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百檢網 時間:2021-12-20 來源:互聯網
“和‘內斗’相比,更難撼動的是消費者心智。”
當市場和消費者的注意力大多被無糖飲料吸引的時候,功能飲料之戰忽然再次拉開序幕。
本月初,可口可樂公司宣布,已收購運動飲料品牌BodyArmor的全部控股權,這是可口可樂公司史上*大一筆品牌收購,價值56億美元。
在此之前,僅僅是2020年,可口可樂公司就砍掉旗下約200個品牌,包括zico椰子水、綠罐低糖可樂Coke Life、Tab無糖汽水等。一退一進,可口可樂加碼功能飲料的雄心昭然若揭。
可口可樂的這一行動,被認為是劍指“老對手”百事公司。
目前,百事公司麾下擁有美國*大的運動飲料品牌佳得樂。在這種市場格局下,媒體直呼:“可口可樂的此次收購,意味著這兩家長期競爭對手的較量又上了新臺階。”
收購消息傳出,引人好奇的問題隨之而來:一瓶功能飲料何以能引爆兩大國際巨頭?為什么是在這時候引爆?對國產品牌又意味著什么?
需求全面激發?
探討巨頭之戰前,**需要了解功能飲料的定義。
根據《中國軟飲料分類標準》,功能飲料是指通過調整飲料中營養素的成分和含量比例,以適應某些特殊人群營養需要的飲品。
根據具體功能,功能飲料大致可以分為運動飲料、維生素飲料、能量飲料、電解質飲料和其他特殊用途飲料。可口可樂這次收購的BodyArmor、百事公司旗下的佳得樂,即屬于運動飲料。
從這些功能可以看出,功能飲料符合席卷全球的大健康趨勢。不管是增強免疫力,還是緩解焦慮情緒,或者抗疲勞、為運動提供營養補充,都十分契合消費者的需求。
正因如此,功能飲料市場在持續增長。Research And Markets發布的報告顯示,到2024年,全球功能飲料市場預計將以8.66%的復合年增長率快速增長,達到2081.3億美元,約合1.3萬億元人民幣。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疫情的爆發加速了全球功能飲料的需求。
“疫情”不特指新冠肺炎疫情。事實上,2003年“非典”疫情過后,中國人的健康意識大幅提升,包括娃哈哈“激活”、農夫山泉“尖叫”、達能“脈動”在內的維生素功能飲料迅速得到消費者的關注,占領了年輕人市場。
據媒體稱,僅花一年時間,激活銷售額就達到3億元,脈動銷售額達到7億元,緊逼中國功能飲料“霸主”紅牛的10億元銷售額。
這之后,功能飲料的品類越發細分,分化出“維生素飲料”“能量飲料”“礦物質飲料”,后來又催生出“氨基酸飲料”“葡萄糖飲料”等。
到眼下的新冠肺炎疫情,雖然飲料的戶外消費減少,但健身人群的增多,家庭消費的攀升,全面激發了全球對功能飲料的需求。
從中國市場看,京東大數據顯示,京東平臺上功能飲料銷量持續走高,其中2020年下半年銷量同比增幅高達77.38%。
從美國市場看,調研機構Statista的數據顯示,美國功能飲料市場的銷售額在2020年同比增長10.5%。
BodyArmor毫不意外地捕捉到了市場紅利,據Beverage Digest報道,2020年,BodyArmor在美國的銷售額飆升41%。
BodyArmor
新零售商業評論認為,正因為BodyArmor強勢承接了疫情期間功能飲料兇猛的消費需求,可口可樂才砸下巨資,拿下其“全部控股權”。
何況,BodyArmor的增速令業界矚目。
2011年,BodyArmor成立于美國,已故NBA球星科比是其早期投資者。借助科比巨大的影響力,產品逐漸熱銷,廣受運動員歡迎,不到十年,成長為美國市場第三大運動飲料品牌,市場份額為9.3%。
收購BodyArmor后,加上旗下運動飲料品牌Powerade 13.7%的市場份額,可口可樂在運動飲料的市場份額將達到23%。
相比之下,百事可樂旗下的佳得樂以67.7%的市場份額,位居北美運動飲料品類市場首位,坐擁Powerade、BodyArmor兩大運動飲料品牌的可口可樂仍然處于追隨者地位。
雖然份額相差懸殊,但可口可樂公司并沒有盯著眼前。去年,BodyArmor品牌聯合創始人邁克·雷伯萊公開直言,要在2025年成為運動飲料市場老大。
“大話”說在前頭,目標卻相當高遠。
兩大巨頭纏斗?
拿下BodyArmor之前,可口可樂在功能飲料領域交過昂貴的“學費”。
這就是可口可樂一度主打的功能飲料Coca-Cola Energy。據了解,這款飲料有四種口味,除了基本款,還有零糖、櫻桃味、零糖櫻桃味。這款飲料含有瓜拉納提取物和維生素B,咖啡因含量是普通罐裝可樂的三倍以上,而且價格也更高。
饒有意味的是,對于這款功能飲料,可口可樂公司沿用了自身的品牌,希望減少市場教育成本。而且,可口可樂高舉高打,在25個國家推出Coca-Cola Energy之后,于2020年1月在美國上市。
據媒體稱,可口可樂這樣做的初衷,是為了打造出魔爪、紅牛這樣在市場頗受歡迎的功能飲料。
現實卻比較殘酷,Coca-Cola Energy上市之初,可口可樂控股的魔爪飲料公司竟嘗試阻止其銷售,對方給出的理由是,可口可樂公司違反了雙方在2015年達成的競業禁止協議。
和“內斗”相比,更難撼動的是消費者心智。
在長久的消費習慣中,可口可樂這個品牌與碳酸飲料深度捆綁,以至于成為“消費信仰”,這時候,貼著可口可樂的標簽出售功能飲料,甚至口味都和可口可樂汽水相近,顯然沒法吸引消費者。
事實也是如此。Beverage Digest公布的數據顯示,2020年Coca-Cola Energy只占到美國功能飲料市場0.7%的市場份額,而紅牛和魔爪同期的市場份額分別是25%和15%。
推新失敗后,可口可樂宣布,到2021年底將停止在美國和加拿大銷售Coca-Cola Energy。盡管這款功能飲料將繼續在其他多個市場上銷售,但在北美這個大本營“折戟”,難掩可口可樂的失意。
Coca-Cola Energy
可口可樂這廂進展不力,百事公司卻在加快擴張,通過收購Rockstar Energy,推出果味的Mountain Dew等產品來提升品類影響力,還在NBA“頂流”詹姆斯結束與可口可樂長達17年的合作后,招攬來為Mountain Dew旗下功能飲料代言。
百事公司不懈進擊,也在“刺激”可口可樂,后者2018年收購BodyArmor 15%的股權,現在終于出手將它完全收入囊中。
彼此明爭暗斗,似乎一直是可口可樂、百事公司兩大巨頭之間的“主旋律”,但從碳酸飲料市場地位變化的角度看,雙方又身在同一個“壕溝”。
根據市場份額,碳酸飲料依舊是不折不扣的霸主,近年卻在不斷萎縮,已從2016年的36.9%下滑到2020年的35.2%。
從雙方業績來說,可口可樂2020年330億美元的營收,遠遠不及2016年418億美元的水平,百事公司歸母凈利潤也連年負增長。
說兩大巨頭是“難兄難弟”,未免顯得言過其實,但不斷優化飲料品類,找到更多新的利潤增長點,無疑是它們急需解決的共同課題。
這正是可口可樂、百事公司在功能飲料領域你追我趕、相互纏斗的底層邏輯。
國產品牌進擊?
一瓶功能飲料引爆兩大巨頭,是品類擴張的表現。不只是功能飲料,氣泡水、咖啡等,也都是兩大巨頭布局的“陣地”。
“品牌發展需要多品牌、多品類、多場景、多渠道、多消費人群的‘五多’戰略。”中國食品產業分析師朱丹蓬指出,加之新生代人群更看重健康飲品,因此企業傾向全品類布局。
品類擴張的道路上,國產品牌同樣在進擊。
根據歐睿國際統計數據顯示,2019年,在中國市場占有率超過1%的企業共有6家,分別是紅牛、東鵬特飲、樂虎、體質能量、戰馬和安利集團XS。
其中,紅牛1996年進入中國市場后,逐漸形成寡頭壟斷地位,產品和品牌幾乎沒有創新,連包裝也是數十年如一日,但截至2019年,仍占據57%的市場份額。
紅牛飲料
在紅牛之后,東鵬特飲占15%的市場份額,樂虎占10%,二者通過狙擊新生代消費人群,打開了市場,成為中國品牌在功能飲料中的“標桿”。
近年,東鵬特飲、樂虎也在努力擴充品類,減少對功能飲料的依賴,這和可口可樂、百事公司減少對碳酸飲料的依賴如出一轍。
如果以功能飲料為“分界線”,東鵬特飲、樂虎是向外擴展,憑借“無糖”概念破圈大火的元氣森林則是向內擴展。
元氣森林推出外星人功能飲料,目的是要滿足運動健身、助力高效工作等場景下的需求,其掀起一輪又一輪社交營銷,以求擊中廣大目標消費者。
不難看出,在差異化競爭日趨激烈、消費需求一再細化且變幻無常的飲料市場,即使已經手握“大單品”,仍然需要縱深拓展。
畢竟,靠“大單品”躺贏的時代早已遠去,當可口可樂、百事公司四處出擊,竭力筑牢自身的“護城河”時,國產品牌更需要走出相對狹窄的“舒適區”,奔赴廣闊天地,進而有為。
參考資料:
1.《56億美元收購BodyArmor 可口可樂加碼對決百事佳得樂》,經濟觀察報
2.《功能飲料“簡史”》,新經銷
3.《可口可樂推新又失敗,代替魔爪的功能飲料“夭折”了》,快消
4.《漲價救不了可口可樂》,AI財經社
文章來源于新零售商業評論,作者響馬,轉載已獲授權。
1、檢測行業全覆蓋,滿足不同的檢測;
2、實驗室全覆蓋,就近分配本地化檢測;
3、工程師一對一服務,讓檢測更精準;
4、免費初檢,初檢不收取檢測費用;
5、自助下單 快遞免費上門取樣;
6、周期短,費用低,服務周到;
7、擁有CMA、CNAS、CAL等權威資質;
8、檢測報告權威有效、中國通用;
①本網注名來源于“互聯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或者來源機構所有,如果有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個月內與本網聯系,聯系郵箱service@baijiantest.com,否則視為默認百檢網有權進行轉載。
②本網注名來源于“百檢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百檢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想要轉載本網作品,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已獲本網授權的作品,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百檢網"。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③本網所載作品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百檢立場,用戶需作出獨立判斷,如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