合利用企業多個環節。”農業部農機化管理司科教處劉云澤調研員表示。
?
1、檢測行業全覆蓋,滿足不同的檢測;
2、實驗室全覆蓋,就近分配本地化檢測;
3、工程師一對一服務,讓檢測更精準;
4、免費初檢,初檢不收取檢測費用;
5、自助下單 快遞免費上門取樣;
6、周期短,費用低,服務周到;
7、擁有CMA、CNAS、CAL等權威資質;
8、檢測報告權威有效、中國通用;
①本網注名來源于“互聯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或者來源機構所有,如果有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個月內與本網聯系,聯系郵箱service@baijiantest.com,否則視為默認百檢網有權進行轉載。
②本網注名來源于“百檢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百檢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想要轉載本網作品,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已獲本網授權的作品,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百檢網"。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③本網所載作品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百檢立場,用戶需作出獨立判斷,如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