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意社11月10日訊
市場期盼已久的國內棉花補貼政策終于在上周二出臺,補貼范圍確定為山東、湖北等9個省份。據悉,2014年度補貼標準為2000元/噸,以后年度的補貼標準以新疆補貼額的60%為依據,上限不超過2000元/噸。新疆的補貼標準此前已經出臺,棉花目標價格為152 0173 3840元/噸,低于此價格則由政府補貼。
?
棉花直補措施在很大程度上彌補了以往收儲政策的缺陷,真正起到挽救棉花產業鏈危局的效果,功效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
?
其一,直補措施大幅提高棉農種植積*性。近幾年棉價持續走低,棉農積*性顯著受挫,導致內地植棉面積以每年10%左右的速度遞減。如果不能出臺直補措施,那么明年植棉面積必將繼續減少。直補措施出臺無疑給棉農吃了一顆定心丸,使原本的虧損轉為盈利,進而扭轉植棉面積持續下降的窘境。此外,棉花種植效益提高的話,相較于物化投入高,且出售沒有保障的經濟作物,其實棉農更樂意種植棉花。
?
其二,直補措施有利于提高棉農交售籽棉的積*性。由于此前內地沒有直補措施,在比較籽棉收購價格與種植成本投入之后,可能會陷入剛剛保本甚至虧損的境地,因而棉農交售籽棉積*性下降,持觀望態度者居多。這就造成了內地多數棉企收購量嚴重跟不上的現象。棉企一方面籽棉收不上來,加工顯得“無米下鍋”,另一方面銀行貸款還款期日益迫近,生存勢必陷入腹背受敵的狀態。直補政策的出臺,令棉農看到了希望,減少了顧慮,不但可以提升其交售籽棉的積*性,也可以緩解棉企原料匱乏之憂。
?
其三,直補措施能降低棉企成本,提升市場競爭力。國內皮棉市場銷售乏力,背后原因是棉農惜售。可以看到,按當前收購價3.15元/斤算,皮棉成本在14200元/噸,再算上財務成本和其他費用,預估銷售價格至少在14800元/噸,而當前內地棉現貨價格僅為14500元/噸。這種賠錢賺吆喝的事情,棉農斷然不會去做。在直補措施出臺以后,棉農就會有盈利出現,必然會提高棉農的交售積*性。隨著市場交售量的增加,收購企業在市場中占有一定的主動權,有利于控制收購成本和活躍現貨市場。
?
其四,直補措施促進紡織企業的原料采購。隨著內地植棉面積的不斷下降,紡織企業已然感受到皮棉原料采購市場的萎縮,不得不從數千里外的新疆設點收購籽棉。這樣做,不但路途遙遠,運輸周期漫長,而且新疆機采棉的比重越來越大,企業在使用中遇到的問題也越來越多。直補措施的出臺,有利于穩定內地植棉面積,拓寬紡織企業的采購范圍,降低紡織企業的用棉成本。
? ? 更多內容請關注
中國百檢網(www.szlhsb.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