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百檢網 時間:2021-12-16 來源:互聯網
近年來,我國實體經濟在發展過程中暴露出“空心化”的現象,一些資金實力較強的實體企業,選擇投資房地產、金融等高收益行業,實體經營明顯弱化,創業者的信心受到打壓,廣大中小企業經營狀況堪憂。
探路產業轉型,首推“智能針織產業園”
經過深入調研,記者發現以紡織服裝行業為代表的勞動密集型傳統制造企業受沖擊較大,主要表現為熟練技工短缺、勞動力成本優勢漸失等問題,傳統產業面臨生存危機。
不過近幾年,隨著“互聯網+”的概念迅速普及,中國迎來了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重大機遇。為此,在2015年,沭陽針織產業在縣委縣政府的幫助和支持下,**在全國推出占地1030畝、總建筑面積100萬平方米以上的全國**智能針織產業園區——“沭陽智能針織產業園”。該產業園的建設不僅為沭陽經濟技術開發區項目集聚、產業集群提供載體支撐,更為產業質態提升、產業轉型升級提供條件。
記者了解到,不同于一般的園區,該產業園實行統一規劃、統一建設、統一物管、統一服務、統一要素保障的運營模式。目前,產業園一期13.5萬平方米的廠房和配套設施全部建成并配套到位,二期10萬平方米廠房已全面開工。
沭陽縣委常委、開發區黨工委副書記、管委會副主任葛家勝在接受《紡織服裝周刊》記者采訪時表示:“我們計劃用5~10年時間將產業園打造成百億級針織品生產基地,形成現代針織制造業高地、品牌集聚地、創意策源地、針織品集散地,推動針織產業從設計、加工、產品、管理、營銷和服務體系等各環節全智能化轉型升級,讓沭陽成為名副其實的‘中國智能針織名城’。”
近幾年,沭陽針織產業呈現出沖頂之勢,在業內,更是出現了“南有諸暨,北有遼源,中有沭陽”之說,沭陽紡織則響亮地提出“未來針織靠智能、智能針織看沭陽”的發展定位。可以看到,沭陽紡織產業擊破了紡織勞動密集型的產業瓶頸,以“智能”為手段,穩步駛入快車道。
幫辦服務為全國貢獻“沭陽經驗”
作為產業發展的管理者和調控者,產業健康有序發展離不開政府的有所作為。而幫辦服務水平的高低不僅是一個地區硬實力的體現,更能彰顯一個地區的競爭軟實力。
為發展壯大針織產業,沭陽縣委、縣政府努力打造**的投資環境,親商、愛商、富商的理念深入人心,在全國**推出項目幫辦制,在政務改革中一馬當先。如今,沭陽在企業幫辦服務的理念、模式和隊伍建設方面,更是總結出了一套“沭陽經驗”。
據悉,沭陽開發區在幫辦服務模式方面把過去的“分區域幫辦”轉變成“分產業幫辦”、“歸類幫辦”、“專業化幫辦”的模式,這樣既有利于提高服務企業的專業化水平,又能提高幫辦服務的效率和企業市場抗風險能力。
設立于2013年7月的傲絲生態(中國)有限公司,專門經營高性能紗線、高端面料、高檔服裝、功能性、綠色環保及特種服裝,同時從事家用紡織制品及非家用紡織制品等系列產品的研發、生產和銷售。自投資以來一直比較順利,今年春節前夕,幫辦人員在走訪企業過程中,了解到該企業融資成本較高,壓縮了企業利潤空間,于是將此事提交管委會。就此,葛家勝召集相關部門進行專題會辦,以此為“麻雀”進行解剖,弄清了企業“融資貴、融資難”的直接原因,在此基礎上創造性地與縣內多個銀行開展戰略合作,通過市場化機制引入競爭機制,提高企業流貸量,降低利率,為企業降本增效。區內的華安橡膠等多家企業也因此獲益。
沭陽開發區投資促進局局長、紡織服裝產業招商局局長魏偉在接受《紡織服裝周刊》記者采訪時說:“我們沭陽秉承‘客商是企業之父,政府是企業之母’的服務理念,實行由開發區、引資單位、職能部門和幫辦人員組成的‘四位一體’幫辦服務體系。同時,通過建立完善的‘預幫辦’制度、問題一線會辦制度、服務限時制度、落實督查制度、失職查處制度等五項制度,保證政府服務的高效、便捷,達到以商引商的效果。”
沭陽創新型的“四位一體”幫辦服務,體現了沭陽縣主政者下定決心發展產業集群的大智慧,*重要的是,沭陽為紡織企業提供了良好營商環境與和諧的政企關系,從而夯實了產業發展的基礎。
打破遷徙“咒語”,打造永不轉移產業
紡織產業轉移現象由來已久,是產業受土地成本、能源成本、勞動力成本快速上升和生態環境約束等共同作用的結果。不過在沭陽,其主政者正通過把脈紡織產業發展趨勢、對產業發展進行長遠規劃,將紡織產業努力打造為“永不轉移的產業”。
紡織產業是沭陽經開區的“2+1”主導產業之一,2015年,沭陽縣在經開區205國道以西規劃了紡織產業園,產業園面積6605畝,并聘請中國針織工業協會、浙江省中紡經編科技研究院、東華大學聯合編制了產業園的詳細規劃,內部規劃建設“一園三區一中心”。“一園”:即智能針織產業園,以無痕針織引進的“HYQ系列四位一體全電腦數控無縫成型機”為**,積*引進集精密機械制造技術、精控智能化控制技術、現場可編程技術、物聯網絡管理技術、計算機花型 CAD設計技術為一體的生產企業入駐,提高針織產業園的核心競爭力,全力打造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示范區。“三區”:即紡織織造區、家紡區、輔料加工區。“三區”匯集各類紗線生產、各種面料織造以及相關紡織輔料的生產,形成紡織成品前道配套。“一中心”:即公共印染中心。由政府主導統一搭建公共印染中心,服務園區企業,引入節能環保技術,節約水資源、保護生態環境。
在沭陽開發區,紡織服裝類產業鏈*長、關聯度*高,其中包覆紗及絲襪等針織產業發展優勢和產業承載平臺日益顯著。“紡織產業是一個規模龐大、內容豐富的產業,我們在發展紡織產業的過程中,細分市場、細分產業,選擇了成長性較好的包覆紗產業作為我們的突破口,初步形成了較為完整的產業鏈條。”沭陽縣委書記、開發區黨工委書記胡建軍如是說。
如今,沭陽領導則是站在更高起點著力圍繞包覆紗產業鏈做文章,縣政府專門成立產業研究院和產業招商辦事處,針對強鏈、補鏈的項目予以重點扶持,特別是加強對機械包覆紗機和空氣包覆紗機等高科技紡織設備生產企業的引進,以及包覆紗上游的錦綸、氨綸企業,下游的織布、無縫內衣、襪子等國內外**企業的引進。力爭落戶一個企業成功一個企業、成功一個企業帶動一個產業,努力打造永不轉移的產業。
調研手記:
“轉型”的理想與現實之間的差距是巨大的,現實挑戰也是難以逾越的。
但江蘇沭陽,從2015至2017,短短兩年時間內,從一個名不見經傳的蘇北縣域,因紡織產業的快速發展而名聲大噪。從默默無聞的地方產業,到中國紡織業界的“新星”,這個遠離紡織腹地、又恰逢紡企掘金西部的產業轉移大潮的沭陽,如何在夾縫中崛起?
為什么又稱其為“非典型”樣本?
筆者認為,沭陽紡織產業的發展,需要同時滿足幾個條件:創新型政府的敢為人先;相關領導強烈的改革和擔當意識;產業帶頭人對產業所處階段和環境的清晰認知;地方政府對紡織產業的長遠發展規劃。
但能同時滿足以上這四個條件的產業集群,并不多見。
以五個“智能”傾力打造中國針織名城
專訪沭陽縣委常委、開發區黨工委副書記、管委會副主任葛家勝
TAweekly:在當前國內紡織產業“西遷”的背景下,您認為沭陽發展紡織產業的優勢有哪些方面?
葛家勝:我認為紡織產業發展態勢用“東升西遷”未來概括可能更為準確一些。作為東部欠發達地區的蘇北,既具有長三角的區位條件,又具有西部地區的優惠政策,而土地和勞動力等資源在長三角地區優勢明顯,可以說蘇北是長三角地區周邊*后的富礦,因此也是長三角地區紡織產業轉移的**之地。沭陽搶抓這一機遇,近年來,年均引進紡織企業20多家,紡織企業總數達262家。沭陽發展紡織產業的優勢可概括為產業配套優勢、發展載體優勢、發展平臺優勢、政府服務優勢、人力資源優勢以及交通區位優勢等“六大優勢”。
比如在發展載體優勢方面,為提升全縣紡織產業質態、加快產業集聚持續發力,沭陽縣委、縣政府結合沭陽紡織產業現狀,把準市場脈搏,在項目增量上尋求產業發展新機遇,在項目存量上加快產業轉型升級步伐。而在發展平臺優勢方面,沭陽通過舉辦省級、***行業活動,充分享用省紡織工業協會、中紡聯在行業指導、信息資源配置、技術**等方面的優勢。與此同時,沭陽還成立了沭陽包覆紗協會、沭陽縣紡織工業協會、創辦《中國包覆紗》雜志等,有著多種平臺優勢。
TAweekly:為落實沭陽招商引資的優惠政策,沭陽制定了哪些保護措施?
葛家勝:為了充分保護企業*大限度享受優惠政策,我們對入駐企業實行“老企老辦法、新企新辦法”的原則,*力保護落戶企業充分享受優惠政策,全力提升政府的美譽度和公信力。
針對國務院出臺的國發【2014】62號文件,沭陽縣委、縣政府迅速研究出臺了《關于進一步扶持工業企業轉型升級創新發展的意見(試行)》,規定對新落戶鄉鎮和開發區企業在設備獎勵、貸款貼息、廠房配套與股權投資、人才引進、科技示范以及項目扶持資金等方面給予全面扶持,由企業提出申請,及時兌現扶持政策。這一做法把原有在土地、稅收等方面的優惠政策由“期貨獎勵”轉變成“現貨獎勵”,深受企業家的好評。
TAweekly:未來,沭陽在“智能針織”領域還將做出哪些文章?
葛家勝:在智能針織領域,我們將圍繞“五個智能”做文章,即“制造智能、設計智能、管理智能、產品智能、物流智能”,著力將沭陽打造成現代針織制造業高地、品牌集聚高地、創意設計策源地、針織商品國內外市場的集散地,把沭陽打造成為名副其實的“中國針織名城”。
TAweekly:您認為沭陽紡織產業還有哪些亟需補充的短板?
葛家勝:目前,全縣紡織產業急需補充的短板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特色產業、優勢產業經濟總量偏小,產業影響力、知名度有待加強;二是大型、骨干型企業數量偏少;三是本土企業數量偏少、規模偏小;四是產業鏈配套有待加強,要發展相匹配的現代化三產與生態文明城市及其功能;五是產業的總體技術水平還不夠高,產品檔次有待于提高,品牌建設有待加強。
TAweekly:在供給側改革的大背景下,您認為沭陽紡織將在哪些方面繼續發力?
葛家勝:我認為有幾個方面,**是要在提升自主創新上發力,實施“三品”戰略;其次是要在優化調整產業結構上發力,推進智能制造;第三,要在推進節能減排上發力,加強綠色發展;*后,要在深度跨界融合上發力,培育發展新動能。當前我國紡織行業正處于加速建設紡織強國的進程中,2017年整個行業仍將保持穩中有進的總趨勢。相信在縣委縣政府的正確領導下,以技術創新為基點推進創新發展、以智能制造為方向推進精益發展、以產融結合為抓手推進融合發展、以文化自信為目標推進時尚發展,沭陽紡織服裝產業必將迎來一個新的發展高峰。
(記者-徐長杰 通訊員-姜亞偉 馬勁松)
1、檢測行業全覆蓋,滿足不同的檢測;
2、實驗室全覆蓋,就近分配本地化檢測;
3、工程師一對一服務,讓檢測更精準;
4、免費初檢,初檢不收取檢測費用;
5、自助下單 快遞免費上門取樣;
6、周期短,費用低,服務周到;
7、擁有CMA、CNAS、CAL等權威資質;
8、檢測報告權威有效、中國通用;
①本網注名來源于“互聯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或者來源機構所有,如果有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個月內與本網聯系,聯系郵箱service@baijiantest.com,否則視為默認百檢網有權進行轉載。
②本網注名來源于“百檢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百檢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想要轉載本網作品,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已獲本網授權的作品,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百檢網"。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③本網所載作品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百檢立場,用戶需作出獨立判斷,如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