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百檢網 時間:2021-12-16 來源:互聯網
*嚴整治?*美蝶變
柯橋印染大步邁上
轉型升級之路
陳全苗?陳?燁?馬欽華
何為“鳳凰涅槃”?柯橋印染,上演的正是這樣一出“蝶變大戲”。
曾經,多達200多家的印染企業,托起了“中國輕紡之都”的亮麗一翼。眼下,通過*近四年的強勢整治,全區印染企業*終將只保留100家左右,產量則從每年200億米削減到152 0173 3840億米。
“企業減一半,產能去二成”,引發了不少人的擔憂:柯橋印染,還有戲嗎?卻不知,這是柯橋印染一次真正的“鳳凰涅槃、浴火重生”。
作為“紹興傳統產業改造提升省級試點”和“柯橋印染產業轉型升級全省試點”,柯橋交出了一份堪稱圓滿的答卷——今年上半年,柯橋印染業實現產值350.75億元,同比大幅增長20.7%。
在轉型路上,柯橋印染盡管也經歷了陣痛,但在行業整體下行的大背景下,卻**實現了突圍。
步步倒逼:有理又有節
又有N家印染企業被處罰了;又有N家印染企業停業整頓了……*近三四年,這樣的消息接連不斷地在柯橋、紹興等媒體上出現。
很多讀者都發現,這些被整治的企業,幾乎都是紡織印染企業,以致許多人不理解,柯橋這么整治,難道不要印染了嗎?
確實,紡織印染之于柯橋,其重要性無論怎么形容都不為過。
據了解,紡織印染占柯橋全區工業經濟總量的65%,面料交易量占全球四分之一、印染產能占全國三分之一,是柯橋區*大的傳統優勢產業、支柱產業和民生產業,柯橋也因此被稱為“托在布上的城市”。
敢于拿自己的支柱產業、優勢產業“開刀”,得有多大的勇氣,下多大的決心啊!
我們知道,柯橋是典型的江南水鄉,早早就培育出了**的酒缸、醬缸和染缸“三缸”。尤其是“染缸”——印染,一方面需要大量的水,同時又排出大量的廢水,這一進一出,*“受傷”的,就是密如蛛網的水鄉河道。
事實上,柯橋區委、區政府也看到了問題的嚴重性。因此早在2010年,柯橋區就按照紹興市委、市政府“清水工程三年計劃”部署,啟動了印染企業的轉型升級進程。相應的,是啟動建設遠離柯橋城區20多公里的濱海工業區,開始引導印染企業逐步向工業區集聚。
然而,進展并不是很順利。比如,在2010年的柯橋印染產業**次集聚升級工作座談會上,做了30多年印染生意的柏盛集團老總金柏林,就是簽下搬遷意向的其中一人。然而,面對巨大的搬遷費用和停產失去客戶的風險,他一直沒敢邁出搬遷的**步。
到2013年,“五水共治”戰役打響后,柯橋借勢借力,啟動了史上*嚴的強勢整治,徹底打破拖累傳統印染產業改造提升的“壇壇罐罐”,全面加快升級集聚步伐。
這一年,柯橋區提出了“綠色高端、****”的現代產業集群目標,同時,在不斷提升完善濱海工業區的基礎上,著力構筑以藍印時尚小鎮為核心的印染產業集聚區。
針對印染企業普遍使用大量能耗高、排放高的低端設備和老舊設備,柯橋采取“一保一壓”兩手辦法,一手制定設備改造負面清單,設置新設備準入門檻,一手將企業技改的補貼提高到15%,是普通行業的15倍。倒逼企業“鳥槍換炮”,僅2016年就淘汰落后印染設備2023臺。
2016年年初,為進一步倒逼企業搬遷集聚,又在全區范圍展開了聲勢更大的“印染產業整治亮劍行動”。
至此,尚未搬遷入園的200多家印染企業,都面臨著同一個選擇:要么提升工藝,搬遷入園;要么原地整改,強制關停。
有的企業看清了形勢,擠破腦袋也要搬遷。
在楊汛橋的永利印染坐不住了。2016年年初,企業搬遷到了30公里外的濱海工業區。公司總經理吳燕芳說:“如果沒有搬到這里的話,我們的企業可能5年之后就淘汰掉了,一個是因環境因素淘汰掉,第二個是因我們產品結構提升不上去。搬到這里,我們還可能活很多年。”
2016年5月,興明染整也從錢清鎮的老廠搬到了集聚區。借搬遷之機,老總鐘建軍痛下決心,把原來價值5000多萬的設備當廢鐵賣了個精光,然后花了2.5億元,從德國、意大利等國家引入了國際**的設備,來了個“新裝上陣”。
到了2017年3月7日,一個讓還沒搬遷入園企業更“睡不好覺”的《關于進一步推進印染產業集聚提升的補充意見》正式出臺。該政策明確規定:2017年農歷年底前,“退出區”現有生產的印染企業全部實施關停退出。
“退出區”,是柯橋區專門為印染產業集聚升級確立的一條“紅線”,它將印染集聚區之外的所有區域,全部確定為“退出區”。顯然,這是對尚未搬遷的8個鎮街46家企業下的一份“*后通牒”。
這就意味著,如果還是猶豫再三,企業*終將難逃關停的命運……
層層扶持:細致而周到
搬遷集聚,是為了產業的轉型升級,力促傳統紡織業向產業鏈、價值鏈中高端邁進。為此,柯橋區集聚辦專門為入園企業設置了一道道門檻。
比如有一條,就是入園企業的日排放量必須在1萬噸以上。這意味著,有實力的大企業才能入駐,同時也意味著,許多中小印染企業并非想搬就能搬,必須在實現重組、提升之后,才能入駐。
對于企業來說,搬遷入園,不但需要資金、需要土地、需要辦理各種手續,更需要有一個搬遷的“理由”——入園后,路在何方,夢又在何方?
這一點,柯橋區委、區政府早就為他們準備了一份份厚禮。
比如,全面利用落實好每年1億元的省振興實體經濟財政專項激勵基金,運作好已成立的各100億元規模的政府產業轉型升級基金和產業重組基金,研究制定好《柯橋區振興實體經濟(傳統產業改造)省級激勵資金管理辦法》,加大對高端紡織產業的政策支持力度。
其中,對紡織印染利用先進設備的,按投資額的15%予以獎勵;全面落實各級稅費減負政策;加強與省、市、區三級銀行業、金融機構的溝通對接,積*爭取金融支持,區財政也切出12億元財政性存款,作為印染產業集聚專項貸款匹配資金,按貸款額度的30%給予匹配財政性資金存款。
僅在2017年上半年,柯橋區已為企業減輕各級稅費負擔55.06億元。
解決了資金問題,在建設用地上也優先保障。同時,深入推進“*多跑一次”改革,企業建設項目全部實行“全程代辦+一窗受理+集成審批”的高效審批模式,推進不再審批、備案制審批等改革試點。
更重要的是構建科技、設計、人才、大數據等各種平臺,為集聚企業創造“夢想”提供保障。
以紹興金柯橋科技城和省“千人計劃”產業園為總載體,依托中紡CBD、紹興科創大走廊,以及中國輕紡城創意園、F5創意園、科技園“科技三園”等一個個大平臺,建設人才培養中心、創意研究中心、品牌塑造中心和產業集聚中心,推進紹興紡織大數據平臺、華為紹興云計算數據中心項目等大數據產業園建設,提升外貿服務平臺和電商信息平臺等,加強對紡織產業科技創新、產品研發、原創設計等方面的知識產權保護,全力引進高端紡織科研人才,加強對行業領軍人才和產業化高端人才的扶持力度,積*舉辦國際性、全國性高端紡織賽事、展會和活動,全面打響“紹興紡織”品牌。
這是集全區之力下的一盤大棋。
而更重要的一招棋,是在濱海工業區“印染集聚區”一期、二期的基礎上,加快三期建設。同時在2016年再投資80億元,全面建設“印染提升區”——規劃面積3.5平方公里的藍印時尚小鎮。
藍印時尚小鎮,是按照省級特色小鎮的標準進行規劃建設,小鎮以智能印染為助力、印染文化為內涵、科技創新為驅動、時尚智慧為目標,重點建設印染產業基地、特色工業區、生活配套服務區、藍印時尚核心區以及江濱特色休閑區等五大區域,*終建設成為一個集“產、學、研、旅、居、游”為一體的創新工業旅游小鎮。
升級之路:堅定而高效
相對而言,“逼”企業集聚,易;“扶”企業升級,難。
因為未雨綢繆,提前為集聚企業營造好了一個個平臺,企業一入駐,就能在短時間內立即展開工作。
曾經在2010年簽約搬遷的柏盛集團,雖在接下來的7年里,上馬新設備,開發新產品,努力在原地提升。然而廠子建在村子中間,土地有限、廠房老化,再加上越來越高的排污能耗成本,更是擠壓著企業的利潤。比起去年,今年企業的產值已經下降了20%。
該集團老總金柏林終于徹底動了搬遷的心思。
讓他改變想法的,還有集聚區里的新氣象。因為他看到,同樣是從鄉鎮搬到集聚區的宏強印染,4家老廠組合為1家,6億元投入,上馬新設備、建設新廠房,在度過幾個月的適應期后,產值從每月2000多萬元迅速回到了每月5000多萬元。尤其是園區配套的污水處理廠,統一收集、統一處理,一期已有日處理能力20萬噸,二期會讓這個數字再翻一倍,每家企業不用再自建污水處理池。
算算成本賬、土地賬、環境賬,老金用7年的時間,*終作出了搬家的選擇,成為年底前將搬入集聚區的第17個項目。
目前,入駐濱海工業區印染集聚區的企業,紛紛迎來了“第二春”。
在2013年**家入駐濱海工業區的印染企業“迎豐科技”,在2016年,銷售額近8億元,全年開工率保持九成以上。
紹興興明染整有限公司,則在其4億多元的總投資中,超過一半的資金投在了國際先進設備采購中,染料、排單、生產、能源、ERP等五大版塊上均實現了智能化控制,即便在過去*苦*累的砂洗車間,僅1名員工點點鼠標,就可輕松實現日加工砂洗4萬米的產能,足足抵得上傳統印染三四十名員工的效率。因此,公司去年年初在集聚區一投產,很快就成了印染集聚區標桿示范企業之一。
而2015年初整體搬遷進入濱海工業區綠色印染集聚區的浙江樂高實業股份有限公司,在短短3年不到的時間內實現了兩大突破:2016年引入紹興首臺無水染缸,2017年元旦前夕成為柯橋**掛牌“新三板”的印染企業。
無水印染技術在國內針織領域內屬于*為先進的染整技術之一,特別是在“低能耗、零排放”上表現優異,與目前*先進的德國特恩氣流缸相比,節約水、汽能源上更進一步,綜合成本將降低35%、節能減排達60%以上。目前,樂高是全國第八家引入無水印染生產線的企業。
去年,樂高股份以每臺2000多萬元的價格,從瑞士BENNINGER引入了2臺無水染缸,并專門從香港聘請負責無水印染生產的廠長。
據了解,今年1月至6月,柯橋全區技改投入161億元,其中印染行業中有60%的設備達國際**。通過改造升級,印染企業產量保持穩定,但利潤增長達到15%,利潤率提高2個百分點。
印染產業的競爭,在許多時候,其實就是“設計”的競爭。
原創的圖案設計和關鍵技術的研發,是傳統印染企業較薄弱的環節。而如果僅靠企業自身的人力、智力與財力,顯然難以承受,一是成本太高,二是見效太慢。
印染產業要轉型升級,必須打破這一個瓶頸,補齊這兩塊短板。
一些企業不愿意做的,政府正努力在做。柯橋專門打造了一個“紡織產業創新服務綜合體”,全力建設創意產業基地,從時尚設計、科技研發、電商運營等方面為傳統印染企業提供服務。截至目前,已經有包括中紡CBD、F5創意園等基地在內的2個園區和9棟商務樓,總建筑面積85萬平方米,投資超過50億元。
企業的創新激情也由此被一一激發。
就在這幾天,紹興紅綠藍紡織印染有限公司的所有流水線都在滿負荷運轉。這得益于在3個多月前,公司從上海春季面料展上帶回的上億元的訂單,滿足了企業一整個夏天的產能。
*讓企業稱道的,是一個叫“瓦欄網”的花型交易平臺,其總部,就位于柯橋區創意大廈。目前,瓦欄網與世界各地的**設計師、設計公司合作,使其成了一個花型設計的“淘寶網”:設計師們把自己的作品上傳到網上,供企業選擇購買……
一款創意,可能拯救一個企業,這讓柯橋看到了設計研發撬動產業轉型的巨大動能。中國輕紡城創意產業服務中心副主任張珊珊說:“我們柯橋創意產業基地,2016年創意產值是1.8億元,帶動周邊企業產值180億元。”
1、檢測行業全覆蓋,滿足不同的檢測;
2、實驗室全覆蓋,就近分配本地化檢測;
3、工程師一對一服務,讓檢測更精準;
4、免費初檢,初檢不收取檢測費用;
5、自助下單 快遞免費上門取樣;
6、周期短,費用低,服務周到;
7、擁有CMA、CNAS、CAL等權威資質;
8、檢測報告權威有效、中國通用;
①本網注名來源于“互聯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或者來源機構所有,如果有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個月內與本網聯系,聯系郵箱service@baijiantest.com,否則視為默認百檢網有權進行轉載。
②本網注名來源于“百檢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百檢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想要轉載本網作品,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已獲本網授權的作品,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百檢網"。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③本網所載作品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百檢立場,用戶需作出獨立判斷,如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