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早的獨木舟、*早的漆器、*早的‘中藥罐’……”8000年前的跨湖橋人保持著中國
史前文化史上的多個**。日前,第五屆跨湖橋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在杭州市蕭山區舉行,國內外50余位專家學者圍繞史前紡織的考古發現、纖維研究與保護以及原始織造技術等主題進行了研討。專家們認為,8000年前的跨湖橋人還有人類另一項偉大的創造,即以原始織機為核心的紡織技術。?
跨湖橋人先會編織后會紡織
?
從舊石器時代開始,人類為了抵御寒冷,直接用草葉和獸皮蔽體,后來慢慢學會了采集野生的葛、麻、蠶絲等,并利用獵獲的鳥獸毛羽撮、績、編、織成粗陋的衣服,由此發展了編織、裁切、縫綴的技術。連綴草葉要用繩子,縫綴獸皮起初先用錐子鉆孔,再穿入細繩,后來就演化出針線縫合的技術。
?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蔣樂平研究員認為,織造技術是從制作漁獵用的編結品和裝墊用編制品筐席演變而來。在跨湖橋遺址中陶器普遍發現刻劃或彩繪的網格紋,證明對纖維線繩的數量已有一定要求,對判斷當時紡織業的規模提供了依據。跨湖橋遺址出土多件葦(竹)編織品,用三潛三浮“人”字格編織,技法十分純熟。說明當時編織在跨湖橋十分普通,紡織在當時完全有可能是客觀存在的。
?
跨湖橋遺址發現了少量紡績、織布有關的標本,通過研究,可以大致復原跨湖橋文化階段紡織業的發展水平。
?
紡織工具佐證當時紡織技術
?
“當年,跨湖橋遺址挖掘中發現了陶瓷做的‘紡輪’和‘線輪’,以及木制‘啞鈴狀’工具,當時還不知道具體有什么作用。后來,研究人員在線輪中發現了纖維狀物品,經過和其他地方出土的‘紡織工具’對比才知道這些是當時人類做紡線的‘工具’。”蔣樂平告訴記者。
?
自然界有許多可供人類使用的纖維,如毛發、筋腱、麻葛、樹皮、絲等,但這些原料必須經過一定加工。當時的跨湖橋人就發明創造了“線輪”、“紡輪”等工具將天然原料制紗成線。從跨湖橋出土的“骨針”的尾孔特征看,當時的紗線十分纖細,這些都為原始的紡織提供了條件。
?
“在跨湖橋遺址中發現的骨刀、木刀、木桿、梭子等器具是當時的織布工具。”蔣樂平告訴記者,遺址還發現了陶紡輪、線輪等紡織工具。這些出土文物表明在距今7000至8000年前,跨湖橋人已用水平式踞織機進行原始紡織,用細致油光的骨針縫制日常穿戴的麻布和獸皮。
?
8000年前織布方法流傳至今
?
正在跨湖橋博物館展出的云南少數民族紡織技藝展吸引了大批觀眾。此次展出了各種類型的紡織機具,活脫脫地排列出紡織機具的衍變發展歷史。
?
“從各地的考古發掘報告中可以看到,從新石器時代到漢代幾千年跨度的時間里,由北至南、從中到西的廣裹地區,都不難發現各式各樣的紡輪,這說明它是我國古代人們普遍使用的紡紗工具。由于漢代紡車的發明使用,紡輪逐漸退出歷史舞臺。但是,這種古老的紡紗方式并未絕跡,在云南一些少數民族和偏遠地區,依然有人用這種原始方法紡紗紡線,如云南省的高山族、黎族、彝族、獨龍族……織布的工具雖有所改進但原理和方法均相同,并沿用至今。”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趙曄告訴記者。
?
? ? 更多內容請關注中國百檢網(www.szlhsb.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