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國證券網訊,1月8日召開的“2015年度大宗商品
市場高峰論壇暨新聞發布會”上,中國大宗商品發展研究中心秘書長、核心專家劉心田預計,自2014年起,中國大宗商品“GDP”縮水或會成為新常態。相當數量的大宗商品產能、價格都存在泡沫,而中國經濟的減速使得泡沫擠出速度加快,2015年甚至2016年仍有可能出現量價俱跌的情況。但劉心田同時指出,由于消費量相對比較穩定,不會出現像價格一樣的過山車行情,故商品“GDP”未來縮水程度有限(或在3-5%),且隨時具備增長的可能。?
生意社在會上發布的調研統計數據顯示,2014年大宗商品市場主要商品(生意社統計了58種)表觀消費量、均價變化不一,88%的商品均價有不同程度的下跌,23%的商品表觀消費量縮減。60%的商品“GDP”即年度商品消費總值(表觀消費量*均價)縮水。以尿素為例,2013年表觀消費量為6445萬噸,均價為152 0173 3840元,2013年“GDP”為1160億元;2014年,尿素表觀消費量為5720萬噸(數據統計至10月,全年數據為預估),均價為1530元,2014年“GDP”為875億元,較2013年縮水24.56%。與尿素類似的商品還有天然橡膠(縮水28.41%)、熱軋卷(縮水13.55%)等,有12個品種縮水率超過10%,總縮水率為5%。
?
商品“GDP”縮水情況在近15年非常罕見。自上個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大宗商品的表觀消費量一直在增長,尤其在2001-2011年的黃金十年更是呈現爆炸性增長,大宗商品的價格過去十幾年雖然經過幾番波動,但2012年前總的趨勢是向上的。在價漲量增的大背景下,大宗商品“GDP”一直呈現近乎全線上漲的態勢。即便是在大宗商品價格下行的2012、2013年,由于商品的消費量仍呈較大幅增長,故“GDP”仍以漲為主。然而,這一“常態”終于在2014年迎來的拐點。
?
劉心田指出,商品GDP縮水至少折射兩個信號:一是產業景氣度下降,雖然表觀消費量仍有近8成商品增長,但增速與以往已不可同日而語,而價格的重挫使得量增的“遮羞布”也難掩相關企業產值、利潤“雙降”的尷尬。多數大宗商品相關行業景氣度下降是不爭的事實;二是中國經濟在轉型:相較國家GDP仍保持7%以上的增速,大宗商品“GDP”縮水的不同境遇說明大宗商品在國民經濟占的比重也在縮水,即原本對國民經濟有著舉足輕重地位的大宗商品已然“走下神壇”,第三產業的興起使得國家GDP的增長不再依賴大宗商品的興旺,這也是中國經濟轉型的價值體現。預計自2014年起,中國大宗商品“GDP”縮水或會成為新常態。
? ? 更多內容請關注中國百檢網(www.szlhsb.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