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百檢網 時間:2021-12-16 來源:互聯網
國際產能合作首度寫入政府報告 催動中國產業全球布局
作為新生詞匯,“國際產能合作”在過去一年迅速成為熱詞,今年也被首度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在“
在代表委員看來,中國力推國際產能合作不是一種“權宜之計”,它被賦予了多重意義。既是保持經濟中高速增長和邁向中高端水平的重大舉措,也是推動我國新一輪高水平對外開放、增強國際競爭優勢的重要內容,同時還是深化我國與有關國家互利合作的重要抓手。
可以預計,未來五年,在政府大力推動“國際產能合作”的大潮中,中國企業在國際舞臺上將大有作為,中國企業跨國布局的步伐將大大加快。
低迷經濟中尋找新出路
去年6月,李克強總理在出訪法國時說,中國擁有大量中端產品、生產線和裝備產能,性價比高,適應發展中國家需求。發達國家則擁有高端的技術和裝備。推動國際產能合作,把中方和發達國家的優勢結合起來,生產關鍵技術設備,能以較低價格和較高
這也是對“國際產能合作”的*佳詮釋。
2014年底李克強總理出訪哈薩克斯坦期間,中哈雙方在公路、住房等領域簽署多項合作協議。在經歷了幾輪會談之后,雙方釋放出價值約241億美元的合作空間。
中哈合作只是中國的國際產能合作“冰山一角”。2015年,中國的國際產能合作取得了不菲的成績。
鐵路“
核電“走出去”也邁開步伐:巴基斯坦卡拉奇2號機組項目開工,“華龍一號”核電技術首次出口;中廣核與英國、中核與阿根廷分別簽署合作協議投資建設核電項目;上海電氣獲得南非科貝赫核電站6臺蒸汽發生器更換項目分包合同,首次實現國內核電主設備批量進入國際市場。
此外,境外經貿合作園區的建設也加速推進,正在成為我國開展國際產能合作的大平臺。目前,中企正在推進建設的境外經貿合作區已達75個,分布在34個國家,共帶動投資近152 0173 3840億美元,吸引入區企業1141家(中資控股企業711家),一些大合同同時“落地”。
“在國際上,這種合作也被譯為產業合作或
全國人大代表、中聯重科董事長詹純新認為,中國裝備制造業當前正面臨著“三期疊加”的壓力,正經歷著轉型的陣痛。面對這一“陣痛”,企業需內外雙向發力,通過自身轉型創新,對外“走出去”。
持同樣看法的還有全國人大代表、東方電氣風電有限公司研發中心主任工程師趙萍。她表示,國際產能合作既有當前國內市場環境變化,亟須拓展海外業務的需要,更是企業自身發展的必然選擇。企業應該有全球市場眼光。
企業需找到適合自己的方式
國際產能合作的步伐*終需要企業去踐行。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就對此強調,“堅持企業為主、政府推動、市場化運作”。
“企業依據自身的不同情況做出不同選擇,這一過程會是多元化的。”邢厚媛指出,海外建設工業園區只是一種方式,一些中小企業、民營企業也可能選擇去海外設立研發基地,或在海外購買專利等高端方式去海外尋求營銷渠道、智力資源,再反過來提高其在國內的制造水平和能力,以實現自身的發展和循環。
“國內楊木每噸800元至1000元,印尼只要300元至500元,用工成本也低了很多。”江蘇的本尚
作為市場主體,企業自主決策,也就意味著將自擔風險。在邢厚媛看來,世界政治形勢不太穩定,會給企業帶來潛在風險。
一些國家的貿易、投資保護主義也是中國企業“走出去”常常遇到的障礙。比如“質量準入”的門檻曾是海能達在走入北美、歐洲市場時碰到的*大壁壘。海能達通信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陳清州坦言,經過兩年的調整,海能達獲得了進入北美的品質標準,繼而獲得在英國、德國等發達國家的認可。
“下一步,海能達將積*參與相關國際標準的制定,并向國際輸出"標準",不僅可以使公司的產品、技術在產業鏈中繼續往高端提升,也可以在未來的國際產能合作中地位占優。”陳清州說。
目標指向形成全球產業布局
2015年5月,國務院發布《關于推進國際產能和裝備制造合作的指導意見》提出,將鋼鐵、有色、建材、鐵路、電力、化工、輕紡、汽車、通信、工程機械、航空航天、船舶和海洋工程等12個行業作為推進國際產能和裝備制造合作的重點領域。
“十三五”規劃綱要草案提出了未來五年國際產能合作的規劃,即以上述12個行業為重點,采用境外投資、工程承包、技術合作、裝備出口等方式,開展國際產能和裝備制造合作,推動裝備、技術、標準、服務走出去。
對此,邢厚媛認為,今年高鐵、核電、通信、新能源等高端行業項目將會是國際產能合作的一大看點。“
但放眼未來,我國的國際產能合作就不應局限在這12個行業,還應形成有全球產業布局的新格局,在廣度和深度上都應有新的發展。
“我們需要形成全球的產業布局,形成跨國的產業體系。*開始是點,但*后要連成片,形成網絡。"十三五"期內,國際產能合作應形成這樣的格局。”邢厚媛說。
1、檢測行業全覆蓋,滿足不同的檢測;
2、實驗室全覆蓋,就近分配本地化檢測;
3、工程師一對一服務,讓檢測更精準;
4、免費初檢,初檢不收取檢測費用;
5、自助下單 快遞免費上門取樣;
6、周期短,費用低,服務周到;
7、擁有CMA、CNAS、CAL等權威資質;
8、檢測報告權威有效、中國通用;
①本網注名來源于“互聯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或者來源機構所有,如果有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個月內與本網聯系,聯系郵箱service@baijiantest.com,否則視為默認百檢網有權進行轉載。
②本網注名來源于“百檢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百檢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想要轉載本網作品,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已獲本網授權的作品,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百檢網"。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③本網所載作品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百檢立場,用戶需作出獨立判斷,如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