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百檢網 時間:2021-12-15 來源:互聯網
1.1. 種植業現狀
(1)農產品總量平衡
種植業的主要任務是維護國家糧食安全。近年來,我國糧食產量不斷增加,我國已經連續6 年增產。截止2008 年,我國糧食產量為5.28 億噸,比2000 年增加6653萬噸,增幅達14.4%;人均糧食產量為399 公斤,比2000 年增加了9%。主要農產品人均占有量為570 公斤,城鎮及農村人均主要農產品消費量分別為76 公斤和152 0173 3840 公斤。農產品總量供給相對寬裕。
(2)品種結構仍待完善 我國種植品種結構上不盡合理。我國小麥、稻谷作為主糧供給非常充足;但隨著人民生活品質的提高,對肉蛋奶的需求增幅較大,飼料需求迅速發展大幅增加了對玉米的需求量,玉米供給停滯不前導致玉米供給偏緊;在進口轉基因大豆沖擊下國產大豆產量每況愈下,國內大豆消費對外依存度已達70%;
(3)農產品價格穩步提高 從2004年開始,我國開始對稻谷、小麥實施實施*低收購價制度,并每年保持一定增長幅度,另我國還對大豆、玉米、油菜籽等農產品實施臨時收儲制度,以保護農民種植收益,促進農產品價格穩定運行。近年來小麥、稻谷、玉米價格穩步上行,大豆價格受國外進口大豆價格影響波動較大;棉花、白糖價格受產量大小年影響而振蕩加劇。2009年以來,受國內*端天氣影響,糧食作物生產受災比較嚴重,而下游需求一直延續穩定增長態勢,玉米、棉花、糖料作物出現供求偏緊的態勢,價格漲幅較大。
(4)農業物質裝備和科技水平不斷提高
農業現代化的一個重要標志是機械化程度情況,近10 年來,我國農用機械擁有量大幅增加,2008 年主要農用機械總動力為82190 萬千瓦,比152 0173 38408 年增加了82%;年度增長率保持在6%左右。我國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可達48.8%,水稻種植、水稻收獲、玉米收獲等薄弱環節機械化作業水平分別達到16%、56%、17.6%。
農業科技創新能力不斷增強,一大批先進適用農業技術推廣應用于農業生產,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為農業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撐。改革30 年來,我國培育出主要農作物新品種1500 多個,主要農作物品種實現了2~3 次大規模更新換代,超級稻、矮稈小麥等新品種的培育成功,為提高糧食單產發揮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超級稻實現了畝產800 公斤的跨越,另奶牛良種覆蓋率提高到44%。
(3)種植區域化格局已然形成
一、糧食主產區基本形成。糧食生產中水稻主要集中在長江中游、西南和東南地區,北方粳稻則主要集中于東北地區,小麥主要集中于黃淮海的冀魯豫三省和西北地區,玉米主要集中于東北和冀魯豫三省區。 二、經濟作物產區初步形成。棉花形成三大產區,新疆棉花主產區、冀魯豫棉花主產區和長江中下游棉花主產區。花生、油菜和大豆為主的三大植物油料生產帶已經形成并基本穩定,冀魯豫三省花生區域生產格局基本穩定;長江中下游油菜籽生產穩步上升;內蒙古和東北大豆生產基本穩定。北方甜菜產區、南方甘蔗生產區。蔬菜產區基本穩定,南方產區地位提高。蘋果形成西北、黃淮海鮮食與加工兼用和東北加工專用型二大蘋果生產帶。
1.2. 種植業發展趨勢
一、種植經營規模化、專業化、商品化。我國以家庭為單位的土地經營體制不利于發揮規模經濟效益,現在國家允許土地流轉利于土地向農業種植能手集中,也利于農業科技推廣,從而實現連片種植、專業化管理、發揮適度規模經濟效益。
二、延伸產業鏈,提高農業產業化程度。引導各類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將基地建設和加工項目向優勢區域轉移,不僅可以引導種植業合理布局,也可以解決農民工就業、提高農民收入;另外加工企業延伸至種植環節,可以抵御原材料價格波動風險。農業產業化是解決"三農"問題的一個非常重要的途徑,也是未來農業發展方向。目前在全國范圍內初步形成了一批特色鮮明的農產品加工帶(區),延伸了種植業產業鏈條,提高了產業帶建設水平和質量。如河南、河北的小麥加工, 吉林的玉米加工,湖南的水稻加工,在全國均居于**地位,發揮了重要作用
1.3. 種植業投入產出分析
下表列示了我國種植業農產品成本與收益情況。我們分析發現,從成本利潤率來看,油料作物(大豆、油菜籽)、蘋果成本利潤率*高,在50%以上;糧食作物成本利潤率一般在30%左右;糖料作物中,甜菜優于甘蔗;棉花由于價格波動性較大,2008年出現種植虧損的情況。從每畝純收益來看,種植蘋果的收益*高,近2000元/畝;其次是油菜籽、甜菜,在300-400元/畝之間;再其次是稻谷,近300元/畝;再次是大豆、玉米、小麥,在200元左右波動。 盡管大多農產品成本利潤率在30%以上,但由于規模較小,農民總體收益較小,若以全國每戶農民2畝地,作物種植季為一年兩熟制,以每畝平均種植收益在300元/畝來計算,那么一年的總收益也不過1200元。這與農民外出打工收益相比實在少的可憐。近年來,種糧生產成本不斷上升,種子、農藥、化肥價格越來越高。進一步吞噬了農民種植收益。
1.4. 行業上市公司分析
1.4.1. 行業內上市公司比較
根據申萬研究的行業分類,種植業領域共10家上市公司,其中豐樂種業、登海種業、敦煌種業、隆平高]、荃銀高科從事種子的研制及銷售;*ST香梨從事果蔬生產;新農開發、新賽股份從事棉花種植及相關業務;北大荒從事糧食作物生產。*ST中農目前暫停上市且資產重組可能性較大,我們將其剔除。
從股本規模來看,種植業上市公司股本規模偏小,平均股本38235萬股,其中北大荒規模*大,為17.7億股,大多數公司股本規模在2-3億之間。 從償債能力來看,流動比率及速動比率加權平均值分別為1.6和1.0,登海種業、荃銀高科、隆平高科好于行業內平均水平;產權比率行業平均為1.16,說明長期償債能力較弱,登海種業、荃銀高科、*ST香梨產權比率較低,長期償債能力較強。從公司營運能力來看,種植業上市公司資產周轉能力均較差,這與種植業的生長周期有關。
從盈利能力指標來看,種植業上市公司平均毛利率在28.6%,凈利潤率在10%左右,其中登海種業、荃銀高科的毛利率及銷售凈利充均明顯高于行業內其他公司,表明盈利能力較強;從成長性指標來看,2009年報顯示營業收入及凈利潤增長率均出現大幅回升。主要原因一是2008年基數較低,有些公司出現虧損。二是2009年農產品價格普遍出現較大幅度上漲帶動行業景氣回升,行業內上市公司業績大幅增長。荃銀高科為2010年才上市,其成長性指標低于行業平均水平并不表明其成長性較差。從市盈率來看,以2009年年報數據種植行業平均市盈率為93,若以TTM數據來計算,目前種植業行業市盈率為66倍,高于農林牧漁行業平均值54倍和全部A股的19倍。
1、檢測行業全覆蓋,滿足不同的檢測;
2、實驗室全覆蓋,就近分配本地化檢測;
3、工程師一對一服務,讓檢測更精準;
4、免費初檢,初檢不收取檢測費用;
5、自助下單 快遞免費上門取樣;
6、周期短,費用低,服務周到;
7、擁有CMA、CNAS、CAL等權威資質;
8、檢測報告權威有效、中國通用;
①本網注名來源于“互聯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或者來源機構所有,如果有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個月內與本網聯系,聯系郵箱service@baijiantest.com,否則視為默認百檢網有權進行轉載。
②本網注名來源于“百檢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百檢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想要轉載本網作品,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已獲本網授權的作品,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百檢網"。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③本網所載作品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百檢立場,用戶需作出獨立判斷,如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