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百檢網 時間:2021-12-16 來源:互聯網
筆者近期對湖北省江漢平原部分地區的棉花生產進行了調查分析,結論是――棉花生產面臨嚴峻挑戰。
多數農民有土地情結,不會輕易離棄農作物種植。調查發現,農民對種植大宗作物的選擇越來越傾向費時少、用工少、投入低,且適合機械收獲的品種,便于騰出時間外出務工、經商,江漢平原旱地**作物為玉米。沒有外出打工條件的壯勞動力,多會選擇高投入、高收入的品種,比如特色蔬菜、優質甘蔗。
一、棉花與玉米投入收益比較:棉花畝產籽棉500斤,均價3.20元,毛收入152 0173 3840元;每畝物資投入348元,人工費用950元,凈收益300元。
玉米畝產1500斤,均價0.80元,每畝物資投入 275元(其中種子55元,農藥20元,肥料200元),機械人工費用125元 (其中耕整費用35元,人工播種費用30元,機械收獲60元),凈收益800元。
2009年仙桃市棉花面積比上年減少22%,減少的棉花面積其中,農民多數種植了玉米。據調查,潛江市、天門市等地減少的棉花面積中,也多數種植了玉米。
玉米便于機械收獲,每畝投工比棉花少20個以上,生產期間不必象棉花那樣費時管理,不必長期投入勞動力,抗自然風險力較強,且享受國家政策補貼。
仙桃市種植玉米,從3月播種到9月收獲,期間不用多少時間管理,農民有大量時間外出打工創收,到本市的無紡布制品工廠上班,每月收入3000-4000元。仙桃市城區無固定職業的農村人,臨時被人雇請,重體力活每天工錢100元,平均每月工作在20天以上,建筑工地上的小工每天也是50-60元。
二、棉花與甘蔗投入收益比較:甘蔗生長期與棉花差不多,用工差不多,也不適宜機械收獲。甘蔗生產投入大,但收益高,且抗自然風險能力強于棉花。
甘蔗每畝人工費用1018元,畝平物資投入1268元,一般產量4500根,毛收入5625元,抵減兩項費用2286元,凈收入3339元,是棉花的10倍。仙桃市楊林尾鎮的一個偏遠村,旱田基本上甘蔗化了,且每年不斷向周邊村擴展。
農業現代化基本的標志是運用機械化提高農業生產力,解放農村勞動力。隨著以人為本的執政理念不斷深入,工業化程度逐步提高,工廠企業用工需求不斷增加,勞務價值提升,越來越多的人不愿束縛在農田。投資大,投工多,比較效益低,又不適宜機械操作的作物面臨著越來越多的挑戰,江漢平原的棉花生產首當其沖。對明年植棉意向的調查表明,盡管今年籽棉價格一路走高,但明年的植棉面積不會增加多少,有些地區農戶植棉面積還會減少。
應對建議:
由于棉纖維有著其他產品不可替代的優勢,棉花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容忽視,政府部門應高度重視,防止棉花生產過快調減,從源頭上穩定棉花生產。為此,提出如下建議:
一、各級政府部門要將棉花生產納入我省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產業之一,每年春播前做好宣傳工作,鼓勵農民多種棉、種好棉;
二、實施棉花生產或收購補貼,穩定合理的收購價格,增大植棉收益,提高農民植棉積*性。過高的收購價格,勢必形成高價位的皮棉價格,進而增加了紡織用棉成本,影響了紡織出口的競爭力,國家可直接實施植棉補貼,或對400型收購加工企業實施收購補貼,來緩解高價籽棉對紡織用棉的影響,這樣既可保護棉農植棉收益,也保障紡織企業合理成本的用棉需求;
三、充分發揮基層棉花專業合作社的組織作用,提高科學植棉水平,由棉花專業合作社組織培訓,傳授科學植棉知識,在穩定棉田面積的前提下,以提高單產來增加收益;
四、解決我省棉田不聯片,不利于機械采摘的現狀,研究適宜植棉機械化模式,降低植棉勞動強度。(仙桃市棉花協會會長 李曉山)
1、檢測行業全覆蓋,滿足不同的檢測;
2、實驗室全覆蓋,就近分配本地化檢測;
3、工程師一對一服務,讓檢測更精準;
4、免費初檢,初檢不收取檢測費用;
5、自助下單 快遞免費上門取樣;
6、周期短,費用低,服務周到;
7、擁有CMA、CNAS、CAL等權威資質;
8、檢測報告權威有效、中國通用;
①本網注名來源于“互聯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或者來源機構所有,如果有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個月內與本網聯系,聯系郵箱service@baijiantest.com,否則視為默認百檢網有權進行轉載。
②本網注名來源于“百檢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百檢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想要轉載本網作品,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已獲本網授權的作品,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百檢網"。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③本網所載作品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百檢立場,用戶需作出獨立判斷,如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