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百檢網 時間:2021-12-16 來源:互聯網
湖北日報網訊 記者 白菲斐 通訊員 劉艷玲
“這是我們職工近幾年發表的作品,每年我都匯成一本書籍。”5月24日,襄陽際華三五四二紡織有限公司宣傳干事陳培向記者展示著公司紡織工人的業余成績——每年在各類媒體上對外發表作品200多篇,在行業內宣傳平臺展示作品千余篇。
與書為伴,以書為友。“我們公司職工普遍好讀書、擅寫作,讀書、寫作成為他們工作之外**的業余愛好,更成為他們放松心靈、自我成長的有效方式。”襄陽際華三五四二紡織有限公司工會副主席王平表示,在際華三五四二,學習、讀書、創作是一種時尚。
員工讀書愛“創作”
2008年,肖朝霞被安排到公司新成立的家紡生產部工作。一個新成立的部門,備受公司員工關注,因此,公司黨群工作部就要求性格開朗的肖朝霞上報一些關于部門動態和新產品發布等方面的消息。對于一個從來沒有接觸過文字的人來說,肖朝霞倍感壓力,天天讀書看報,堅持每周報送一條信息。
連續報送幾次后,肖朝霞的一篇簡訊被公司內刊采用了,看見涂鴉了多日的文字被印成了鉛字,肖朝霞的激動之情難以言說。從那以后,她堅持讀書創作。除了寫消息,更喜歡寫隨筆,寫看書、看電影后的讀后感。“每周報送一條消息,每月讀一本好書,寫一兩篇隨筆已成為我日常生活的習慣。”
王平向記者介紹,公司2000名職工中,女職工有152 0173 3840多人,大多數都在一線工作。“我們工作實行‘三班倒’,紡織女工工作壓力大,工作之余讀書創作,大家就作品進行探討分享,是不錯的溝通方式。”據介紹,公司一半以上員工都有著各種“創作”特長,消息、通訊、詩歌、散文、攝影、書畫、漫畫都有作品發表。
多方打造“文化圈”
“文化是激發工作熱情、凝聚人心的無形動力,因此,公司對文化的創建和推動格外重視。”王平介紹,公司每年用于文化建設的投入不少于15萬元。近兩年,公司先后投入資金3萬余元,建立了職工圖書室,購置了紡織專業、歷史、黨建、教育、勵志等各類書刊萬余冊,并組織各類文化活動,打造“文化圈”,營造學習、讀書、創作的文化氛圍。
記者在際華三五四二紡織有限公司園區里看到,女工們素面朝天,或在工作崗位上認真工作,或在林蔭小道上交流讀書心得,探討創作作品。而對于公司的文化活動,也多是讀書、演講、授課,少有舞蹈、音樂等文藝類。
醫院宣傳干事陳培介紹,公司讀書系列活動不斷,除在“職工書屋”經常性組織讀書交流活動外,每年還組織演講比賽和征文活動。近五年來,公司有60多人參與演講比賽。2016年,公司組織管理人員學習《工匠精神》,收到讀書心得筆記近400篇,并借助“周末大講堂”與員工分享了10篇優秀的文章。
企業成“心靈港灣”
“近兩年,實體經濟不景氣,周邊的小紡織企業已經關停了200多家,百分之七八十也都處于虧損,而我們公司依然能在風浪中堅守,這與公司多年來打造的企業文化不無關系。”王平表示,紡織業勞動密集,用工量大,人員流動性強,正是有了公司的“文化凝聚”,才保證了公司正常有序地生產和發展。
擁有3項國家發明專利,22項國家實用新型專利的賈軍海,是際華三五四二紡織有限公司的“專利大王”,他高中畢業進入公司工作,積*上進,堅持三年周末到電大進修機電工程專業,而后又不斷學習進步,順利申報**工職業技能鑒定。在近三十年的工作生涯中,賈軍海在讀書學習中收獲了多項發明專利,被評為首屆“襄陽工匠”。賈軍海說,公司里讀書學習的文化氛圍,就是促使自己前行的“心靈雞湯”。
王平介紹,在公司2000名職工中,40—50歲年齡層的占據了一半,在公司文化氛圍的熏陶下,他們對公司有了更多的認同感和歸屬感,企業早已成為他們的“心靈港灣”。
1、檢測行業全覆蓋,滿足不同的檢測;
2、實驗室全覆蓋,就近分配本地化檢測;
3、工程師一對一服務,讓檢測更精準;
4、免費初檢,初檢不收取檢測費用;
5、自助下單 快遞免費上門取樣;
6、周期短,費用低,服務周到;
7、擁有CMA、CNAS、CAL等權威資質;
8、檢測報告權威有效、中國通用;
①本網注名來源于“互聯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或者來源機構所有,如果有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個月內與本網聯系,聯系郵箱service@baijiantest.com,否則視為默認百檢網有權進行轉載。
②本網注名來源于“百檢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百檢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想要轉載本網作品,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已獲本網授權的作品,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百檢網"。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③本網所載作品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百檢立場,用戶需作出獨立判斷,如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