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百檢網 時間:2021-12-20 來源:互聯網
繼家樂福之后,曾經德國*大、歐洲第二、世界第三的零售批發超市集團麥德龍(Metro AG)也扛不住了。
10月24日,據路透社消息,麥德龍的一位發言人證實了彭博的報道,稱該公司正在與銀行洽商為旗下中國業務尋找一家合作伙伴。
至此,麥德龍中國業務尋求出售的消息坐實。
據彭博9月14日的報道,此次麥德龍對中國業務的評估包含了出售股份和尋找合作伙伴兩個選項。而此前已有消息傳出,復星國際正在洽談收購麥德龍股份。
這家擁有54年歷史的歐洲老牌零售批發超市為何在進入中國市場23年后選擇出售股份?誰又能接下麥德龍的盤?
中國市場打拼23年
152 0173 3840年,麥德龍在德國以1.4萬平方米的倉儲式商店開始了企業的歷程。
1992年,外國資本開始嗅到中國市場的變化,這一年,中日合資的上海**八佰伴在浦東開業,成為國內**家中外合資商業零售企業。
1995年,麥德龍來到中國,與上海錦江集團合作,建立了錦江麥德龍現購自運有限公司,這是**家獲得中國政府批準在多個主要城市建立連鎖商場的合資企業。
1995年進入中國的還有當時的世界零售巨頭家樂福,一年后,沃爾瑪也加入中國零售市場的角逐。
由于主要針對的是企業客戶,麥德龍進入中國市場后并不急于擴張門店。到2013年,麥德龍在中國的門店也只有63家,同期進入中國的家樂福有236家門店,而沃爾瑪中**店數量已經超過400。
2012至2013年,受全球經濟狀況的影響,零售業陷入持續的低迷不景氣狀態,國內百家大型零售企業的零售總額同比增長率降到2006年來*低水平,僅增長10.8%。
沃爾瑪曾用“一場徹底的災難”來形容銷售慘狀。麥德龍集團隨即宣布在全球范圍內大規模削減成本,并在歐洲市場不斷關店“瘦身”。
不過,2012年麥德龍中國區新開12家門店。此前從2007年到2011年這4年里,麥德龍在中國一共只開了10家新門店。
也是在這一年,麥德龍中國的銷售額達到新高,與上一年相比實現了29.7%的增長,這讓急于尋找新的利潤增長點的麥德龍開始把中國列為重點關注市場。
但隨后的幾年,麥德龍中國的業務并沒有給人太大的驚喜。
2014年,麥德龍中國實現189億元的銷售額,同比增長縮窄到8%,2015、2016年更是連續兩年增幅在1%。
值得一提的是,2013年的時候,麥德龍還關閉了三年前與富士康共同成立的消費電子連鎖賣場萬得城(Media Markt)業務。麥德龍在當時的公告中稱,萬得城在中國市場遭遇了激烈競爭,難以獲得盈利。
2014年,麥德龍開始試水便利店,在上海開出**家便利店“合麥家”,試圖在中國高速增長的便利店市場中分一杯羹。
彼時,在麥德龍中國的戰略版圖上,合麥家曾被稱為是“重點發展業務”。麥德龍中國CEO席龍在合麥家開業之前表示,2016年會通過特許加盟的方式,大力拓展旗下便利店品牌“合麥家”,并從上海走向其他城市。然而,合麥家在上海開到4家店后,就停滯不前。
2017年9月,合麥家關閉僅有的4家合麥家便利店。
其實不僅在中國,麥德龍本土的業務也一直在收縮。
2015年10月,麥德龍將本土子公司Kaufhof以32億美元的價格出售給加拿大哈德遜灣公司(Hudson's Bay Company)。
2017年,麥德龍集團宣布把銷售電子產品和電器的Satum以及Mediamarkt分拆出去,由控股公司Ceconomy單獨管理。
而此次出售中國業務的同時,麥德龍還希望出售旗下只在德國經營的的連鎖超市Real。
一系列業務探索失敗和業務出售的背后是營業額的持續下降。
其實從2010年開始,麥德龍的營收就開始走下坡路。2008年麥德龍營收實現歷史*好的655.29億歐元,之后緩慢下降到2015年的592.16億歐元,但在2016年其營收下降63%,至218.70億歐元。
來源:pitchbook
此外,亞洲市場的營收占比在麥德龍整個集團中的占比一直較低。2016年亞洲麥德龍亞洲門店數量127家,占其全球門店數量(752)的16.8%,但其營收只占11.8%。而中國是麥德龍亞洲市場的重要陣地,門店數量僅次于德國、法國。
龐大的門店數量和日漸降低的收入使得麥德龍集團不得不重新考慮中國業務的價值。
外資零售商持續上演中國大撤退
這個時候撤出中國并不是一件很“掉面兒”的事。
因為在麥德龍之前,已有多家外資零售商撤出中國。
2013年,英國樂購超市(TESCO)宣布將與華潤萬家成立合資公司,將中國業務注入合資公司旗下,并持股20%,之后所有樂購門店將全部更名為華潤萬家。
2014年年底,英國翠豐集團(Kingfisher)宣布,向物美集團出售中國百安居70%的股份。
2017年,西班牙迪亞天天宣布將中國全部門店出售給蘇寧,后者將其用來發展蘇寧小店。
2017年,垂死經營6年后,韓國易買得將僅剩的幾家門店關閉。
2018年初,法國零售商家樂福(Carrefour)宣布,騰訊與永輝將對家樂福中國進行潛在投資,且家樂福與騰訊已達成在華戰略合作協議。
家樂福沒有撤出中國,但在電商的沖擊下,以大賣場為主要業態的家樂福業績開始下滑,家樂福中國連續兩年的銷售額出現了負增長。
畢竟是排名前幾位的全球零售巨頭,家樂福或許可以在騰訊和永輝的幫助下實現升級,迎來新的發展。
但麥德龍中國呢?誰來接盤?
復星,華潤,阿里?
除了騰訊、永輝、華潤萬家、物美、蘇寧等與外資零售商有合作經驗的企業存在可能性,去年接手麥當勞中國的中信資本、凱雷資本等投資管理公司也是潛在的買家。當然,還有傳聞已經在跟Ceconomy AG洽談收購麥德龍9%股權的復星國際。
同時,麥德龍表示,捷克億萬富翁Daniel Kretinsky也在洽談收購Ceconomy AG持有的麥德龍的大部分股權。
還有一位此前沒有出現在接盤外資零售商的名單中,但也有很大可能——阿里巴巴。
早在2015年,麥德龍就與阿里達成合作,入駐了天貓國際,當時兩者宣布麥德龍將和阿里在商品供應鏈,跨境電商和大數據方面進行合作,成為阿里歐洲戰略的重要伙伴。
事實證明,麥德龍選擇與阿里合作的電子商務之路是對的。2015年“雙11”,麥德龍賣出235萬升進口牛奶,占整個天貓平臺售出牛奶的22%還多。在多數實體零售商處于“燒錢”運營時,麥德龍不僅線上銷售和毛利實現雙增長,整體銷售增長近300倍,其整個電商的投資亦維持了行業內少有的正向盈利。
如果此次麥德龍能夠與阿里深度合作,融入阿里生態系統,將進一步完善后者的零售業態,與騰訊抗衡。同時麥德龍自身也將會獲得更多的資源支持,幫助其中國業務走出困境。
1、檢測行業全覆蓋,滿足不同的檢測;
2、實驗室全覆蓋,就近分配本地化檢測;
3、工程師一對一服務,讓檢測更精準;
4、免費初檢,初檢不收取檢測費用;
5、自助下單 快遞免費上門取樣;
6、周期短,費用低,服務周到;
7、擁有CMA、CNAS、CAL等權威資質;
8、檢測報告權威有效、中國通用;
①本網注名來源于“互聯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或者來源機構所有,如果有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個月內與本網聯系,聯系郵箱service@baijiantest.com,否則視為默認百檢網有權進行轉載。
②本網注名來源于“百檢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百檢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想要轉載本網作品,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已獲本網授權的作品,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百檢網"。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③本網所載作品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百檢立場,用戶需作出獨立判斷,如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