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百檢網 時間:2021-12-20 來源:互聯網
對于食品行業來說,2020年是*動蕩的一年。
國潮為代表的新消費潮流、新技術、疫情突然爆發帶來的不確定性等讓食品行業迎來了大洗牌。很多食品企業逆流而上,成為了抓住“黑天鵝”的贏家,同時資本涌入,為這個行業帶來了很多新的可能性。
根據Donews的報道,2020上半年新消費賽道,食品酒飲項目獲得融資*多,共計22起,占總融資事件的33%;其次是美食餐飲共計21起,占比為32%。
為了讓更多食品公司在2020乘風破浪,在越來越不確定的環境中抓住新賽道,實現彎道超車,同時把握更多投資機遇,中食在線創新匯在7月24日舉辦了第四期直播,邀請到了麥星投資董事總經理鄭重、華道資本投資總監劉弢。
他們深入新消費與餐飲領域,從投資人視角出發,講述 新機遇背后的投資邏輯
01
低溫奶將迎來彎道超車
改變乳制品市場雙寡頭局面
經過 70 多年的發展,中國已成為一個奶類生產與消費大國。到了現在,乳制品行業已經進入到了 進入全產業鏈競爭時代?,與此同時,行業集中度進一步提高,2019年前三大乳制品企業市場份額已達52%。
鄭重判斷,對新興的中小型乳制品企業們而言,如果走與大品牌同樣的價格帶和產品路線將難以與其抗爭。乳制品業 未來的增長或將主要由?產品結構提升推動。新品牌彎道超車的機會,在于能否培育出優質高端的單品,并在產業鏈利益有較好的整合能力。
他認為, 低溫奶將是品牌將迎來彎道超車的機會,而且將改變乳制品現有的市場格局,主要原因如下:
01、2018年國家開始扶持低溫奶產業,農業農村部、發展改革委等九部委聯合印發《關于進一步促進奶業振興的若干意見》,《意見》提出,要以實現奶業全面振興為目標,優化奶業生產布局,創新奶業發展方式,重點生產巴氏殺菌乳、發酵乳、奶酪等乳制品,積*培育鮮奶消費市場,滿足高品質、差異化、低溫產品成實力企業競爭優品。
02、從運輸、渠道角度,低溫奶70%的營收來自KA、便利店為代表的現代渠道(臺灣稱為“現代通路”)。這些渠道通常都有充足的低溫設備。有了這個基礎,低溫奶才有起量的條件。
低溫奶制品的銷售渠道
圖片來源:麥星投資
03、目前伊利、蒙牛的主流產品為常溫奶,低溫奶新品牌開辟了新的營銷渠道,線上銷售、配送方式為品牌愛贏得了年輕消費者的青睞,特別在疫情爆發后,國民的健康意識增強,低溫奶逆勢成為熱銷乳制品。
04、低溫乳制品的銷售價格往往更高,而二者的成本其實相差并不是很大。這就意味著,低溫乳制品市場的毛利率也更高。
05、2016年,中國低溫奶在液態奶產業占比為18%。根據公開報道,這個比例在日本、美國約為76%與95%。低溫奶在中國有巨大的發展空間。
?中國液態奶板塊中人均消費的結構占比
圖片來源:麥星投資
02
中餐標準化
將是餐飲領域下一個投資熱點
據美團點評預測, 2020年中國餐飲市場規模約5.1萬億~5.5萬億。其背后原因有人均收入增加、快節奏高壓力生活促使外出吃飯頻率增加、城鎮化進程提升導致餐飲下沉增加等多種綜合因素。
餐飲行業市場 空間大,各領域賽道寬廣,對于各類玩家都有充足的發展空間,而且餐飲業是受宏觀因素、經濟周期的影響程度低,因此大量資本不斷流向餐飲業。
?
但餐飲行業的特色也為資本與該領域的企業帶來了眾多挑戰。
2016年美團點評數據顯示 餐廳平均壽命508天,長則3-4年,短則幾個月。人均消費低于50元的餐廳關店率高于其他。
2017年餐飲業關店數/開店數為91.6%,即在淘汰關店的地方重新開新店,行業內新老更替為常態,而單店體量增大難。
中餐復雜品類多,開店門檻低。但消費者對 品類、口味、服務、價格等需求多變,需求難以標準化。
劉弢認為,2020年,餐飲行業洗牌加劇,強者恒強,餐飲品牌效應顯現,海底撈、西貝等大型餐飲集團通靈活的應對策略、品牌影響力、食品供應鏈保障不斷保持市場**地位。
餐飲行業壁壘低,容易相互模仿。劉弢說通過 非產品的差異化競爭,可有效避免在做大規模前被競爭對手擠占市場。 中餐標準化將成為餐飲行業下一個增長點。
在整條餐飲產業鏈中, 復合調味料是一個備受資本關注的細分領域?,其市場規模達千億,增速約14.7%,近年,火鍋調味料、中式復合調味料為代表的復合調味料的市場規模為988億,而且將以14.7的增速向前發展。復合調味料可使火鍋、速食等餐飲品類減少對廚師的依賴,快速實現餐廳的擴張。
此外,圍繞高度發展的餐飲細分賽道,滿足餐飲企業降本增效需求的供應鏈企業會將迎來發展機遇。
?
識別二維碼回看直播
回看更多中食展直播內容
請關注微信公眾號“食品展會與論壇”
回復“中食在線”即可獲取往期直播回看入口
1、檢測行業全覆蓋,滿足不同的檢測;
2、實驗室全覆蓋,就近分配本地化檢測;
3、工程師一對一服務,讓檢測更精準;
4、免費初檢,初檢不收取檢測費用;
5、自助下單 快遞免費上門取樣;
6、周期短,費用低,服務周到;
7、擁有CMA、CNAS、CAL等權威資質;
8、檢測報告權威有效、中國通用;
①本網注名來源于“互聯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或者來源機構所有,如果有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個月內與本網聯系,聯系郵箱service@baijiantest.com,否則視為默認百檢網有權進行轉載。
②本網注名來源于“百檢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百檢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想要轉載本網作品,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已獲本網授權的作品,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百檢網"。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③本網所載作品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百檢立場,用戶需作出獨立判斷,如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