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都說女人和孩子的錢*好賺,可對于大多數
嬰童“店商”來說,2015年的這個夏天有點冷。商場平時鮮有人逛,即便是節假日不惜血本氣做活動、搞氣氛也還是看客多,*終買單的少……?
導購愁提成,商家愁業績,商場愁人氣,怎一個”愁“字了得?
? ? ? ? ? ? ? ? ? ? ? ? ??
很多人都把這種冷清的原因歸結為電商,認為是電商這群來勢洶洶的后來者切走了原本屬于他們的蛋糕;也有人覺得,是經濟”新常態“下,人們可支配收入減少購買力下降,導致實體生意難做,備受煎熬。
?
不管怎樣,生活還將繼續。既然是”新常態“準確把握這一常態,開出破解之法,才是正道。
?
冰火兩重天:“電商”虛火正旺 “店商”坐等發愁
?
這邊是“店商”門可羅雀,另一邊的“電商”可是正如火如荼。不過,這只是表象。不少商家忙活完*后一算賬,才發現忙活這么久,原來竟然是賠本賺吆喝。
?
電商的這股火,在2015當下這個階段,已盡顯“虛”態,有些強弩之末的感覺。
?
之所以說電商是“虛火”,持久不下去,是有原因的:
?
開店鋪,就要拍照,裝修,請美工;想賣貨,就要請人推廣,花錢買流量。在早幾年,網店廣告的投入產出比可以達到1比50,就是說,投入1元廣告費用,可以銷售出50元的產品。如今這個比例已達到1比7。以母嬰產品為例,經營一個電商項目,一年投入的推廣費用要達到銷售額的15%-20%。這還是相對健康的投入比例,一些燒錢吸引眼球的新興網店電商,投到流量上的費用甚至占到銷售額50%以上。真正賺錢的不是開店的賣家,而是是掌握著流量分配閥門的騰訊和百度。是天貓、京東這樣的巨無霸平臺。
?
其二,隨著網店分工越來越細致,對于電商專業人才的要求也越來越迫切。一個電商項目想‘撐起架子’,至少需要組建7到8人的團隊。在這一點上,電商與實體店相比,已經不再具有優勢,無非是實體店的倉儲成本人力成本在電商這里轉化成了美工、客服,換個名堂而已。
?
其三,有多少中小電商都在為快遞小哥打工?中槍了,有沒有?與實體店鋪相比,網店的另一項額外支出是快遞和物流費用,這一費用也讓本來就贏利艱難的電商如鯁在喉。目前,電商配送多數為計件制,按照快遞行業不成文的行規:每天發貨100單是個分水嶺,超過100單的大賣家,每單小件快遞費用在4到5元;而100單以下的小賣家,單件運費在8元左右。一家快遞公司的負責人說,快遞小哥們日曬雨淋賺的這點跑腿費,一些中小賣家掏起錢來也像割肉一樣。這些只是正常發貨的費用,這還并沒有把退換貨產生的二次快遞費用包含進去。
?
每年雙11和發貨一樣爆倉的退貨數量,由此產生的各種費用,也讓電商們一肚子苦水。
?
不菲的人力物力財力投入,微乎其微的利潤。即便是微薄的利潤,也要有足夠的銷量支撐才能達到盈虧平衡點。否則,要想賺錢,只是鏡中花,水中月,一著不慎,就逃不脫賠錢賺吆喝的魔咒。
?
尷尬:一邊“不差錢”一邊“貨品不及格”
?
電商”虛火“也好,不管怎么樣,也算“火“了一把,而”店商“呢,冷清到”蹲店守客“的地步,這又是因為哪般?
?
造成“店商”當前困局的另外一個原因就是嬰童產品制造水平、品牌內涵、購物體驗總體滯后,無法滿足部分高層次需求。
?
現在城市家庭結構大多都是“4+2+1”的模式,夫妻雙方兩個家庭養育**的寶寶,孩子集萬千寵愛于一身,消費自然也是全家的頭等大事。再加上這些80后、90后的父母受教育程度普遍較高,他們對孩子的著裝也有著更高、更獨特、更有個性的需求。不要說服裝安全達不到要求,出現這樣那樣的質量瑕疵。甚至除開產品本身,購物的環境、體驗都是他們所看重的。
?
然而,即便“有錢”也很難買到“任性”的產品。高價錢并沒有帶來高品質的體驗。即便是在大型商場購買的童裝也不時被消費者爆料,不是含有熒光增白劑,就是甲醛、PH值超標。再有,目前嬰童行業的從業人員門檻較低,導購在介紹商品時,大多都是想到哪說到哪,根本談不上給顧客專業的購買建議;店長也都是由導購“提拔”上來的,廠家天高皇帝遠培訓督導鞭長莫及,商品陳列、日常管理這些工作如何做,做到什么程度,基本上就靠店長來把握了。這種情況下,能夠獲得什么樣的購物體驗就可想而知了。
?
于是乎,愛子心切的父母干脆通過上網“海淘”或不遠千里跑到香港甚至出國給孩子買進口服飾用。
?
就這樣,中低端的消費群體被”賣便宜“的電商搶了去,”不差錢“的客戶又沒有能力抓住,身處兩面夾擊之下,”店商“今天的尷尬處境就不難理解了。
? ? 更多內容請關注中國百檢網(www.szlhsb.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