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中棉所:2011年全國棉花生產有望豐收 中國農業科學院棉花研究所《2011年中期全國棉花產需形勢展望報告》稱,只要生長后期天氣正常,不出現流域性災害,今年國內棉花生產將是一個豐收年景。圖為2011年7月19日,山東鄒平縣碼頭鎮一名返鄉大學生在谷家村帶領留守兒童認識棉花生長情況。 CF |
|
? | |
? |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棉花研究所(下稱中棉所)和國家棉花產業技術體系發布《2011年中
期棉花產業經濟運行報告》稱,目前整個棉花產業情景比金融危機時還要嚴峻和復雜。中國儲備棉管理總公司(下稱中儲棉)也認為,目前國內棉市多空交織,紡織運行疲軟,需求短期難以回暖,對國內棉價構成進一步下跌壓力。
紡織業“黃金期”或將結束
中國棉花生產景氣指數(CCPPI)是預測棉花產業經濟運行的重要指標。2011年上半年,CCPPI各月分別為344點、331點、330點、330 點、310點和300點,7月大幅下滑至276點。中棉所預測,2011/2012年度CCPPI將在250點~300點之間,比上年度回落50點,全國棉花產業經濟走向為“消費高位持平或下降,面積溫和擴大,進口持平或下降,價格高位下行。”
中棉所認為,受全球經濟復蘇的不均衡、國內調控銀根緊縮、通貨膨脹以及“高價棉”難消化等綜合因素影響,今年將是結束紡織業“黃金期”的轉折年景,一批棉紡企業不得不停產或倒閉。
“整個棉花產業情景比金融危機時還要嚴峻和復雜。棉紡產量2738萬噸可能是一個歷史頂點或離頂點不遠,棉紡業的投資和轉移需謹慎。”中棉所有關人士表示。
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全國棉紗產量和紡織品出口數量增長大幅回落。上半年棉紗產量1356.8萬噸,同比僅增長6.2%(78.9萬噸),回落9.6個百分點,表明我國棉紗產能步入了一個新的轉折點,但原棉消費基數很大且用棉短缺的局面不會改變。上半年紡織品服裝出口1117.3億美元,同比增長 25.7%。其中,價格上漲21.49%;數量僅增長3.88%,回落12.5個百分點。
上半年國內外棉花價格大幅攀高后大幅下跌。鄭州商品交易所CF1109合約從今年1月的32645元/噸的高位下降到7月的22124元/噸,降幅達 32.2%。國際上,洲際交易所10月的期貨價格從4月的*高152.53美分/磅下降到7月的106.91美分/磅,降幅達29.9%。生產成本上升、國際油價高企、通貨膨脹和城鎮化等因素都推動了原棉價格的上漲。
中棉所有關人士指出,從棉紡企業來看,高價棉在短期內難以消化。2003年時,高成本棉能在半年內消化,是因為那時棉紡織業處于高速擴張階段,同時 2004年進口低價棉具有“稀釋效應”。而今年,國家實施積*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緊縮銀根、控制物價上漲成為宏觀調控的首要任務。上半年6次上調人民幣存款準備金率,3次上調一年期存貸款基準利率,致使中小企業融資難,開工不足,經營困難。事實上,上半年CPI仍高達5.4%。同時,國際棉價高于國內,無進口棉的“稀釋效應”。此外,臨時收儲價對市場的打壓很大,迫使2010年度的高價棉“硬著陸”,承接高價棉的企業在短期內難以消化。
國內外棉價仍將延續跌勢
近期,紡織企業普遍反映歐美節日訂單稀少,紗線產品銷售不暢,棉紗價格繼續走弱。由于下游采購需求乏力,現貨成交量持續下降,棉花企業仍在降價促銷,新疆棉因庫存較大繼續領跌,但受國家明確新年度收儲政策提振,內地棉價跌勢明顯趨緩。
記者注意到,8月17日,中國棉花價格指數328級為19057元/噸,跌2元;229級為20538元/噸,跌28元;527級為16305元/噸,跌 86元。據報價紡織企業反饋,目前多數紡企仍舊隨買隨用,成交量并不高。由于紡織成品價格也呈現下滑趨勢,有一些存棉企業虧損嚴重,甚至被銀行低價拍賣,還有個別存在無力歸還貸款和棉農收購資金的企業。因此,當前市場形勢嚴峻,且存在混亂的局面。
中儲棉近日也分析認為,目前國內棉市多空交織,紡織運行疲軟,需求短期難以回暖,對國內棉價構成進一步下跌壓力。
國際棉價方面,中儲棉稱,歐美經濟形勢不佳,下游棉紗庫存大量積壓,紡織購棉需求受到抑制,加上印度放開本年度棉花出口,國際棉價止漲回落。8月5日,紐約棉花期貨10月合約結算價101.5美分/磅,較上一周下跌0.6美分/磅,跌幅0.6%。代表進口棉中國主港到岸均價的國際棉花指數(M)為 135.32美分/磅,按1%關稅計算,折人民幣進口成本23100元/噸,較上一周下跌347元/噸,跌幅1.5%;按滑準稅計算,折人民幣進口成本 23445元/噸,較上一周下跌344元/噸,跌幅1.4%。
目前,全球經濟陷入低迷,市場避險意識增強,需求日趨疲軟。展望后市,美國近期公布的二季度GDP、制造業等經濟數據差強人意,8月5日標準普爾公司將美國主權信用評級由***AAA下調至AA+,評級前景展望為“負面”,加劇了市場對美國經濟前景的擔憂,加上歐洲主權債務危機或擴散至意大利和西班牙,大宗商品繼續面臨拋售風險,下行壓力不言而喻。
中儲棉指出,基本面上,一方面,下游需求沒有好轉跡象,7月21日~28日的美國棉花出口報告顯示,陸地棉出口凈簽約量僅0.27萬噸,較前一周減少 71%,買方企業毀約現象仍在發生。另一方面,印度商務部長宣布自7月31日起取消本年度印度棉出口限制,一旦印度棉以低價姿態占據一定市場份額,將對其他國家的棉花報價造成沖擊,國際棉價整體下跌的可能性較大。
但中儲棉同時指出,近期市場也出現了一些積*因素:一是新年度收儲提上日程,有利于涉棉企業建立信心,目前內地多數地區棉價已低于新年度收儲價,收儲政策的托市作用將逐漸顯現;二是從本年度開始,財政部決定將出疆棉(含棉紗)運輸補貼提高至500元/噸,并將棉布納入補貼范圍,棉花產業相關企業都將受益,有助于提高棉花收購積*性,并帶動棉花市場整體轉好;三是眼下進入臺風頻發期,全國各主產棉區普遍出現降雨,棉花生長略微受阻,對后市棉價帶來一定支撐。
未雨綢繆,積*防范“賣棉難”
中棉所指出,今年以來,在利好價格的刺激下,在高產創建、良種補貼和輕簡化育苗移栽等項目的帶動下,依靠科技興棉,全國棉花生產呈現恢復性增長,盡管長江流域遭遇旱澇急轉及局部持續干旱,但前中期棉花長勢良好,豐產架子基本搭起,長勢相對均衡,為增產豐收打下了較好的基礎。到7月底,全國棉花呈豐產的走勢增強,預計將是一個豐收年景。然而,受全球經濟復蘇的不均衡,國內調控緊縮銀根、通貨膨脹以及“高價棉”短期內難消化、消費疲軟等的綜合影響,新棉市場存有很大的不確定性。因此,要未雨綢繆,積*防范豐收可能出現的“賣棉難”問題。
中棉所有關人士指出,加入WTO之后,我國棉花的市場風險和氣候風險在加劇。近10年之中有3個年度異常波動:2003年度因氣候異常大幅減產導致價格高漲,2008年度金融危機導致價格一落千丈,2010年度通貨膨脹導致價格一路飆升,然后又急劇下跌。
針對異常波動,多方呼吁的臨時收儲價于2011年3月出臺。有關人士指出,臨時收儲價可以看作為*低價,是國家宏觀調控的主要支撐點。因為沒有*低價的支撐,國家調控就沒有著力點。要減輕國內外市場的波動和震蕩的沖擊,惟有*低價才能支撐。可以預見,臨時收儲價將對實現“三個力保”發揮積*作用(力保新棉市場穩定,力保價格相對合理,力保棉農增收),也是解決“賣棉難”、避免棉價大上大下、著力控制價格“過山車”式的異常波動的有效措施。
有關人士建議,國家應增加棉花儲備和投放量,提高應急控制能力,我國市場吸納和投放能力要擴大到300萬噸。從2008年度危機分次收儲272萬噸對市場的影響來看,300萬噸以下對巨大市場的控制能力是非常有限的。因此,針對今年棉花豐收和市場疲軟實際情況,應有增加儲備的預案,建議依托棉紡織企業的倉庫收購儲備棉或存放儲備棉不失為可以采用的措施。
8月4日,國家發展改革委等有關部門召開專題會議,研究落實《2011年度棉花臨時收儲預案》準備工作,要求認真貫徹落實《2011年度棉花臨時收儲預案》精神,穩定市場預期,保護棉農利益,做好2011棉花年度敞開收儲的準備工作。
據悉,中儲棉根據《2011年度棉花臨時收儲預案》要求,已經做好按照19800元/噸的價格敞開收儲2011年度棉花的一切準備工作,預計棉花收儲將在9月1日正式啟動,持續到明年的3月31日。
業內人士指出,自今年3月以來,棉花價格一路下滑,三級棉從每噸3萬元左右降至目前的每噸2萬元以下,啟動棉花國家收儲將改善市場主體心態,這對連續下滑的棉花價格將形成有力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