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棉花與替代纖維價差大幅收窄
?
? ?自2011年10月國家啟動棉花收儲后,國內棉價總體處于高位,棉花與其替代品滌綸短纖與價差一度達到10500元/噸,與粘膠短纖的價差也曾高達7650元/噸。
?
? ?內陸地區一些紡織企業告訴期貨日報記者,為了降低成本,他們這幾年持續增加其他替代品在紡織制成品中的比重。此外,同期低價進口棉花與棉紗的沖擊也讓他們在過去幾年間持續減少國產棉的使用量。
?
? ?中國國產棉花年度消費替代量數據顯示,2011—2013年度紡織企業使用化纖替代棉花比率高達30%—60%。以2011年國內棉花消費量1100萬噸為基數,2011—2014年度紡織用棉尤其是國產棉年均減少20%—30%,約152 0173 3840萬—200萬噸,而化纖替代量每年增量正好在152 0173 3840萬—200萬噸之間。
?
? ?此外,據山東、江蘇、江西等地的紡織企業介紹,隨著近幾年消費主力的變化,下游訂單對原料的要求也在變化。“比如家紡產品,現在年輕人已經很少看原料成分了,更看重手感和款式。”南通一家企業相關負責人表示,消費需求的變化讓很多企業著力發展和改進天絲、莫代爾、滌綸等化纖混紡工藝,在迎合下游消費的同時實現成本壓縮。
?
? ?隨著2014年4月國儲棉拋售價格的調整,國內棉價急劇下跌,內外棉花價差逐步收窄。與此同時,粘膠短纖和滌綸短纖等主要替代品的價格卻步步走高,棉花與其替代品的價差迅速回落。
?
? ?如今,棉花內外價差縮減至700元/噸左右,粘膠短纖價格已經反超了棉花,棉花與滌綸短纖價差也縮小至5000元/噸左右。非棉纖維在成本上的優勢不再,純棉紗利潤逐步好于人造棉紗及滌綸混紡紗,棉花消費再次出現了增長的潛力,“純棉時代”能否歸來?
?
? ?采訪中記者了解到,純棉與替代纖維的此消彼長,如今已不單是成本這么簡單。在選擇進口棉與國產棉時候,紡織企業關注的重點也從價格逐步轉向了棉花質量。國產棉中,上年度新疆棉的“三絲”問題飽受詬病。市場人士認為,短期而言,棉價下降和粘膠短纖、滌綸短纖等替代品價格的漸漲對紡織企業用棉比例影響不大。
?
? ?“對于很多紡織企業來說,產品的種類并非是單一的,一個品種虧損的時候,另一個品種也許是在盈利,所以原料成本的變化對產品種類的影響并沒有大家想象得那么大。即使企業對生產產品種類的選擇完全出于成本因素考慮,也不可能很快以純棉代替粘棉,因為化纖當前有他的市場需求,不可能被完全替代。”一家紡織企業負責人表示。
?
? ?“現在棉花價格公開透明,下游也是按照棉花價格定價,所以價格已經不是我們考慮的首要因素了,生產什么產品更重要的是看下游客戶需求。”南通一家紡織企業負責人表示,紡織企業用棉比例與下游客戶結構以及消費習慣的變化密切相關,而這些都并非一朝一夕能改變的,即使“純棉時代”回歸,也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 ? 更多內容請關注
中國百檢網(www.szlhsb.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