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百檢網 時間:2021-12-16 來源:互聯網
中央指出,“2009年可能是新世紀以來我國經濟發展*為困難的一年,也是鞏固發展農業農村好形勢*為艱巨的一年。必須切實增強危機意識,充分估計困難,緊緊抓住機遇,果斷采取措施,堅決防止糧食生產滑坡,堅決防止農民收入徘徊,確保農業穩定發展,確保農村社會安定。”面對全球金融危機蔓延,我國棉花產業經濟遭遇嚴重沖擊,棉價下跌,銷售不暢,棉紡增速減慢甚至負增長,出口減少,為了應對金融危機,力保棉花生產不滑波,防止棉農收益徘徊,黨中央、國務院“一號文件”出臺一系列發展棉花生產的新舉措,對棉花產業產生諸多利好,號召穩定棉花生產,保障棉花有效供給。
一、一號文件對棉花有諸多利好
今年一號文件出臺一系列發展棉花生產的新舉措:一是加大良種棉補貼力度,提高補貼標準,實現水稻、小麥、玉米、棉花全覆蓋。二是穩定發展棉花生產,啟動長江流域、黃淮海地區棉花生產基地建設。三是擴大國家糧食、棉花、食用植物油、豬肉儲備,適時啟動主要農產品臨時收儲,鼓勵企業增加商業收儲。四是加強“北糧南運”、新疆棉花外運協調,繼續實行相關運費補貼和減免政策,支持銷區企業到產區采購。五是把握好主要農產品進出口時機和節奏,支持優勢農產品出口,防止部分品種過度進口沖擊國內市場。六是強化現代農業物質支撐和服務體系。加快推進轉基因生物新品種培育科技重大專項。實施主要農作物強雜交優勢技術研發重大項目。七是加強和完善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深入推進糧棉油高產創建活動。八是推進省直接管理縣(市)財政體制改革,將糧食、油料、棉花和生豬生產大縣全部納入改革范圍,許多項目將直接到縣,少了一個婆婆。九是國務院《紡織工業和裝備制造業調整振興規劃》指出,中央、地方和企業都要加大棉花和長絲收購力度;建設新疆優質棉紗、棉布和棉紡織品生產基地;紡織品出口退稅率由14%提高到15%,將為出口企業增利90億元,也對穩定棉花生產也有利。
一號文件中關于“大規模開展中低產田改造,繼續推進“沃土工程”,擴大測土配方施肥實施范圍。開展鼓勵農民增施有機肥、種植綠肥、秸稈還田獎補試點”也與棉花生產緊密相關。
二、有關建設內容看法和建議
各地正在翹首實施細則的出臺,本文結合學習,對良種棉補貼和基地建設等實施細則談一些看法、觀點和建議,謹供參考。
1、加快收儲農戶滯留棉,放下包袱,促進搞好棉花備耕備播
監測結果,內地農民滯留籽棉約40%,許多大戶為了春節花錢也只賣少許,2月初長江中游價格仍在低位下行,籽棉售價跌至3.8~4.1元/千克;山東、河北止跌回升,售價4.2~4.4元/千克。棉種批發雖隨農時開始松動,但批發量少,而分銷和零售市場幾乎沒有啟動,棉花生產觀望情緒濃厚。據監測,1月意向植棉面積減幅高達20.9%,還有5%的面積舉棋不定,植棉面積有可能下滑到7000萬畝上下,棉花生產形勢不容樂觀。為此建議:
一是加快收儲,確保去年12月收儲152 0173 3840萬噸5.2元/千克的指導價得到落實,讓棉農少虧一點。早收儲,早放下包袱,早減輕擔憂,促進備耕備種備播。
二是出臺2009年新棉*低指導價,建議籽棉收購*低指導價為5.2元/千克,讓農民有決策支撐依據,力促棉花生產的穩定發展。
2、棉花良種補貼全覆蓋,補貼實施方法需改進
棉花良種補貼全面覆蓋,意味著補貼實行普惠制,補貼的省市區增加,補貼的縣區團增加,補貼的面積增加,一戶植棉面積將全補,一句話棉花種多少補多少面積,將對棉花生產提供全面支持。如何發揮良種補貼提高棉農生產的積*性,從過去兩年實施來看,實施方法值得探討和改進。一是良種棉補貼*好不予品種掛鉤,原因是品種一旦通過國家和地方審定就具合法性,只要該品種適合本生態區,其經銷和種植均具合法性。需要指出的是,盡管品種多亂雜的源頭是品種審定過于寬松所致,但是品種審定仍有一套方法和程序,地方二次選定還沒有方法和程序,存在較大的隨意性和排他性,且與審定在工作程序上重復,有否定之否定之嫌。二是參考糧食良種直補方法,良種棉的補貼資金直接發放植棉農戶。一些地方發放種子給農民,既干預農民生產經營的自主權,農民意見很大,反映不好,而且一旦“直發”種子出現問題,政府即成為被告,很是被動。三是*好不確認良種棉的經營公司,各地確認棉花良種經營公司,同樣干預種子市場和經營,應該放開市場。政府職能應回歸,加強市場監管。如經營公司是否合法,經營品種是否審定,是否符合本地生態區,是否“張冠李戴”,“短斤少兩”等,符合國頒和部頒種子標準,品種宣傳是否“夸大其詞”和存在誤導等。
3、啟動長江流域、黃淮海地區棉花生產基地建設,建設內容需與時俱進
我國優質棉花生產基地建設始于1986年,是國家對棉花生產投入時間*長,受惠面*廣的一個項目,筆者有幸全程參加。據不完全統計,全國已建優質棉縣(區)近300個(次),還有重建和續建,以及建設新疆特大優質棉基地,期間還支持過國家和地方棉花科研機構培訓和服務建設,每批建設周期2年,每縣投入資金152 0173 3840~200萬元,主要建設良種棉繁殖、加工和檢驗的基礎條件,在棉花生產中發揮了積*的效果。
解決農民種田“兼業化”、“副業化”、農業“非農化”,種田勞動力的“老齡化和婦女化”問題,規模化經營和集約化種植是一條重要途徑。根據當前植棉雇工增多,植棉規模不斷擴大,土地向種田能手轉移進程加快的新情況,以及農業(棉花)科技支撐形成的新成果和新方法,新一輪棉花基地建設,建議退出競爭性產品――棉花種子繁殖、加工和檢驗的條件建設,轉向棉花生產所需的公益性技術和服務方面的條件建設,推進公益性技術及其產品的社會化服務,解決規模化和千家萬戶種田急需的公益性技術、產品、培訓和服務,逐步實行通過公司、合作組織分農藝措施幫農民管理大田,逐步實行幫農民種田。
如在一縣建綜合種苗基地2~3個,每個服務面積4000~5000畝,即可解決幾百戶棉農、萬畝棉田“品種那個好,選什么品種;如何育苗,如何移栽;密度多少,如何解決越種越稀”等一系列棉花生產的現實問題,通過基地帶動一地棉花生產的社會化服務,發展現代棉花生產技術,推動現代農業應用。
4、啟動“雙高生態棉”創建活動,提供科技支撐和全程服務
國家棉花產業技術體系已出臺2009年“雙高生態棉”創建活動指南,依托23個棉花綜合試驗站在全國優勢產區創建一批棉花高產超高和棉麥雙高產新典型,形成集成技術,具有指導功能。
同時,大力開展棉花科技培訓,棉花產業體系于1月15-16日舉行全國技術培訓班,與會學員來自主產棉縣的農業部門、植棉大戶和企業代表300余人,20多位專家圍繞棉花栽培新問題,集中講授棉花新品種、植棉新技術和實用技術,反映強烈,深受歡迎。當前23個綜合試驗站正在各地培訓,“點題”培訓到植棉大戶和農家大院。(中國農業科學院棉花研究所 國家棉花產業技術體系研發中心 毛樹春)
1、檢測行業全覆蓋,滿足不同的檢測;
2、實驗室全覆蓋,就近分配本地化檢測;
3、工程師一對一服務,讓檢測更精準;
4、免費初檢,初檢不收取檢測費用;
5、自助下單 快遞免費上門取樣;
6、周期短,費用低,服務周到;
7、擁有CMA、CNAS、CAL等權威資質;
8、檢測報告權威有效、中國通用;
①本網注名來源于“互聯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或者來源機構所有,如果有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個月內與本網聯系,聯系郵箱service@baijiantest.com,否則視為默認百檢網有權進行轉載。
②本網注名來源于“百檢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百檢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想要轉載本網作品,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已獲本網授權的作品,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百檢網"。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③本網所載作品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百檢立場,用戶需作出獨立判斷,如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