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的同時又契合當代人對時尚的追求??
服章之美:中華禮儀文化不可丟
?
今年3月,國家主席習近平偕夫人彭麗媛在歐洲訪問期間,曾兩次身著改良版中式禮服出席皇室國宴,既充滿中式風格,又符合國際規范的禮服廣受世界贊譽;在剛剛結束的APEC會議上,*****一身具有中式風格的服裝再次成為一道引人矚目的亮麗風景。
?
《左傳》注疏有云:“中國有禮儀之大,謂之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華夏民族的稱謂正是來源于服飾文明,借此中華成為禮儀之邦,衣冠上國;黃帝“垂衣而治”的典故,更說明了服飾在中國歷史文化中已遠遠超出了避寒遮羞的實用性意義,更代表著禮儀制度的確立和文明時代的到來。
?
幾千年來,中華民族出現過“漢服”“唐裝”等燦爛的服飾文化。然而今天中國人的服裝特色似乎已漸漸模糊了。中國少數民族對外交流協會副會長劉東輝說:“在西服大行其道的今天,我國的服飾文化已漸漸脫離了中國幾千年傳統文化的氛圍。這不得不說是很大的遺憾。”
?
民國時期,國民政府將孫中山先生提出的“中山裝”以及當時盛行的旗袍規定為國家禮服,曾經是舉世公認的中國服裝經典。然而,這些終究成為了歷史。“改革開放后,為了打破中國在特殊環境下服裝式樣單一的現狀,當時的*****帶頭穿西服,是為了提倡多種文化選擇。今天中國提出文化立國,而文化就是差異,在服飾文化上也要找到自己的個性和特點。如今領導人帶頭穿中式服裝,就傳遞出積*的信號。”清華大學國家文化產業研究中心主任熊澄宇表示。
?
“其實外交官一直希望能穿著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服裝參加外事活動。”外交部禮賓司前司長魯培新介紹道,“但遺憾的是在我國這樣的服裝暫時沒有。我國外交人員幾乎大多場合都穿西服,偶爾穿中山裝。可是西服作為工作裝在某些場合并不適合,而中山裝已經不適應現代的禮儀和著裝習慣了。”他認為,在中國國際地位不斷提升、外交活動日漸頻繁的今天,確定一款國服十分必要。
?
在中國服裝協會設計師專業委員會主任趙衛國看來,中西方對服裝審美是有不同評價體系的。“許多人對國服的理解存在誤區,認為只是簡單的中國元素的拼貼,而實際上中國元素只是很小的方面,其背后的思想力量和精神能量更應被關注。例如西方人對于身材缺陷的處理方法通常是遮蓋、掩飾,而中國人則是講究包容,展現自然狀態。同樣,"寧穿破不穿錯"的說法也說明了相比于外表修飾,我們更注重禮節。”
?
由此可見,東方服飾之美在于由內而外的感染力,在于融入了幾千年來的智慧和哲學。在中國文化中,一個人的著裝是態度、修養、品格、氣質的展現;一個民族的服飾文化則展現了民族的精神神韻、思維方式和價值取向。若僅局限于外形的設計,熱衷于元素的堆積,沒有了文化意義的彰顯,就不能稱其為國服,只會丟失幾千年的中華文化積淀下的精神財富。
?
大眾時尚:中式風格應走進日常生活
?
中國國際時裝周上,不斷涌現的中國風作品大放異彩,但與國際四大時裝周注重商業落地的運營方式相比,中國的時裝周似乎與市場有些脫節,沒有走進大眾;2001年APEC會議**的“唐裝熱”,同樣在持續很短時間的熱度后便煙消云散。現代社會人們追求時尚的市場需求成為中式服裝面臨的*大挑戰。
?
趙衛國提到,國服應是有親和力的服裝,不應當讓人們感到怪異,覺得離自己太遙遠,只有貼近生活和時尚才能為大眾所接受和認可,*終走進人們的生活。幾年前紅*一時的改良版唐裝之所以難以推廣,是因為其歷史元素過重,與現代服飾的審美要求不符。
?
在剛剛結束的中國國際時裝周上,多位設計師都推出了具有濃郁中國風格的作品,從中可看到時尚界將傳統元素與時尚元素相結合的努力。國內知名男裝設計師曾鳳飛表示:“服裝在當下的環境要符合當下的思想、反映當下的生活。設計師的工作就是把握古老文化與現代時尚之間的平衡點,將其提煉、融合,讓其既承載文化內涵,又符合當代生活的普適性。”
?
然而,國內許多優秀設計師的作品都缺乏和消費市場對接的能力。沒有市場推廣,時裝展更像是設計師的個人狂歡。青島大學紡織學院教授王厲兵認為,我國服裝業是從家庭手工作坊逐步過渡到工業化的,產業化生產的歷史不長,設計與市場拓展之間暫時處于互相制約的境地,設計師應從目標市場中汲取營養。
?
本屆時裝周首次推出的“設計匯”平臺,是一次與消費市場對接的商業運作嘗試。對設計師來說,這是他們首次從幕后走到臺前,從T臺走進生活,同樣也推動了時尚轉型的步伐。
?
在提倡服飾文化多樣化發展的今天,具有中國風格的服裝也可以走進人們的日常生活。“文化是歷史的,也是地理的、民俗的、生活的。國服需要在中國傳統文化的基礎之上,在人們追求時尚的需求之下,尋求二者的結合點。”熊澄宇指出,符合大眾審美、讓大多數人認可的服裝才是名副其實的國服。未來要更多關注中式服裝能否走進大眾時尚,走進消費市場,讓傳承與創意結合,文化與產業結合,從而改善人們穿衣習慣,內化為人們的生活方式。
?
中國名片:服裝產業走向世界的契機
?
2013年底,我國服裝外貿出口達152 0173 3840億美元,近10萬家服裝企業生產能力達到每年四五百億套,全世界平均每人每年可以穿到7件中國人生產的服裝。然而中國服裝產業卻一直徘徊在產業鏈低端,沒有文化內涵的發揚,就無法在全球范圍內獲得影響力。國服理念能否成為一張中國服裝業走向世界的“名片”?
?
中國服裝產業是全世界*大的服裝產業,生產量和出口量都是世界**,但中國是服裝大國,卻不是服裝強國。“*大的問題還是文化問題,不是服裝產業自身的問題。”中國服裝協會專職副會長馮德虎指出。
?
只有“中國制造”,只有龐大的經濟數字,多年以來我國服裝產業一度成為廉價的代名詞。浙江理工大學服裝學院副院長季曉芬認為,生產面料、生產技術是服裝的硬件構成,但一個成熟的國際服裝品牌還要有精神和文化底蘊等軟件構成。服裝包含一個民族、一個國家文化軟實力的較量,中國服裝品牌走出**,更重要的是做好軟件。
?
從國外高端服裝品牌的營銷方式可以看出,他們從概念設計到推廣營銷都十分注重本土文化的融入,以提升服裝產品的文化價值來獲得消費者青睞。而我國的大多數服裝企業卻沒有充分發掘豐富的文化資源,無法凸顯明確的風格和特色。
?
如今時尚界對中國元素的應用已日漸頻繁,水墨畫、刺繡、漢字、傳統紋樣、青花瓷等元素常出現在國內外設計師的新作中。曾鳳飛認為,中國服裝要走向世界,不但要善于運用自己的文化資源,也要考慮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的理解和接受能力,對“度”的把握是服裝設計中的難題。
?
國服理念的提出面臨難得的契機,也將推動中國服裝業運營思維和產業模式的轉變。盲目模仿和缺乏創意,只能讓中國服裝業失去自我,停留在“中國制造”的低端市場中徘徊不前。中國服裝只有做出文化、做出風格,才能擁有強大的影響力,在國際高端服裝市場中贏得一席之地,在與世界品牌的交流和對話中遞出一張閃亮的“名片”。
? ? 更多內容請關注中國百檢網(www.szlhsb.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