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百檢網 時間:2021-12-16 來源:互聯網
紡織工業是我國傳統的支柱產業、重要民生產業和具有國際競爭優勢的產業。‘十三五’期間,紡織工業的新定位,除了民生產業和重要支柱產業之外,重點就是要創造國際化競爭的新優勢。
成本增速上升 進出口雙降
當前紡織工業的發展面臨比較嚴峻的挑戰。工業和信息化部消費品工業司副司長曹學軍表示,中國的土地成本、物流成本、信貸成本和能源成本都大大高于美國的水平。近10年,中國制造成本翻了3倍,同期美國上升不到30%,中國制造的勞動人均生產力不到美國的40%,單位GDP能耗是美國的3倍,加快制造業的轉型升級,培育競爭新優勢,從制造業本身來講更加緊迫。
以麻紡織行業為例。今年上半年,我國麻紡織行業運行壓力增大,主營業務收入增速放緩,成本增速過高,進出口下降。據國家統計局數據,1~5月全國277家規模以上麻紡織企業主營業務累計成本為195.23億元,較去年同期的179.51億元同比增長8.75%,遠高于紡織業的4.82%;進出口方面,據海關統計,1~5月全國麻紡織行業(除含麻服裝服飾外)進出口累計總額9.04億美元,比去年同期的11.89億美元同比下降31.53%。1~5月全國麻紡織行業累計進口總額3.55億美元,比去年同期的3.87億美元同比下降8.27%,呈現負增長。
預計下半年,麻紡織行業的發展仍面臨著用工、稅負等綜合成本不斷上升、投資拉動減弱、環保壓力不斷加劇、出口增速下滑和人民幣匯率波動等諸多風險和挑戰,將進一步延續增速放緩、調整鞏固的“新常態”。
五大重點任務 走智能化之路
目前,我國正在大力推進“中國制造2025”,加快實現從制造業大國向制造業強國轉變,具體到紡織行業,同樣也面臨著由“大”向“大而強”的轉型。我國應該加快新一代信息技術與紡織服裝行業融合,推動紡織服裝產業向綠色低碳、數字化、智能化和柔性化等方向發展。中國紡織服裝行業只有勇于嘗試與創新,走智能制造的路線,才能在夾縫中求生。
從現有路徑來看,紡織服裝業推進智能制造,勢必將從產品設計智能化、關鍵工序智能化、供應鏈優化管控等方面,推進重點行業智能制造單元、智能生產線、智能車間、智能工廠建設。同時還要積*培育新型生產方式,結合汽車、機床、通信設備、紡織等行業特點,推進重點行業智能制造應用示范,不斷探索大規模個性化定制、云制造等新型制造模式。對此,曹學軍表示,“十三五”期間,紡織工業發展的重點任務主要有五個方面。
其一,強化創新驅動,增強體系化創新能力。重點要加大落實國家關于創新相關的政策,引導和培育更多的創新主體參與創新活動,集聚上下游資源,加強產業鏈的協同創新。在創新的內容上,除了技術創新,繼續推動產品創新、管理創新和商業模式創新,提高紡織行業的體系化創新能力。
其二,實施“三品”戰略,改善供給結構。圍繞開發產品、提高品質和創新品牌去推動優化、改善供給的效率和水平。在產品的開發上主要把握消費需求的新趨勢,挖掘消費新熱點和盲點,加強產品的創新設計,加強產業鏈的協同和生產與消費者的活動。在提高品質方面,加大功能性、時尚性和綠色的產品創新。在品牌方面,建立和完善品牌的服務體系,加強重點品牌企業的跟蹤培育,加強品牌的評價和宣傳,促進民族文化和現代時尚的融合發展,推進品牌的國際化。
其三,推進新技術和傳統紡織產業的深度融合,推進紡織制造數字化和智能化。推進兩化深度融合是《中國制造2025》的重點任務,也是《中國制造2025》的五大工程重點,工信部已經制定了中國智能制造實施方案,并開展了智能制造專項和試點示范活動。兩化融合是推動新技術和紡織行業的深度融合,特別是推動自動化、數字化、網絡化和智能化的生產制造。
其四,構建綠色制造體系,提高綠色發展水平。紡織行業的綠色制造主要表現在兩點,一是構建紡織綠色制造的管理體系,特別是節能減排的標準,清潔生產的評價,綠色產品的消費評價,行業準入條件的修訂。二是在節能減排新技術方面要加大推廣和實施的力度,構建綠色的供應鏈體系,特別是從生態設計、從原料到終端的消費,構建一個綠色循環。
其五,優化全球的資源配置,提高企業的競爭力。在這方面,重點是充分把握好國內產業,提升和國際產能合作的關系,支持中西部產業發展,也支持企業在新一輪產業變革中更好地運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實現高水平的國際布局,培育國際化的新優勢。
1、檢測行業全覆蓋,滿足不同的檢測;
2、實驗室全覆蓋,就近分配本地化檢測;
3、工程師一對一服務,讓檢測更精準;
4、免費初檢,初檢不收取檢測費用;
5、自助下單 快遞免費上門取樣;
6、周期短,費用低,服務周到;
7、擁有CMA、CNAS、CAL等權威資質;
8、檢測報告權威有效、中國通用;
①本網注名來源于“互聯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或者來源機構所有,如果有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個月內與本網聯系,聯系郵箱service@baijiantest.com,否則視為默認百檢網有權進行轉載。
②本網注名來源于“百檢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百檢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想要轉載本網作品,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已獲本網授權的作品,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百檢網"。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③本網所載作品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百檢立場,用戶需作出獨立判斷,如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